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黃土地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史鐵生  頁數(shù):194  字數(shù):133000  
Tag標簽:無  

前言

  40多年前,中國的大地上發(fā)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 動。“波瀾壯闊”四個字,不是我特意選用的形容詞,而是當年的習慣說 法,廣播里這么說,報紙的通欄大標題里這么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當 年還是毛澤東主席的偉大戰(zhàn)略部署,是培養(yǎng)和造就千百萬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 業(yè)接班人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這一說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強調(diào),而是天天在我們耳邊一再重復 宣傳的話,以至于老知青們今天聚在一起,講起當年的話語,憶起當年的 情形,唱起當年的歌,仍然會氣氛熱烈,情緒激烈,有說不完的話。 說“波瀾壯闊”,還因為就是在“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 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喚之下,1600多萬大中城市畢業(yè)的知識 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奔赴農(nóng)村,奔赴邊疆,奔赴草原、漁村、山鄉(xiāng)、海島, 在大山深處,在戈壁荒原,在兵團、北大荒和西雙版納,開始了這一代人 艱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講完這一段話,我還要作一番解釋。首先,我們習慣上講,中國上山 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有1700萬,我為什么用了1600萬這個數(shù)字。其實,1700 萬這個數(shù)字,是國務院知青辦的權(quán)威統(tǒng)計,應該沒有錯。但是這個統(tǒng)計, 是從1955年有知青下鄉(xiāng)這件事開始算起的。研究中國知青史的中外專家都 知道,從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時間里,全國有100多萬 知青下鄉(xiāng),全國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這個階段涌現(xiàn)出來, 宣傳開去。而發(fā)展到“文革”期間,特別是1968年12月21日夜間,毛主席 的最新最高指示發(fā)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掀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個年頭,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zhí)行, 不理解的也要執(zhí)行,且落實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過夜”。于是乎全 國城鄉(xiāng)迅疾地行動起來,在隨后的lO年時間里,有1600萬知青上山下鄉(xiāng)。 而在此之前,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去,習慣的說法是下鄉(xiāng)上山。我最初到貴州山 鄉(xiāng)插隊落戶時,發(fā)給我們每個知青點集體戶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 《下鄉(xiāng)上山》。在大規(guī)模的知青下鄉(xiāng)形成波瀾壯闊之勢時,才逐漸規(guī)范成 “上山下鄉(xiāng)”的統(tǒng)一說法。 我還要說明的是,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數(shù)字,是國務院知青辦根據(jù) 大中城市上山下鄉(xiāng)的實際數(shù)字統(tǒng)計的,比較準確。但是這個數(shù)字仍然是有 爭議的。 為什么呢? 因為國務院知青辦統(tǒng)計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鄉(xiāng)知青的數(shù)字,沒有統(tǒng)計 千百萬回鄉(xiāng)知青的數(shù)字?;剜l(xiāng)知青,也被叫作本鄉(xiāng)本土的知青,他們在縣 城中學讀書,或者在縣城下面的區(qū)、城鎮(zhèn)、公社的中學讀書,如果沒有文 化大革命,他們讀到·初中畢業(yè),照樣可以考高中;他們讀到高中畢業(yè), 照樣可以報考全國各地所有的大學,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樣,不會因為他們 畢業(yè)于區(qū)級中學、縣級中學不允許他們報考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武 大、南大。