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大璞 頁數(shù):35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周大璞主編的本書是教育部委托武漢大學編寫、出版的一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出版二十多年來,重印了近40次,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并獲得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本書打破了傳統(tǒng)訓詁學著作的局限,以當代計算機網(wǎng)絡化和數(shù)字化圖書的發(fā)展為切入點,科學論證了信息化時代訓詁學的應用前景;同時,繼續(xù)強化和完善了訓詁體式的有關著作的研究。該書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相結合,溫習故訓,積累新知,開拓創(chuàng)新,融會貫通,在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是一部富含基礎性、理論性和啟發(fā)性的著作。
書籍目錄
第二次修訂版說明
第一次修訂版說明
原版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訓詁與訓詁學
第二節(jié) 訓詁學的任務及其目的
(一)指導訓詁實踐,培養(yǎng)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人才
(二)指導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三)辨析詞義,使人們增強運用詞語的準確性
(四)溝通方言,促進漢民族語的統(tǒng)一
(五)研究漢語詞義系統(tǒng)和詞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建立科學的訓詁學
第三節(jié) 訓詁學在語言學中的地位及其與語言學相關學科的關系
(一)訓詁學在語言學中的地位
(二)訓詁學與語言學相關學科的關系
第四節(jié) 信息時代訓詁學存在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意義
第五節(jié) 研究訓詁學的方法
(一)要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
(二)緊密結合社會生活理解語言
(三)要把語言的共時性研究與歷時性研究結合起來
(四)擺脫經(jīng)學附庸地位,古為今用
第二章 訓詁體式(上)
第一節(jié) 文獻正文里的訓詁
(一)解釋詞語
(二)串講句意
(三)說明章旨
第二節(jié) 隨文釋義的注疏
(一)注疏的名稱
(二)注疏的內容
(三)注疏的分類
(四)注疏的駙經(jīng)
第三章 訓詁體式(下)
第三節(jié) 通釋語義的專著
(一)單解語義的專著
1《爾雅》
2《小爾雅》
3《釋名》
4《廣雅》、《廣雅疏證》
5《拾雅》、《比雅》
6《經(jīng)籍纂詁》、《故訓匯纂》
7《轉語》、《文始》
8《讀書雜志》、《經(jīng)義述聞》
9《群經(jīng)平議》、《諸子平議》
10《毛詩傳義類》、《說雅》、《選雅》
11《通俗文》、《訓俗文字略》、《恒言錄》、《通俗編》
12《常用字訓》、《難字》、《雜字解故》、《異字》、《錯誤字》
13《埤雅》、《爾雅翼》、《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14《石藥爾雅》、《本草爾雅》
15《駢雅》、《疊雅》、《別雅》、《辭通》
16《果裸轉語記)、《釋大》
17《語助》、《虛字說》、《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詞詮》、《古書虛字集釋》、《文言虛字》、《虛詞歷時詞典》
18《方言》、《續(xù)方言》、《新方言》、《蜀爾雅》、《吳下方言考》
19《羌爾雅》、《番爾雅》、《佛爾雅》
(二)音義兼注的專著
1《經(jīng)典釋文》
2《群經(jīng)音辨》
3《玄應音義》、《慧琳音義》、《華嚴音義》
(三)形音義結合的專著
1《說文解字》
2《字林》
3《玉篇)
4《類篇》
5《字匯》、《正字通》
6《康熙字典》
7《辭源》、《辭?!?
8《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9《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
10《匡謬正俗》
第四節(jié) 雜考筆記中的訓詁
第四章 訓詁條例
第一節(jié) 釋義的方法
(一)聲訓——因聲求義的方法
(二)形訓——以形說義的方法
(三)義訓——直陳語義的方法
(四)觀境為訓——據(jù)境索義的方法
第二節(jié) 行文的格式
(一)語言貴精練
(二)次序不固定
(三)說解可用韻
第三節(jié) 常用的術語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言
(四)猶
(五)貌
(六)之言、之為言
(七)辭、詞
(八)屬、別
(九)讀若、讀如、讀為、讀日、讀若某同、讀與某同、讀
(十)古字某某同、古聲某某同、某某義同、某與某古字通
(十一)以某為某、名某為某
(十二)當為、當作
(十三)或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十四)今文、古文、故書
(十五)讀破、破字、易字
(十六)渾言、析言、統(tǒng)言、通言、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七)通語、凡語
(十八)轉語、代語
(十九)文
(二十)互文
第五章 訓詁的運用
第一節(jié) 用于閱讀古書
(一)能準確地理解詞義
(二)能正確地分析文章的章句
(三)能細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體例
第二節(jié) 用于整理古籍
(一)訓詁與???br /> (二)訓詁與標點
(三)訓詁與注釋
(四)訓詁與翻譯
(五)訓詁與輯佚
(六)訓詁與辨?zhèn)?br /> (七)訓詁與簡帛書整理
第三節(jié) 用于編纂辭書
(一)訓詁與資料收集
(二)訓詁與解形
(三)訓詁與注音
(四)訓詁與釋義
(五)訓詁與引證
(六)訓詁與信息字典的編纂
第四節(jié) 用于其他方面
(一)研究語言學的其他分支
(二)了解我國古代社會及其文化
第六章 讀注和作注
第一節(jié) 讀注
(一)讀注以前,要反復閱讀正文
(二)讀注要汲取其精華,吐棄其糟粕
(三)讀注與讀正文聯(lián)系起來,相互對照
(四)對不同的注釋要擇善而從
(五)不可誤解注文,不可誤信注文
第二節(jié) 作注
(一)批判地繼承前人傳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二)認真準確地辨明詞義
(三)準確確定具體詞義
(四)注意詞語的歷史發(fā)展,掌握不同時代的風俗習慣
(五)作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六)作注應避免的幾種弊病
第七章 訓詁源流
第一節(jié) 萌芽時期——先秦的訓詁
(一)訓詁的萌芽與發(fā)展
(二)訓詁萌芽與發(fā)展的動力
第二節(jié) 興盛時期——兩漢的訓詁
(一)興盛的原因
(二)興盛的表現(xiàn)
(三)兩漢訓詁的特點
第三節(jié) 沿襲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訓詁
(一)擴大了訓詁的范圍
(二)出現(xiàn)了義疏和集解
(三)訓詁新著的涌現(xiàn)
(四)重視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的研究
第四節(jié) 變革時期——宋代的訓詁
(一)宋代訓詁的概況
(二)宋代訓詁的特點
(三)宋代訓詁的成就
第五節(jié) 衰落時期——元、明兩代的訓詁
第六節(jié) 復興時期——清代的訓詁
(一)訓詁學復興的原因
(二)復興的表現(xiàn)
(三)清代訓詁的特點
第七節(jié) 更新時期——“五四”以來的訓詁
(一)“五四”以來訓詁學概況
(二)訓詁學振興的必要與可能
(三)訓詁學光輝前程的展望
原版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