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顏農秋 頁數(shù):202
前言
公共心理學是高等師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課,也是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標志性課程之一。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師范生的心理學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適應能力,有助于師范生在獲得心理學基礎知識、專業(yè)素質和掌握心理學技能的基礎上,為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心理學理論根基?!缎睦韺W》教材編寫者都是長期從事高等師范院校公共心理學教學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他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培養(yǎng)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未來教師,課程教材建設是關鍵,也是整個教學改革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為此,編者在借鑒國內外同類優(yōu)秀教材的基礎上,以研究性教學理念為指導,編寫了貼近學生生活、滿足于學生將來所從事職業(yè)需求的心理學教材。該教材的基本特點是,以科學性、時代性和師范性為原則,致力于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力求建立合理的教材結構,突出教材內容的完整性、操作方法上的實用性和示范性,充分體現(xiàn)心理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對未來教師在發(fā)展和教育模式上的建設性,為全面提高師范生的心理素質和滿足對教師素質結構的需要,以及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服務。編寫心理學教材并非易事,尤其是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它既要包括本學科體系的核心內容,體現(xiàn)其專業(yè)理論深度,又要考慮學習對象的非專業(yè)化,體現(xiàn)可讀性,還要反映編寫者構建新的心理學理論體系,體現(xiàn)具有先進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應當說,該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有益的嘗試。難能可貴的是,該教材在編寫原則、體例設計、內容取舍等諸方面都很好地處理了上述關系。我相信,學生通過學習該教材,牢固地掌握了心理學基礎知識之后,能夠比較順利地學習心理學其他分支學科,并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攀登新的高峰。
內容概要
小組心理輔導是一種經濟、簡捷、高效的手段,對受災為員實施小組輔導,更適合我國國情。但目前國內尚未出版災后小組輔導的指導用書,希望本書粗淺的探討能給予同行一點啟發(fā),藉此拋磚引玉,緩解目前災區(qū)心理援助技術的不足。 本書是關于介紹“災后心理援助小組工作”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心理援助的行為守則、心理援助的情緒管理、危機事件壓力報告法、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識別及應對、抗震救災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小組輔導在災后心理援助中的應用等內容。
作者簡介
顏農秋,廣東高校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佛山市心理輔導協(xié)會理事長、佛山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應用心理學副教授。曾師從林孟平教授學習人本心理輔導,擅長暗示療法和理情療法。1993年開始從事心理輔導工作,接待來訪者數(shù)千例,成功實施危機干預近百例,被聘為多間機構咨詢專家和顧問,多次擔任省內外大型咨詢活動的督導工作。2002年在國內率先將心理輔導引入家庭,得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lián)主席顧秀蓮的肯定。著有心理輔導專著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
咨詢特長:青少年的智力、情感以及社會問題,婚姻、家庭以及工作壓力問題等個別咨詢,溝通障礙、情緒管理、職場減壓等團體輔導。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災后心理援助基礎知識 一、心理援助及方法、步驟 (一)心理援助概述 (二)心理援助的行為守則 (三)心理援助的情緒管理 (四)心理援助的步驟 (五)危機事件壓力報告法 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識別及應對 (一)定義 (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主要臨床癥狀 (三)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干預 三、抗震救災心理危機干預方案(修訂版) (一)干預基本原則 (二)工作內容 (三)目標人群 (四)目標人群評估、制訂分類干預計劃 (五)出發(fā)前準備 (六)現(xiàn)場工作流程 (七)常用干預技術第二部分 小組輔導在災后心理援助中的應用 一、小組輔導與災后心理援助 (一)團體輔導與小組輔導 (二)小組輔導在災后心理援助中的功能 二、小組輔導的實施要求 (一)小組輔導有效的三個關鍵要素 (二)小組輔導的活動過程 (三)小組輔導過程中輔導員的態(tài)度 三、小組輔導基本技能 (一)談話基本技巧 (二)認知干預技術 (三)行為矯正技術 四、小組輔導在心理援助活動中的應用實例 (一)小組背景 (二)活動計劃 (三)活動實施 (四)效果評估 (五)活動反思第三部分 災后小組輔導常見問題及解答 附錄一:團體咨詢師職業(yè)道德指南 附錄二:小組工作實務標準 附錄三:災后心理評估表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例中,輔導員的真誠、坦白起了決定性作用,成了打開當事人緊閉的心靈大門的鑰匙,輔導員由此既了解了情況,又促使當事人進行自我探索。但是,真誠的表露還應該恰如其分、點到即止。雖說表達真誠貴在真和誠,不應有掩飾、虛假,但如果運用不當就可能會起反作用。在此,我們把輔導員在表達真誠時要注意的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真誠不等于說實話。真誠與說實話之間有聯(lián)系,但不能劃等號。有些輔導員以為真誠就是有什么說什么,想到什么說什么,否則就是不夠真誠。這實際上是一種教條化、絕對化的理解。輔導員的真誠并不是指什么都可以隨意說出來,而是指所說的應該是真實的。對輔導員來說,真誠應符合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對當事人負責、有助于當事人的成長。因此,那些有害于當事人或有損于輔導關系和氣氛的話,一般不宜說。比如,“瞧你這種德性,難怪大家都不喜歡你”這樣的話,從有利于輔導的角度看,就可改為:“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誤解,引起矛盾。不知道我的這種感覺對不對?”這樣的敘述,既表達了輔導員的感覺,又容易為當事人所接受,而且避免了給人貼標簽和過分概括化、絕對化等不足。
后記
公共心理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它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根據(jù)當前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嘗試著編寫一本以研究性教學理念為指導、由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故事為導入、集趣味性與科學性為一體的公共心理學教材。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以科學性為前提,在有限的篇幅內,力求體現(xiàn)以下特點。1.針對性。根據(jù)多年的公共心理學教學實踐經驗,我們從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心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中精選了相關的內容。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盡可能多采用圖片、圖表和有趣的案例;還為每一章精心設計了引言性案例材料、大量的資料窗等形式,從內容上和體例上滿足學生學習的特點和需要。2.操作性。本教材非常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力,在每一章的結尾處增加了資源拓展、實踐探究等內容。資源拓展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的學術研究動態(tài),滿足學生的進一步閱讀需求;實踐探究是研究性教學的直接體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強化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形式。這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提高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心理學素養(yǎng)和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了可能。3.時代性。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閱并借用了當前心理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心理學發(fā)展的新趨勢;同時,本教材還突顯研究性教學新理念,反映了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新趨向和新要求。本教材撰寫任務的具體分工為:陳美榮撰寫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節(jié),第四章,第六章第一、二、四節(jié),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胡永萍撰寫第三章第二節(jié),第八章;汪小琴撰寫第九章;張勁松撰寫第三章第一節(jié);涂遠娜撰寫第三章第三節(jié);黃仁輝撰寫第五章;朱小穎撰寫第六章第三節(jié)。最后由陳美榮統(tǒng)稿和定稿。在教材撰寫過程中,編者們廣泛參考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引用了諸多相關研究成果和測量量表,謹向這些文獻的著作權人和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謝。本教材在編寫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江西教育學院副院長李淑華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梁寧建教授的關心和指導,得到了江西教育學院葉存洪教授、胡小萍教授、饒玲教授、胡永萍教授的幫助和教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編寫倉促,再加上作者學識有限,本教材中不乏疏漏和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災后心理援助小組工作:理論與實務》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