只要成績好,名牌大學照樣錄取他們。但是在上山下鄉(xiāng)“一片 紅”的大形勢之下,大中城市的畢業(yè)生都要匯入上山下鄉(xiāng)的洪流,本鄉(xiāng)本 土的畢業(yè)生理所當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鄉(xiāng)村里去。他們的回歸對政府和國 家來說,比較簡單,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邊去,那 里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學校和政府不需要為他們支付安置費,也不需要為 他們安排交通,只要對他們說,大學停辦了,你們畢業(yè)以后回到鄉(xiāng)村,也 像你們的父母一樣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自食其力。千千萬萬本鄉(xiāng)本土的知青就 這樣回到了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村里。他們的名字叫“回鄉(xiāng)知青”, 也是名副其實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和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要離開從小生 活的城市,遷出城市戶口,注銷糧油關系,而學校、政府、國家還要負責 把他們送到農(nóng)村這一“廣闊天地”中去。離開城市去往鄉(xiāng)村,要坐火車, 要坐長途公共汽車,要坐輪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長沙 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龍江、內(nèi)蒙古、新疆,有的往南 到海南、西雙版納,路途相當遙遠,所有知青的交通費用,都由國家和政 府負擔。而每一個插隊到村莊、寨子里去的知青,還要為他們撥付安置費 ,下鄉(xiāng)第一年的糧食和生活補貼。所有這一切必須要核對準確,做出計劃 和安排,國務院知青辦統(tǒng)計離開大中城市上山下鄉(xiāng)知青的人數(shù),還是有其 依據(jù)的。 其實我鄭重其事寫下的這一切,每一個回鄉(xiāng)知青當年都是十分明白的 。在我插隊落戶的公社里,我就經(jīng)常遇到縣中、區(qū)中畢業(yè)的回鄉(xiāng)知青,他 們和遠方來的貴陽知青、上海知青的關系也都很好。 但是現(xiàn)在他們有想法了,他們說:我們也是知青呀!回鄉(xiāng)知青怎么就 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覺得他們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關于中國知青總 人數(shù)的說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說是2000萬,有的說是2400萬,也有 說3000萬的。 看看,對于我們這些過來人來說,一個十分簡單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就要結(jié) 合當年的時代背景、具體政策,費好多筆墨才能講明白。而知識青年上山 下鄉(xiāng)運動中,還有多多少少類似的情形啊,諸如兵團知青、國營農(nóng)場知青 、插隊知青、病退、頂替、老三屆、工農(nóng)兵大學生,等等等等,對于這些 顯而易見的字眼,今天的年輕一代,已經(jīng)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經(jīng)常會碰到 今天的中學生向我提出的種種問題:憑啥你們上山下鄉(xiāng)一代人要稱“老三 屆”?比你們早讀書的人還多著呢,他們不是比你們更老嗎?噯,你們怎 么那樣笨,讓你們下鄉(xiāng),你們完全可以不去啊,還非要爭著去,那是你們 活該…… 有的問題我還能解答,有的問題我除了苦笑,一時間都無從答起。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武漢大學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黃土地之 歌”、“紅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這一大型項目.實在是 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經(jīng)歷過那一時代的知青們回顧以往,理清脈絡;又利 于今天的年輕一代,懂得和理解他們的上一代人經(jīng)歷了一段什么樣的歲月 ;還給歷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記憶。 對于知青來說,無論你當年下放在哪個地方,無論你在鄉(xiāng)間待過多長 時間,無論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業(yè)績還是默默無聞,從那一時期起,我們 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稱呼:知青。這是時代給我們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記。 歷史的巨輪帶著我們來到了2012年,轉(zhuǎn)眼間,距離那段已逝的歲月已 40多年了。