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7-6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石泉 頁數(shù):59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本著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深入淺出,全面、系統(tǒng)、概括地介紹楚國歷史、文化的基本風貌,反映這一領(lǐng)域資料的積累和研究的進展。但終因限于主客觀條件,現(xiàn)在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這部辭書,顯然離這一初衷還有不小的差距。以一個先秦古國的歷史文化為內(nèi)容,編撰辭書,還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于國內(nèi)、國外皆屬創(chuàng)舉。
書籍目錄
一、前言二、凡例三、筆畫辭目表四、正文五、楚國歷史文化大事紀要六、分類辭目表目錄七、分類辭目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趙岐注:“五谷,謂稻、黍、櫻、麥、菽也?!?3)《楚辭·大召》:“五谷六仞?!蓖跻葑ⅲ骸拔骞?,稻、稷、麥、豆、麻也?!蓖跻轂闁|漢時南郡宜城人,所說當是楚地情況?!冻o·天問》,“咸播柜黍”,《招魂》:“稻粢孺麥”,《大招》:“設(shè)菰粱只”,等句,都說明楚國農(nóng)作物除稻以外,還有麥、粱、黍等。五谷擇日 占代種植、收獲五谷各有良日、忌日。秦簡《口書》746—752簡:“禾良曰:乙亥、癸亥、五酉、五丑。禾忌日:稷龍寅‘秫丑;稻亥;麥子,菽答卯;麻辰,葵癸、亥。各常有忌,不可種之及初獲出入之。辛卯不可以初獲禾。”同樣內(nèi)容《日書》乙種題為“五谷良日”、“五谷龍日”,所謂“龍曰”即忌日。 五祀 占代祭祀名。有幾種涵義:(1)謂椅、郊、祖、宗、報五種祀禮。《國語·魯語上》:“椅、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2)祀五方之神的合稱。《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鄭玄注:“五祀,五色之帝,于王者宮中曰五祀?!编嵭ⅲ骸拔屐胝?,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時迎五行之氣,于四郊而祭五德之帝,亦食此神焉?!彼^“五色之帝”, “五官之神”, “五德之帝”,實即五方之神。(3)以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厲為五祀。如《札記·祭法》所記。(4)以戶、灶、中霤、門、行為五祀。楚國士大夫用此禮。《禮記·曲禮下》:“大夫祭五祀?!编嵭ⅲ骸拔屐?,戶、灶、中霤、門、行也?!薄秲x禮·既夕禮》:疾病,“乃行褥于五祀?!卑匠乖鐾廖屐肱莆?,其上分別書:室、門、戶、行、灶。戰(zhàn)國時,五祀已具有五行的涵義。秦簡《日書》93;簡;“祠五祀日,丙廠灶,戊己內(nèi)中土· (甲)乙戶,王癸行,庚辛(門)?!薄秴问洗呵铩っ隙o》:“饗先祖五祀。”高誘注:“五祀,木正句芒,其祀戶;火正祝融,其祀灶;土正后土,其祀中霤,后土為社;金正蓐收,其祀門;水正玄冥,其祀井?!? 五典 古書名,楚史官倚相閱讀的古籍之一。一說《五典》為五帝(少吳、顓項、高辛、唐、虞)“言常道”之書;一說為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書;近人姜亮夫認為《五典》本于箕子為武王所陳治道《洪范》中之“五紀”(歲、月、日、星辰、歷數(shù)),即言天時之書。五國合縱攻秦 (1)楚懷王十一年(前318),魏相公孫衍(犀首)約楚、韓、魏、趙、燕5國合縱,以 楚懷王為縱長,伐秦至函谷關(guān),秦國出兵迎戰(zhàn),各國皆撒軍還,合縱失敗。對此事,《戰(zhàn)國策·韓策一》、《楚策三》皆渭“五國伐秦”。《史記·楚世家》則記為“蘇秦約山東六國”,五國之外另有齊國?!肚乇炯o》則謂“韓、趙、燕、魏、齊帥匈奴共攻秦”,而《六國表》則又有楚無齊,綜考諸書所記,當以楚、韓、魏、趙、燕 5國合縱之說為是。(2)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趙、魏、韓、燕5國之師攻秦。楚王為縱長,春申君聿持其事。軍至函谷關(guān),秦師反擊。諸國之師皆敗走。是役為戰(zhàn)國時期諸國合縱御秦的最后一次軍事活動。事見《史記·楚世家》、《趙世家》。五昧 酸、苦、甘、辛、咸?!独献印飞掀骸拔逦读钊丝谒!薄肚f子·天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成玄英疏:“五味,謂酸、辛、甘、苦、咸也。”《周禮·天官·疾醫(y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编嵭ⅲ骸拔逦叮乎怠⒕?、飴蜜、姜、鹽之屬。”賈公彥疏:“醚則酸也,酒則苦也,飴蜜即甘也,姜即辛也,鹽即咸也”《招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蔽逑仪? 