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啟芳傳

出版時間:2007-12-1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夏和順,易新農  頁數:248  

前言

捧讀易新農教授和他的弟子夏和順先生的《葉啟芳傳》,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從1950年進入中山大學念書開始,我的一生與中山大學難解難分,書中涉及的人和事都有或濃或淡的記憶。提起葉啟芳,現在知道的人恐怕很少了。但當代中國知識階層讀過洛克《政府論》和考茨基《基督教基礎》等漢譯世界名著的人不少,其譯者就是葉啟芳先生。我認識葉啟芳先生時,已經是他被劃為“右派”以后的事了,只是見了面點點頭,沒有深交;葉先生留給我的印象是沉默寡言。讀了這部書才知道,早在我出生前十年間,葉先生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已經叱咤風云。1927-1929年,葉先生出任廣州名校培英中學校長,在學生記憶中:“葉校長身材短小,卻風度翩翩,嫻于詞令,聲音雄壯。演講時,如行云流水,亦諧亦莊,饒有風趣;且對所闡述問題,條分縷析,娓娓動聽,是五位校長中最能言善辯的演說家。”歷史上的葉先生和我所認識的葉先生反差太大了!1950年,應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和廣東省衛(wèi)生廳廳長陳汝棠(稍后任副省長)的邀請,葉先生到廣州出任私立國民大學(1951年并人華南聯合大學,1952年后并人中山大學)教務長。該校校長是陳汝棠,是民革中央委員兼民革廣東省領導人,又在省政府任職,公務繁忙,無暇兼顧校務,希望葉先生為他代勞。有豐富教育工作經驗并在香港中國新聞學院、達德學院與中共合作愉快的葉先生,做了兩個重大決定:一是舍棄在香港英華女中月薪1200元、太太收入也不菲的優(yōu)裕生活,接任薪金微薄的國民大學教務長;二是把獨子葉孟德送去參軍,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同當年許多摯愛自己祖國的知識分子一樣,他深信中國共產黨取代貪污成風、獨裁專制的國民黨,已經為國家富強、民主掃清了障礙。行動后面是思想,思想深處是與飽受折磨的祖國割不斷的深情!可是,他畢竟是缺少實際政治經驗的書生。新政權確立以后,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當時體制框架下的“團結、教育、改造”對象。也許他想大展身手,像當年辦培英中學那樣把國民大學辦成一家著名的私立學校,但時過境遷,許多事情都不能如愿了!不管校長多么信任他,實權卻掌握在上級派來的一位姓朱的副教務長手里,因為朱是中共候補黨員。就個人品德而言,這位副教務長絕不是爭權奪利的角色,但忠實按上級指示辦事的他卻讓葉先生身勞心拙!1957年葉先生撈到一頂“右派”帽子,這可以說是體制與個性沖突的必然結果。當時中文系四位才華橫溢個性鮮明的教授:董每戡、詹安泰、吳重翰和葉先生被誣為“反黨小集團”,唯一的“罪證”是對系主任王起教授的工作不滿。王、葉兩位老師都是民主同盟的成員。按正常邏輯,這些無非是同事之間的工作分歧,也可算是盟員之間的矛盾吧,反黨、反社會主義云云,真不知從何談起!個人品德和恩怨解釋不清令人瞠目結舌的政治風暴!以王起老師來說吧,從即時場景看,他并不是中文系這場斗爭的領導者。這位研究古代戲曲的權威,有引發(fā)四位教授不滿的一面,也有獎掖后進和晚年不屈不彎的動人故事。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當時的體制出了毛病,容不下個性張揚的公民!說到個性,使我想起更多的老師。中山大學是南國學術重鎮(zhèn)。從進入這個學術殿堂之始,耳濡目染的是老師們的骨鯁。我讀經濟系,入學不久不知哪位同學就給我們的系主任林倫彥教授起了一個綽號“大只林”。在廣州話中所謂“大只”,意思是自命不凡的巨擘。同學們用一句話說透奉上這個綽號的根據:“老子天下第六”!當時動不動就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怎樣教導我們,同學們說,除了他們就到我們的系主任林老師!這個座次不低。出于對獨裁專制的不滿,林老師跟隨國民黨反蔣派主要領袖之一的李濟深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奮斗多年,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急流勇退,告別政治,回歸學術,毅然南下,到中山大學執(zhí)教。