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概論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大鳴  頁數(shù):459  
Tag標簽:無  

前言

  歷史是一條流淌的河流,自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立中山大學起,中山大學就成為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調查研究最活躍的園地。顧頡剛、鐘敬文等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在中山大學創(chuàng)立民俗學會、創(chuàng)辦《民俗周刊》、開展民俗學調查,開創(chuàng)了走出書齋、面向民間的學風。1927年,傅斯年在中山大學建立語言歷史研究所時特設置了人類學研究組,聘請?zhí)K聯(lián)人類學家史祿國負責該研究組,楊成志先生為助手。1927—1929年,楊成志先生獨自前往云南彝族地區(qū)進行調查,開創(chuàng)了國內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先河,從此,重視田野調查成為中國人類學“南派”的重要特色,楊成志先生也成為“南派”的領軍人物。1935年,中山大學研究院下設立人類學部,招收人類學研究生,江應梁、梁釗韜、曾昭鏇、容觀瓊、張壽祺等著名學者都是楊氏門下的弟子。1948年,中山大學成立人類學系,楊成志先生任主任,黃文山、衛(wèi)惠林、岑家梧、梁釗韜等為專任教師。不幸的是,1949年年底,人類學系被取消,學生轉入社會學系;至于老師,則有的去了臺灣,有的轉到歷史系。院系調整時,部分老師被抽調去創(chuàng)辦民族院校,楊成志先生調到中央民族大學,岑家梧和容觀瓊先生調到中南民族學院。20世紀50年代,從事人類學的老師們積極投身于中央組織的少數(shù)民族歷史與社會調查活動;20世紀50年代末至20世紀60年代,在蘇聯(lián)民族學模式的影響下,人類學學者開展了對原始社會史的研究,梁釗韜先生還在1962年招收了3名原始社會史專業(yè)的研究生(其中2位成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復辦后的骨干教師);即使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這些學者仍然在各種政治標簽下從事人類學專業(yè)的研究。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制度,于1979年開始招收文化人類學專業(yè)(民族考古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在梁釗韜先生多方奔走下,教育部批準復辦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招收民族學和考古學專業(yè)的本科生,以及文化人類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同年,中山大學又獲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建立起從學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類學人才培養(yǎng)體系,人類學從此走上蓬勃發(fā)展的道路。

內容概要

  《文化人類學概論》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是為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水平的文化人類學導論課程設計的。其目的一是向學生概述文化人類學的基本原理和過程,使學習者能夠對文化人類學有全面的理解,并領會文化相對論、跨文化比較、整體觀、參與觀察等理論核心和田野調查方法;二是在學習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識的種子,并促使他們積極地面向田野和實際,以消解文化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給人類發(fā)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另外,《文化人類學概論》的編寫者都是長期從事文化人類學教學和研究的中國學者,因而《文化人類學概論》也是對中國人類學發(fā)展的一個成熟性的梳理和檢驗?!  段幕祟悓W概論》共二十章,分為四編。第一編首先從文化研究的基礎說起,使學習者從文化人類學的定義、研究目標、理論發(fā)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該學科有整體的了解;第二編圍繞文化的多樣性,從文化及其結構如族群、生計方式、社會組織、宗教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使學習者在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同時,能夠充分領會文化與人類的密切相關性;第三編就文化人類學的應用性及其所產(chǎn)生的分支學科如語言人類學、政治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經(jīng)濟人類學、醫(yī)學人類學、發(fā)展人類學、旅游人類學進行了敘述,從而為學習者架構了文化人類學與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橋梁;第四編從文化變遷的角度,討論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人類學,并對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發(fā)展進程進行了梳理,使學習者對該學科的歷史和現(xiàn)狀有一定的認識。  《文化人類學概論》的個案大多來自于編寫者的田野調查,因而可讀性和可信度都較強。每一章的閱讀文獻基本上涵蓋了相關經(jīng)典著作和新的研究成果,為愛鉆研的學習者提供了進一步的研究思路和信息。