琴的一種。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木質(zhì),形若長棒,首段近方,尾段近圓,全長115厘米。有學者 認為是均鐘,或存疑而暫稱五弦器。 五牲 用作犧牲的牛羊豕犬雞,合稱“五牲”。傳》昭公十一年?!俺訙绮?。用隱大子于岡山,申無 宇日:不祥,五牲不相為用,況用諸侯乎。王必悔之?!? 杜預注: 五牲、牛、羊、豕、犬、雞。”孔穎達疏: “《爾雅》以此五者并馬為六畜?!吨芏Y》謂之六牲,但馬非常祭所用,故去馬而以此五者當之。” 五帝 (1)古代經(jīng)常祭祀的五方之神。其形成,與 “五行”有關(guān),《九章·惜誦》:“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 神與向服,”王逸注:“五帝,謂五方神也。東方為太睥, 南方為炎帝,西方為少吳,北方為顓頊,中央為黃帝。” 五方神又被說成“五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五 行之官,是謂五官?!菊痪涿?火正曰祝融,金 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日后土。”又稱為“五龍”,《墨子·貴義》:“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 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 蠹北方?!逼涞蹌t指中央戊己黃帝?!哆h游》述及五方之神,參見“太儀”、“句芒’、“蓐收”、“炎神”、,玄冥”。 (2)傳說中的遠古五代帝王,其說不一。①《周易·系置辭下》順列包犧氏、神農(nóng)氏、黃帝、堯、舜,后人稱之置曰為五帝。②《史記·五帝本紀》謂黃帝、顓頊、高辛、堯、舜為五帝。②(茍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睏铙@注:“五帝,少吳、顓頊、高辛、唐、虞也。”五音繁會 宮、商、角、徵、羽五音在音樂旋律中以錯綜復雜的形式出現(xiàn)。《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王逸注:“紛,盛貌。繁,眾也?!蔽宄甲?;“繁會,錯雜也?!蔽邃? 戰(zhàn)國楚地。其位置,主要有二說:(1)認為在今洞庭湖附近,為湖南省境湘、資、沅、澧四水匯人長江之處。故名五渚。其主要依據(jù)為《戰(zhàn)國策·秦策一》(《韓非子·初見秦篇》同)所記:“秦人與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史記·蘇秦列傳附蘇代傳》之裴駟《集解》亦引此,并加申論云:“然則五渚在洞庭?!倍惹刂岸赐ァ奔唇穸赐ズ_@是此說認為不容置疑的前提。五渚既近洞庭,“渚”字又有水涯與洲渚之含義。唐初司馬貞《史記索隱》即據(jù)以釋”五渚”為“五處洲渚”。因而此說顧名思義,遂以今湖南省之四大名川下游在洞庭與長江匯合處為“五渚”所在。(2)另一說形成較遲,認為當在漢水中游沿岸、今湖北省襄樊、谷城一帶之漢水沿岸處。其主要依據(jù)是《戰(zhàn)國策·燕策二》(《史記·蘇秦列傳附蘇代傳》同):“……漢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則五渚必當近漢。早在30年代錢穆即已提出并論證洞庭、五渚皆當在長江以北近漢水處。以古代交通條件下,自漢中(今陜南)舟行4日。沿漢水而至五渚,計其里程,五渚自當在秦師東南下所必經(jīng)之襄樊、谷城一帶之漢水中游沿岸處。五德 參見“五行”條。牙 弩機上的青銅構(gòu)件。與懸刀配合使用。使用弩時,先將弓弦拉開觸望山,牙即上升將弦鉤住,安上箭并瞄準目標,當最佳射出時刻到來時,只要將弩機下方的懸刀向后一搬,牙就下降,這樣箭就被弓弦彈射出去,飛向目標。因此,牙和懸刀構(gòu)成了弩機上的延時裝置,可以將人開弓時的臂力暫時貯存起來,在最佳射出時發(fā)出。這就克服了因人的臂力有限,拉開弓弦的時間難以堅持較長時間的缺點?!?/pre>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前言(一) 先秦時期,雄踞我國南方、境土廣大的楚國和燦爛多彩、富有兼收并蓄精神,因而不斷豐富自身的楚文化,是與當時中原華夏文化系統(tǒng)的諸國、東部近海地區(qū)的東夷族及其文化系統(tǒng)鼎立的三大支柱之一。三者各有其長遠的歷史淵源。經(jīng)過西周、春秋,以至戰(zhàn)國,彼此交流與相互影響的廣度與深度日益增長,經(jīng)濟文化關(guān)系逐步密切,隨歷史的進程而漸趨匯合。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次年,占領(lǐng)楚國全境。前221年,秦統(tǒng)一了六國故地。但在政治上統(tǒng)一的秦帝國境土中,并未得到真正的穩(wěn)定。六國遺民對于秦始皇的嚴刑酷法,一直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地下反抗。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一死,反秦苛政的武裝起義隨即爆發(fā),而推翻秦帝國的主力正是楚人。