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尚永亮 頁數(shù):全兩冊 字數(shù):101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套裝上下卷)》主要內(nèi)容包括:中晚唐五代時期、兩宋明期。
作者簡介
尚永亮,1956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珞珈學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柳宗元研究學會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等。曾先后赴日本各占屋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德國特里爾大學、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逢甲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高校進行學術訪問和講學,并兼任海內(nèi)外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主要從事漢唐文學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出版專著10余部,主編多部叢書和教材,發(fā)表學術淪文170余篇。承擔國家、教育部、陜西省、湖北省、“211工程”社科基金項目及橫向課題多項,其論著及參編教材先后獲教育部、陜西省、湖北省、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一、二、三等獎及國家圖書獎、中南五省區(qū)人民出版社優(yōu)秀圖書獎10余項。
書籍目錄
導論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元和詩歌及研究進路 一、接受莢學的基本理路及其在中國的具體實踐 二、元和詩歌在詩史上的重要性及其整體特征 三、元和詩人群的詩派特點與相關辨析 四、元和詩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基本構想第一編 中晚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 韓孟詩派在中晚唐的傳播與接受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韓孟詩派的形成和自我接受 一、以韓愈、孟郊為中心的艾游群體之形成 二、韓孟詩派的自我接受 第三節(jié) 元和詩壇的橫向比較 一、韓孟詩派與“元和體”之關系 二、張籍的意義 三、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與韓孟詩派 第四節(jié) 杜牧、李商隱與韓孟詩派 一、杜、李對韓愈詩歌之接受 二、杜、李在李賀詩歌接受中的重要意義 第五節(jié) 對賈島的接受及其社會文化原因 一、接受賈島的詩人群體與接受內(nèi)容 二、“賈島現(xiàn)象”的社會文化的原因 ……第二篇 兩宋時期第三篇 金元時期第四篇 明清時期第五篇 選本與元和詩考察第六篇 元和詩歌百年研究述論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出入于儒釋道而在晚年盡享閑適人生的自居易在唐末五代也有不小的影響,繼而通過蘇軾等宋代士人的發(fā)揚,建立了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互補心態(tài)模式。賈島與自居易同在晚唐五代風行,就此而言二者是共通的。這可以解釋唐以前的來世何以未出現(xiàn)類似的“賈島現(xiàn)象”。三是在苦吟中追求精神價值的實現(xiàn)。士人在退守心靈時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個體價值,往往通過苦吟的方式來展現(xiàn)。這種展現(xiàn)并非帶有功利性目的,而單純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四是文藝意趣向小、巧、淡、閑方向發(fā)展。學賈一派的詩歌藝術風貌的形成,固然與上述社會原因有關,但也有文藝本身的因素。就文人審美意趣而言,唐以后在詩歌、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的發(fā)展中都體現(xiàn)出向小、巧、淡、閑方向的發(fā)展,恢弘開張的氣魄已經(jīng)不是主流,如詩歌中對王孟山水田園一派的趨好,繪畫中水墨畫的發(fā)達,雕塑中淡雅潔凈之風的擴展,書法中對晉唐法度的超越與筆墨意趣的追求等,都展現(xiàn)出了這一傾向。這種審美趨好與其他因素結合到一起,很容易導致向賈島寒瘦、精巧、枯淡一路的學習,而其流弊則在于瑣碎、卑弱。五是出于矯正其時詩弊的需要。賈島本身的創(chuàng)作即有矯正詩風的因素。五代人王定?!短妻浴吩疲骸霸椭?,元白尚輕淺,島獨變格入僻,以矯浮艷;雖行坐寢食,吟味不輟?!庇捎跉v史的演進和文學的發(fā)展具有某種相似性,遂導致各相似時代必然會有一批人學習賈島,借以抵制和矯正當時的詩壇流弊。如宋末四靈反對江西詩派的滯重呆板,以賈姚輕靈閑淡矯之;明末竟陵派反對前后七子模擬盛唐、手足被縛和公安派的淺率,以韓孟詩派主觀師心、幽峭的創(chuàng)作傾向來矯正。這種意識明確的創(chuàng)作觀念,往往也會帶來矯枉過正的弊端。元初方回、清初錢謙益分別對宋末四靈、江湖詩人以及明末競陵派的批判,便是針對這些學賈過度所形成之弊端而發(fā)的針砭。
后記
與兩年前出版的《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相似,這又是一部開題早、結項晚的書稿。有志于研究元和詩歌的傳播接受,應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2001年,因為機緣的巧合,此一課題人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guī)劃項目,而后又得到教育部“211工程”項目基金的資助,遂進人撰寫階段。最初的設想是:既考察元和詩歌在后代的傳播接受,亦考察元和詩人接受前代詩人的情況,是為"雙向接受"。然而,在具體撰寫中才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設想所涉及的范圍實在過于寬廣。因為相較單個詩人的研究而言,元和詩人群十位大家、名家的研究在難度上已加大了不少,而其在中晚唐、兩宋及金、元、明、清的傳播接受史長達千余年,重要接受者不下百人,相關評論和要查閱的文獻資料更是多不勝數(shù),要真正搞清不同時期的接受環(huán)境及其發(fā)展變化、不同接受者的態(tài)度向背及其深層原因、不同接受線索的先后傳承及其纏繞糾結,就更為費力了。在這種情況下,似已無暇再將元和詩人接受前人的內(nèi)容納入其中。
編輯推薦
《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套裝上下卷)》是武漢大學術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上、下卷)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