40多年啊,遺憾也好,感慨也罷,青春無悔也好,不堪回首也 罷,我們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 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我們?nèi)松倪^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 ,或?qū)⒂谰玫劂懹浽谖覀兊男闹小?風雨如磐見真情, 歲月蹉跎志猶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萬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雖談不上“感天 動地”,但也是共和國同時代人的成長史。事是史之體,人是史之魂。 1700萬知青的成長史也是新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不可遺忘,不可斷裂,亟 求正確定位,給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給昨天、今天和明天一個交待。 是為序。

內(nèi)容概要

  《回首黃土地》收錄了史鐵生關于陜北的所有作品,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公認為作者成名作。感情深厚,回味無窮,在文學藝術方面不可多得。這本《回首黃土地》區(qū)別于其他知青作品的是,作者的筆法平實而浪漫,沒有怨懟和愁苦,并從清平灣這片古老而貧瘠的土地中發(fā)掘出了整個民族生存的底蘊,感情深厚,令人回味。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yè)是生病,業(yè)務在寫作”。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shù)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xié)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書籍目錄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插隊的故事
相逢何必曾相識
黃土地情歌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越是窮地方,農(nóng)活也越重。春天播種,夏天收麥,秋天玉米、高粱、 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壩、修梯田,總不得閑。單說春種吧,往山上 送糞全靠人挑。一擔糞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掙兩個工分,合 六分錢。在北京,才夠買兩根冰棍兒的。那地方當然沒有冰棍兒,在山上 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天不亮,耕地的人們就扛著木犁、趕著牛上山 了。太陽出來,已經(jīng)耕完了幾坰地?;鸺t的太陽把牛和人的影子長長地印 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著撒糞的,撒糞的后頭跟著點籽的,點籽的后頭 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節(jié)奏地向前移動,隨著那悠長的吆牛聲 。吆牛聲有時疲憊、凄婉,有時又歡快、詼諧,引動一片笑聲。那情景幾 乎使我忘記自己是生活在哪個世紀,默默地想著人類遙遠而漫長的歷史。 人類好像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清明節(jié)的時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厲害。那時只以為是坐骨神經(jīng)疼, 或是腰肌勞損,沒想到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么嚴重。陜北的清明前后愛刮風, 天都是黃的。太陽白蒙蒙的。窯洞的窗紙被風沙打得“刷啦啦”響。我一 個人躺在土炕上…… 那天,隊長端來了一碗白饃…… 陜北的風俗,清明節(jié)家家都蒸白饃,再窮也要蒸幾個。白饃被染得紅 紅綠綠的,老鄉(xiāng)管那叫“zi chui”。開始我們不知道是哪兩個字,也不知 道什么意思,跟著叫“紫錘”。后來才知道,是叫“子推”,是為了紀念 春秋時期一個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漢說,那是個剛強的人,寧可被人燒 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我沒有考證過,也不知史學家們對此作何評價 。反正吃一頓白饃,清平灣的老老少少都很高興。尤其是孩子們,頭好幾 天就喊著要吃子推饃饃了。春秋距今兩千多年了,陜北的文化很古老,就 像黃河。譬如,陜北話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 “喊”不說“喊”,要說 “吶喊”,香菜,叫芫荽,“騙人”也不說“騙人”,叫作“玄謊”…… 連最沒文化的老婆兒也會用“醞釀”這詞兒。開社員會時,黑壓壓坐了一 窯人,小油燈冒著黑煙,四下里閃著煙袋鍋的紅光。支書念完了文件,喊 一聲:“不敢睡!大家討論個一下!”