隨后,劉、項之間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雙方的領(lǐng)導力量又都是楚人。劉邦終于重新統(tǒng)一,建立漢朝,其核心骨干力量幾乎全為楚人。他們推行黃、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才逐步穩(wěn)定了大局,開始走向長治久安。到西漢中期,漢武帝以后,終于完全形成了統(tǒng)一的漢族。從此,楚族和楚文化融入于根基深厚、具有更高度兼容并包精神的大一統(tǒng)漢文化海洋之中,只在荊楚故地仍保留著一些地方特性而已。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的必然。 依照先秦典籍和古文字資料記載,楚人為“帝高陽之苗裔”,是所謂“祝融八姓”中羋姓的一支。殷商末年,由首領(lǐng)鬻熊率領(lǐng),投附周人。周成王時,封鬻熊之后熊繹為楚國君主,居丹陽,傍荊山,成為西周王朝體系中一個子、男一級的小國。約在西周后期,楚、周關(guān)系已日益疏遠。楚人為擺脫周人的壓力,逐漸南徙,謀求獨立發(fā)展。熊渠在位時,曾一度強大稱王,但隨后又因內(nèi)亂而衰落。至春秋早期,始蓬勃興起,陸續(xù)征服了江漢一帶的眾多鄰邦,漸成為地廣千里的南方大國。早在公元前704年楚國興起之際,楚武王熊通即已開始稱王。整個春秋中、晚期,楚人主要向北擴展,致力于控制中原地區(qū)的諸侯國,曾先后同齊、晉、吳等國角逐霸主地位。除春秋中期楚莊王曾一度敗晉,短期稱霸中原之外,終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早中期,楚人向北擴展,僅達淮北之汝、潁中下游,但向東、向南(直至南嶺以北)開拓,則頗有進展。戰(zhàn)國中期最強盛時,號稱“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在“七雄”中境土最廣(但人口密度比中原諸國小),因而最有回旋余地。所以,在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江漢一帶楚國重心地區(qū)盡為秦有,楚人尚能舉國東遷,以淮河流域為中心,又繼續(xù)堅持了50多年,并曾一度復興,在春申君主政20余年間,敗秦,滅魯,取江南越地等,在東北境與東南境仍能獲得一些新進展。秦并六國過程中,滅楚最費力,幾于傾國出師,以60萬眾交由名將王翦統(tǒng)率,歷時兩年,才將楚地平定。 楚立國800年,對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作出過獨特的貢獻。楚是最早推行縣制與封邑并立的國家之一;楚人又較少種族偏見,雖滅國數(shù)十,卻能在南方的廣闊地域內(nèi),打破原有的邦國、族類界限,形成一個種族、文化上矛盾較少,內(nèi)在凝聚力較強,并且不斷豐富、發(fā)展的楚文化體系,為漢族的形成和秦漢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特別是為此后以漢族為首的各族人民逐步開發(fā)南方的廣闊天地,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楚人從初起時就富有“篳露藍縷,以后山林”的奮斗精神,幾百年中,卓有成效地推進了長江流域中游地區(qū)與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區(qū)的經(jīng)濟開發(fā)。最后,使東部近海地區(qū)(古東夷所居)的吳、越故地也成為《史記·貨殖列傳》所稱的“東楚”。由于南方多水,故楚人于水利灌溉事業(yè)也有較突出的成就。例如:春秋中期孫叔敖主持興建的期思陂(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南)是我國最早見于記載的渠系灌溉工程,直至清代以迄近世,仍不同程度地發(fā)揮效益。另一處大型水利建設(shè)——芍陂(唐以后稱“安豐塘”,在今安徽壽縣南),則更是歷代聞名,沿用至今。這都是楚國東部淮河流域的著名水利工程。在西部的漢水流域也有“于楚,……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的記載,見于《史記·河渠書》。雖記述簡略,但《河渠書》獨記此,而不及上述淮域兩大水利工程,亦可見漢域之水利事業(yè)在當時的重要性。在銅礦采煉、青銅:鑄造、鋼鐵鍛鑄、絲織、髹漆等手工業(yè)部門,更取得了堪稱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成就。這在考古出土器物中都已得到充分驗證。楚人好巫鬼,重想象,因而在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中突出發(fā)展了綺麗浪漫的風格。除了千古傳誦的“屈賦”之外,近年出土的帛畫、漆畫和絲織品紋樣等,也一再加深人們在這方面的印象。 ……編輯推薦
編鐘、利劍、美女、英雄……一次空前的吳楚之戰(zhàn),讓楚國在先秦文化中帶上了一層綺麗的迷幻色彩?!冻鴼v史文化辭典》試圖揭下這層迷幻的色彩,用最簡潔質(zhì)樸的語言,用精準解釋來詮釋那個時代。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