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建中 頁數(shù):45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文學批評史》用帶有詩性、雅致、理趣的語言,通過闡釋先秦至近代各個時期文學批評的文化背景、理論發(fā)展、文體特征、代表作家作品等各方面情況,來探討中國整個文學批評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
作者簡介
李建中,文學博士?,F(xiàn)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yè)學術(shù)帶頭人,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和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和教學,出版專著十余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主編教材五種,學術(shù)著述多次獲國家教育部及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先秦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儒家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 道家文學批評第四節(jié) 其他各家文學批評第二章 兩漢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西漢前期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 西漢中后期文學批評第四節(jié) 東漢文學批評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魏晉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 南北朝文學批評第四節(jié) 《文心雕龍》與《詩品》第四章 隋唐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隋、初盛唐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 中晚唐文學批評第五章 宋金元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北宋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 南宋文學批評第四節(jié) 金元文學批評第六章 明代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明代詩文理論批評第三節(jié) 明代小說戲曲理論批評第七章 清代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清代詩文理論批評第三節(jié) 清代小說戲曲理論批評第八章 近代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近代詩文理論批評第三節(jié) 近代小說戲曲理論批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二)樂合同,禮別畀茍子從“性惡論”的角度出發(fā),在政治上倡導禮治,但同時他也重視樂教?!皹泛贤?,禮別異”是茍子在《樂論》篇提出的重要文論觀點,強調(diào)了音樂在社會政治中的作用。所謂“樂合同”,是指音樂能調(diào)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起到團結(jié)群體的作用;所謂“禮別異”,是指禮儀制度區(qū)分了人的等級地位,使人之間關(guān)系明確,社會政治秩序分明。茍子的《樂論》‘以墨子的“非樂論”為反駁對象。墨子在《非樂》中,指責儒家興禮樂助長了統(tǒng)治者的奢侈風氣,勞民傷財,因而否定音樂。荀子從音樂合同人心、鞏固政治的作用出發(fā)對墨子的“非樂論”加以反駁。荀子首先指出音樂是符合人的情感和本性的,“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shù)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①。人對音樂的喜愛源自情感天性,人世間不可能沒有音樂。茍子認為,音樂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調(diào)諧了人際關(guān)系,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 “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背酥猓魳飞踔量梢允谷嗣裢耐?,抵御外侵:“夫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xiāng),‘以至足其上矣?!蓖酉啾龋髯涌吹搅巳祟惿鐣陌l(fā)展與進步。戰(zhàn)國時期雖然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亂,但生產(chǎn)力依然得到提高,隨著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人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斷增強。墨子指責音樂不能帶來物質(zhì)上的利益,相反還消耗人力物力;荀子卻看到了音樂具有物質(zhì)力量所不可比擬的精神力量,較之墨子狹隘的文藝觀,荀子對藝術(shù)的看法要深刻得多。正因為音樂出自人的情感本性,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茍子把它提到與禮治同等的高度,作為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區(qū)別于孔子、孟子禮治的松散、自省,荀子將禮治提升為國家意志,成為禮法,使禮通過國家意志深入到人生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之間的貴賤、長幼、才能高低得到區(qū)分。
后記
在武漢大學講授中國文學批評史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因為走進珞珈山就如同走進這一學科的歷史。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奠基期,其代表人物為郭紹虞、羅根澤和朱東潤,郭、羅二位先生早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論文就發(fā)表在武漢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文哲季刊》上,朱先生應聞一多院長之邀于1931年在武漢大學講授中國文學批評史,他講義上的第一句話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現(xiàn)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武漢大學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是珞珈山文學門的品牌學科“三古” (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古代文論即批評史)之一,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整個20世紀,從黃侃、劉永濟的《文心雕龍》研究到王文生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從吳林伯、羅立乾的六朝文論到程亞林、劉良明的詩學及小說理論,形成了血脈相承的學術(shù)傳統(tǒng)。1980年,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一屆年會就在珞珈山舉行……現(xiàn)在的武漢大學文學院,幾乎每個教研室都有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而且大多師出名門,有很好的學術(shù)淵源。20世紀80年代,全國有四個“中國文學批評史”博士點: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四JlI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分別由王運熙、顧易生、王達津、楊明照、霍松林等先生主持,而這幾位堪稱“大師”的學界先賢,均有弟子在珞珈山治中國文學批評史,并講授批評史及其相關(guān)課程。而且,武漢大學也有了自己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博士點。今天,由武漢大學出版社來出版武漢大學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史》,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學科史意義的事情。國內(nèi)目前已有多種中國文學批評史教材,而本書在同類教材中有兩大創(chuàng)新:第一,緊緊扣住中國文學批評與儒道釋文化的關(guān)系,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闡釋文學批評的演進脈絡和理論精粹,力圖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層面揭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理論意義和當代價值。第二,嘗試從批評文體的角度,重新清理中國文學批評史,全書在每一章的概述部分專門辟出一小節(jié),介紹本時期批評文體的時代特征,其具體內(nèi)容包括:此時期批評文體的獨特之處,此時期文學批評在文體樣式(體制)、批評語言(語體)和批評風格(體貌)等方面的特征。
編輯推薦
《中國文學批評史》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