人群中于是息了鼾聲,不緊不慢地 應著:“醞釀醞釀了再……”這“醞釀”二字使人想到那兒確是革命圣地 ,老鄉(xiāng)們還記得當年的好作風??稍谖覀儾尻牭哪切┠昀?,“醞釀”不過 是一種習慣了的口頭語罷了。鄉(xiāng)親們說“醞釀”的時候,心里也明白:球 事不頂!可支書讓發(fā)言,大伙總得有個說的,支書也是難,其實那些政策 條文早已經(jīng)定了。最后,支書再喊一聲:“同意啊不?”大伙回答:“同 意——”然后回窯睡覺。 那天,隊長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讓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 “吧嗒吧嗒”地抽煙?!白油啤备☆^用的是頭兩茬面,很白;里頭都是黑 面,麩子全磨了進去。隊長看著我吃,不言語。臨走時,他吹吹煙鍋兒, 說:“唉!‘心兒’家不容易,離家遠?!薄靶膬骸本褪呛⒆拥囊馑?。 隊里再開會時,隊長提議讓我喂牛。社員們都贊成。“年輕后生家, 不敢讓腰腿作下病,好好價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見了我都這么說。 在那個地方,擔糞、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涼粉、出麻油、打 窯洞……全靠自己動手。腰腿可是勞動的本錢,唯一能夠代替人力的牛簡 直是寶貝。老鄉(xiāng)們把喂牛這樣的機要工作交給我,我心里很感動,嘴上卻 說不出什么。農(nóng)民們不看嘴,看手。 我喂十頭,破老漢喂十頭,在同一個飼養(yǎng)場上。飼養(yǎng)場建在村子的最 高處,一片平地,兩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窯。清平河水整日價“ 嘩嘩啦啦”的,水很淺,在村前拐了一個彎,形成了一個水潭。河灣的一 邊是石崖,另一邊是一片開闊的河灘。夏天,村里的孩子們光著屁股在河 灘上折騰,往水潭里“撲通撲通”地跳,有時候捉到一只鱉,又笑又嚷, 鬧翻了天。破老漢坐在飼養(yǎng)場前面的窯頂上看著,一袋接一袋地抽煙?!?‘心兒’家不曉得愁?!彼f,然后就啞著個嗓子唱起來: “提起那家 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破老漢是綏德人,年輕時打短 工來到清平灣,就住下了。綏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說書的,那地方 更窮。 綏德還出吹手。農(nóng)歷年夕前后,坐在飼養(yǎng)場上,常能聽到那歡樂的嗩 吶聲。那些吹手也有從米脂、佳縣來的,但多數(shù)是從綏德來。他們到處串 ,隨便站在誰家窯前就吹上一陣。如果碰巧哪家要娶媳婦,他們就被請去 ,“嗚里哇啦”地吹一天,吃一天好飯。要是運氣不好,吹完了,就只能 向人家要一點吃的或錢。或多或少,家家都給,破老漢尤其給得多。他說 :“誰也有難下的時候?!痹?,他也干過那營生,吃是能吃飽,可是常 要受凍,要是沒人請,夜里就得住寒窯。“攬工人兒難;哎喲,攬工人兒 難,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滿,受的牛馬苦,吃的豬狗飯……”他唱著,給牛 添草。破老漢一肚子歌。 小時候就知道陜北民歌。到清平灣不久,干活歇下的時候我們就請老 鄉(xiāng)唱,大伙都說破老漢愛唱,也唱得好?!袄蠞h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 唱得好山歌。”確實,陜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種憂傷的調(diào)子。但是,一唱 起來,人就快活了。有時候趕著牛出村,破老漢憋細了嗓子唱《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門口。走 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馬多,來回解憂愁……”場院上的 婆姨、女子們嘻嘻哈哈地沖我嚷:“讓老漢兒唱個《光棍哭妻》嘛,老漢 兒唱得可美!”破老漢只做沒聽見,調(diào)子一轉(zhuǎn),唱起了《女兒嫁》:“一 更里丁當響,小哥哥進了我的繡房,娘問女孩兒什么響,西北風刮得門閂 響嘛哎喲……”往下的歌詞就不宜言傳了。我和老漢趕著牛走出很遠了, 還聽見婆姨、女子們在場院上罵。老漢沖我眨眨眼,撅一根柳條,趕著牛 ,唱一路。 破老漢只帶著個七八歲的小孫女過。那孩子小名兒叫“留小兒”。兩 口人的飯常是她做?!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回首黃土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作者是史鐵生,朋友說他的書不錯,就買了本來看看。之前曾在語文書上看過他的散文《我與地壇》,覺得他真地很堅強!真地很佩服他,這本書寫的是關于當年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時作者在黃土高原上的經(jīng)歷,真地很樸實,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真情實感,這書會令人越看越想看,不知不覺地便會跟著作者一同感受那黃土高原的獨特魅力??偟膩碚f,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   史鐵生的作品很勵志,,值得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