書籍目錄

第一編 文化研究的基礎第一章 什么是人類學第一節(jié) 人類學的目標第二節(jié) 人類學的理念一、文化相對論二、文化整體觀三、文化比較觀第三節(jié) 人類學的分支學科一、體質人類學二、文化人類學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二章 人類學理論研究的新進展第一節(jié) 實踐、權力與人類學的后結構主義一、社會實踐理論二、權力理論三、社會性別理論第二節(jié) 歷史、闡釋與人類學的后現(xiàn)代主義轉向一、多元的歷史二、文化的闡釋與地方性知識第三節(jié) 文化批評與民族志的詩學和政治學一、實驗民族志與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二、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第四節(jié) 全球化語境下的人類學理論一、全球化與地方性的再生產(chǎn)二、人類學的全球化理論景觀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三章 文化人類學方法第一節(jié)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策略一、主位與客位二、整體與專題三、微觀與宏觀四、定性與定量第二節(jié) 田野調查一、田野調查及其歷史二、人類學者如何進行田野調查第三節(jié) 調查研究第四節(jié) 參與式社會評估一、參與式社會評估的概念二、參與式社會評估的目標三、參與式社會評估的程序四、參與式社會評估的方法——參與式農(nóng)村評估第五節(jié) 研究倫理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二編 文化的多樣性第四章 什么是文化第一節(jié) 文化的概念第二節(jié) 文化的結構與要素一、物質設備二、經(jīng)濟體系三、親屬關系、婚姻與家庭四、社會分層五、法律與政治制度六、宗教、巫術與世界觀第三節(jié)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的共享性與習得性二、文化的實踐性與功能性三、文化的符號性四、文化的整合性五、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六、文化的適應性與變遷性第四節(jié) 文化變遷一、文化變遷的概念二、文化變遷的機制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五章 族群、民族與種族第一節(jié) 族群一、族群概念的系譜二、族群的定義三、族群性四、族群認同五、族群認同理論六、族群認同與文化相對論第二節(jié) 民族一、民族概念的系譜二、民族的定義與發(fā)展三、民族與族群的關系及其運用四、中國的民族識別與民族政策第三節(jié) 種族一、種族的概念二、種族主義三、種族(族群)沖突及其根源四、種族與民族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六章 生計方式第一節(jié) 生計和生計方式一、生計二、生計方式第二節(jié) 狩獵采集第三節(jié) 畜牧和游牧第四節(jié) 粗耕和農(nóng)耕一、粗耕二、農(nóng)耕三、耕作的連續(xù)體第五節(jié) 分配與交換第六節(jié) 生計轉型與文化變遷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七章 家庭、親屬關系與繼嗣第一節(jié) 家庭: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一、家庭的功能二、家庭的種類三、傳統(tǒng)社會的中國家庭第二節(jié) 親屬關系一、親屬關系的概念二、親屬分類的原則三、親屬稱謂制度四、親屬稱謂制度的應用第三節(jié) 繼嗣一、繼嗣規(guī)則二、單系繼嗣三、復系繼嗣關鍵詞/復習思考題/閱讀文獻第八章 婚姻第一節(jié) 婚姻概述一、婚姻的定義二、婚姻的功能第二節(jié) 婚姻的分類和發(fā)展形式一、婚姻的分類二、婚姻的發(fā)展形式第三節(jié) 婚姻締結的形式一、掠奪婚二、媒妁婚三、買賣婚四、勞務婚五、交換婚第九章 性別第十章 宗教第十一章 藝術第三編 文化研究的應用第十二章 語言人類學第十三章 政治人類學第十四章 都市人類學第十五章 經(jīng)濟人類學:探索人類整體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第十六章 醫(yī)學人類學第十七章 發(fā)展人類學第十八章 旅游人類學第四編 變化與變遷第十九章 變遷中的世界第二十章 中國文化人類學發(fā)發(fā)展史

章節(jié)摘錄

  二、農(nóng)耕  由于馴養(yǎng)動物、興修水利、修筑梯田等技術的持續(xù)進步和累積,使得農(nóng)耕文明,尤其是像古代中國這樣,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而達到了非常完備的階段。關于農(nóng)耕技術,此處主要以科塔克的描述為線索,以便了解世界范圍內的農(nóng)耕技術概貌,但同時我們將以中國為實例,以期對最高水平的農(nóng)耕文化有所掌握?! 。ㄒ唬Z養(yǎng)動物  許多農(nóng)耕者運用動物作為生產(chǎn)工具——用來運輸、作為耕作工具;以及運用他們的糞便。亞洲農(nóng)耕者往往以水稻作為農(nóng)耕經(jīng)濟體系的基礎,他們將黃?;蛩<{人這個體系中。稻作在插秧前,讓牛雙踩過水田,使土壤與水分充分混合。許多農(nóng)耕者使用牛雙犁田與耙平,完成在種植或插秧前的準備工作。農(nóng)耕者也收集這些動物的糞便為農(nóng)地施肥,以增加產(chǎn)量。動物除了作為耕作工具外,也可佩掛拖車作為運輸工具?! 。ǘ┕喔取 ‘敶指弑仨毜却昙緛砼R才可展開種植時,農(nóng)耕者可以預先計劃農(nóng)事,因為他們控制了水源。如同菲律賓其他擅長灌溉的專家一樣,伊富高人從河流、溪流、池塘,興筑水渠灌溉他們的農(nóng)地。灌溉使得年復一年的耕作得以實現(xiàn)。灌溉涵養(yǎng)了土壤肥力,因為灌溉農(nóng)田是一套獨特的生態(tài)體系,多種植物與動物包括許多微小生物的排泄物使得土壤肥沃?! ∫惶幑喔绒r(nóng)田是一項資本投資,這往往使得農(nóng)地的價值升高。開墾一塊農(nóng)地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但只需耕作數(shù)年后,就能達到完整的生產(chǎn)能力。伊富高人和其他灌溉者一樣,在地塊田地上代代相傳。然而,在某些農(nóng)耕地區(qū)(包括中東地區(qū)在內)灌溉水源所帶來的鹽分,會使得這些田地在50年或60年之后無法再被利用。  在中國,自春秋中后期至戰(zhàn)國時期,由于冶鐵技術的發(fā)明,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飛躍的發(fā)展。當時中原地區(qū)已使用了牛耕和鐵口犁,有了這些耕作技術,完全可以淘汰原始的石、骨、蚌、木器,更可以代替用人力踩耒耜的勞動。這樣,就為大規(guī)模地開墾荒地,進行深耕細作和興修水利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引起了一場革命。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化人類學概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