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構(gòu)

出版時間:2007年6月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德明  頁數(shù):24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全書以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和文學敘事的關(guān)系為切入點,涉及到現(xiàn)代性、大流散、殖民/后殖民、文化身份認同等一系列全球化時代的前沿性問題,并對文化邊緣和雜交地區(qū)在世界文學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作者簡介

  張德明,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秘書長,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主要從事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參與主編國家八五重點出版項目《世界詩庫》;獨立主持國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項目《人類學詩學研究》、《二十世紀加勒比英語文學研究》。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等國家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出版有專著《人類學詩學》、《批評的視野》、《世界文學史》,譯著《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布萊克詩選》、《夏洛蒂·勃朗特詩集》,另著有個人詩集《打水漂》等。

書籍目錄

導論一、研究對象、價值和意義二、研究現(xiàn)狀和文獻綜述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 文化語境論一、加勒比的地理一歷史一文化譜系1.從“世界的盡頭”到帝國的前沿2.奴隸制與種植園3.文化流散、文化熔爐和文化大拼圖二、加勒比文學的初創(chuàng)期1.本土詩歌的書寫與讀者層的建立2.民族主義運動與本土文學的興起3.殖民地文學的發(fā)展方向三、加勒比文學的繁榮期1.“反向的殖民”與文學家的流亡2.加勒比文學的“爆炸”3.“爆炸”后的反思四、本土性的論爭與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1.“西印度感性”或“加勒比感性”2.“混沌美學”與“關(guān)系詩學”3.文學的“生產(chǎn)”與身份的“生產(chǎn)”第二章 語言表述論一、殖民語言與文化霸權(quán)1.帝國、語言與文化表征2.帝國與本土:兩種對立的傳統(tǒng)3.從失語、詛咒到贊美二、克里奧爾語與本土文學1.克里奧爾語的起源2.克里奧爾語與本土詩歌實驗3.克里奧爾語與本土小說、戲劇實驗三、口語文化傳統(tǒng)與口語文學1.加勒比口語文化傳統(tǒng)2.口語、即興與節(jié)奏3.口語、“民族語言”和語言行為理論四、克里奧爾化與文化身份建構(gòu)1.克里奧爾化與多元文化雜交過程2.克里奧爾文學的意義與價值第三章 主題形象論一、海洋、群島與本土風景的書寫1.本土風景的發(fā)現(xiàn)與書寫2.海洋、群島與加勒比身份3.“空缺”意象與創(chuàng)造意識二、流亡、“林勃”與邊緣人形象1.流亡與回歸2.林勃意象與文化飛地3.邊緣人形象三、成長、筑居與身份的建構(gòu)1.個人成長與民族成長2.雙重“成長的煩惱”3.缺席的父親與多面的母親4.成長與筑居四、狂歡、越界與混雜的身份意識1.加勒比狂歡節(jié)的起源和特征2.狂歡、歷史重述與民族記憶3.狂歡節(jié)與混雜的本土身份第四章 敘事策略論一、個人敘事與民族寓言1.敘事風格與藝術(shù)家身份2.在寓言與寫實之間3.成長儀式與身份追尋4.不確定的身份與多視角的敘事二、經(jīng)典重寫與身份敘事1.身份危機與后殖民解構(gòu)沖動2.身份敘事與話語權(quán)力3.身份敘事與鏡像關(guān)系4.身份敘事與他者話語三、后殖民旅行寫作與身份認同1.旅行寫作與身份認同2.雙重身份與雙重視角3.表述他者與表述自我四、后殖民史詩與雙重化敘事策略1.混雜身份與雙重化策略2.雙重化敘事:創(chuàng)傷與戰(zhàn)爭3.雙重化的追憶與本土歷史的建構(gòu)4.荷馬和安德列斯詩人結(jié)語 走向流亡詩學[附錄1] 參考文獻[附錄2] 中英文人名對照表[附錄3] 中英文術(shù)語對照表[附錄4] 大事年表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構(gòu)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