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文學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張巖泉、 王又平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06出版)  作者:張巖泉,王又平 著  頁數:3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從“20世紀中國文學”提出伊始,就含納著一個學術動機,即消除文學史斷代研究造成的隔閡,“打通”近、現、當代文學,把20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來把握”。自此而往,冠之以“20世紀中國文學”的各類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然而無論怎樣“打通”,界限依然存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忝列其間,自然也不能免俗。事實上,作為一種延續(xù)已久、約定俗成的文學史分期,自然有其事實的和學理的依據,倘能知曉這些依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也就沒有更多的必要人為地加以“打通”了,焉知別立尺度又豈能消除所有的局限呢?況且對于行內人而言,近、現、當代的分期已內在于心,即便目錄上不作標示,一看內容也便能明了。因此《20世紀的中國文學》雖冠名《20世紀的中國文學》,卻不以“打通”為己任;能循著“啟蒙一革命”的文學之主脈,參核其要略,徜徉其周邊,勾勒其興衰,張揚吾興趣,這也就是我們所能做的了。

作者簡介

張巖泉,1962年生,江西黎川縣人。相繼在江西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等期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60余篇,出版編著1部、教材1部(副主編),參與并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研究。

書籍目錄

一、“天崩地拆大時代”:文學踏入20世紀的門檻二、“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五四新文化運動三、“醒過來的人的真聲音”:文學思潮和社團流派四、從“吶喊”到“彷徨”:新文學巨子與他們的時代五、“為著新興的階級”:從革命文學到左翼文學六、后五四文學:30年代文學的多樣化與豐收七、“防空洞里的抒情詩”:戰(zhàn)時文學格局八、現代?民族?國家:時代聚焦與文學表述九、“走到大眾中間”:《講話》與解放區(qū)文學十、“天地玄黃”:大變局時代的作家分化與文學選擇十一、“時間開始了”:新中國文學的奠基十二、“放聲歌唱”:謳歌的文學時代十三、從“百家”到“一家”:文學一體化格局的穩(wěn)固十四、“記錄一個時代”:共和國文學經典的形成十五、“革命的終極想象”:地上和地下的“文革”文學十六、“重溫五四”:再敘啟蒙話語和現代性想象十七、“走向世界”:文學中的現代性迷思十八、 “在新的崛起面前”:時代與個性的別樣表達十九、“非新即后”:世紀末的多元化寫作景觀二十、“時代不同了”:文學消費和消費文學

章節(jié)摘錄

一、“天崩地坼大時代”:文學踏進20世紀的門檻[歷史大變局:古典文學的危機——持續(xù)的突圍:近代文學的“革命潮”——域外天火的盜?。核枷肱c文學的譯介活動——新文化空間的開創(chuàng):新文學的胎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社會和思想領域的新變化,一方面深植于經濟與政治的事實中,另一方面又以“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fā)的特定的思想資源作為前提”。中國文學踏進20世紀的新發(fā)展,經歷了近代意義的過渡與轉折。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11年建立中華民國,史稱“近代”,也有人認為近代延續(xù)至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在這多半個世紀中,持續(xù)衰落的傳統(tǒng)中國與走出中世紀后高速發(fā)達起來的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列強頻繁遭遇,激烈碰撞,這一時勢為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觸發(fā)了社會與思想的全面危機,也引致了一系列的革故鼎新。中國,在血雨腥風中迎來了“天崩地坼大時代”。首先是王權危機和民族危機,“國將不國”。西洋諸強和東洋日本憑借船堅炮利與政經優(yōu)勢,通過戰(zhàn)爭恐嚇和外交訛詐等方式,從中國攫取了大量特殊權益,包括派駐軍隊、建立租界及長期操縱中國的海關稅收等,嚴重地損害了中國國家主權,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而清政府面對列強的步步進逼,不思進取,軟弱無能,一再妥協退讓,喪權辱國,其所作所為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政權存續(xù)的合理性,加重了王權統(tǒng)治的危機。

編輯推薦

《20世紀的中國文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20世紀的中國文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我已經買了一本,決定作為這學期研究生課程的教材。湖南大學文學院 楊建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