我們念一年級時的主要基礎課——政治經濟學由他親自講授。他藐視流行的教科書,口氣之大給我們這些剛入學的小青年留下深刻印象。順理成章,他逃不過1957年那場風暴,同葉啟芳老師一樣,一頂“右派”帽子戴在腦袋上了。更令我們大開眼界的是中大還有不屑位居“天下第六”的教授——外語系的梁宗岱老師!看看他的學生黃建華教授編寫的《宗岱的世界·生平》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記錄的故事吧,比我道聽途說的準確多了。1924年,梁宗岱21歲,商務印書館出版其第一部詩集——《晚禱》。翌年他到法國留學,不斷將陶淵明和其他中國詩人的詩翻譯成法文,將法國的名詩譯成中文,分別在兩國著名的報刊上發(fā)表。他和羅曼·羅蘭、徐志摩、茅盾等中法文藝界的著名人士都有密切交往。他1931年回國,立即被聘為北京大學法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34年。以后他在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校執(zhí)教,譯作很多,蜚聲海內外。1943年,國民黨中宣部長梁寒操提名他為立法委員,每月薪金500銀元,且掛個名即可?!傲鹤卺凡坏珨嗳痪芙^,反而規(guī)勸梁寒操辭去宣傳部長職務?!?944年秋蔣介石三次召見,“最后一次由留德同學徐道麟坐蔣介石的高級轎車到復旦來接,均被梁宗岱以各種托詞一一謝絕?!彼让飨€要牛!有人正在墻上寫巨型標語:“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梁先生走過,看了一眼,便對在場的人說:“‘所以’兩字不必要,刪去更簡潔一些?!闭f罷揚長而去!呵呵,連毛主席語錄他都敢改,而且這類“大不敬”的言行比比皆是!他堅決拒絕一切對教學的不當干涉:“我不管你們的教學大綱怎樣訂,我還是按我的辦法去教,如果你們有意見,你們自己來教好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號召人們前仆后繼摧毀舊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建立更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會。但是激情燃燒過后,曾有一種觀念深入人心: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舊社會不同,服從領導就成了天經地義。其實這是對革命理論的背棄。在那種政治環(huán)境下,如果懂得書本和實際生活的差別,三緘其口,或以順從一切的姿態(tài)出現,天下自然太平。不過,。這些老師書生本色還在,還沒有練就那么柔軟的身段,輕信紙上的東西,狂言放歌,沖口而出,悲劇便也隨之而誕生!這些老師都有一身傲骨。在包括葉先生在內的所謂中文系“反黨小集團”中,情緒最激昂的大約是董每戡先生。1957年,他坦開心扉寫道:“書生自有嶙嶒骨,最重交情最厭官。倘若推誠真信賴,自能瀝膽與披肝?!绷⒓磦鞒鞣?,連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也在他發(fā)言時插話:“你最近寫了幾首詩,說‘書生自有嶙嶒骨,最重交情最厭官’,很好?!辈恍?,董老師犯了兩個讓他后半生受盡折磨的錯誤:一是不知道政治家的臉孔會變,而且不能不變。二是盯住交情,忘了根本在體制,而這個體制當時看起來還如日中天,絕對不能觸犯!于是,他越說越來勁,共產黨員有兩副面孔之類的話一一見諸報端,轉眼之間就掉進深不可測的陷阱中去了。這可不能苛求董每戡、葉啟芳等老師和其他55萬受難者。君不見睿智如魯迅盡管同專制統(tǒng)治者勢同水火,也沒有看透法治是保障個人自由的基本制度。否則他就不會鄙薄為人權、憲政不斷抗爭的胡適、羅隆基等人是焦大,是提醒主人襯衣臟了的奴仆了。在劫難逃!叩問歷史,反“右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為何那么瘋狂?為什么把人權、法治國家、憲政、個人自由視同洪水猛獸?歸根到底是群體愚昧,建構了愚昧的體制!治愈愚昧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知識,葉啟芳老師翻譯的世界學術名著,就是掃除愚昧的消毒劑,他的名字永遠刻在播種者的行列中了。識破這些瘋狂和愚昧需要現代文明的基本常識和一切文化、所有民族共同的美德——正直。真正的知識分子是這些智識和美德當然的載體。中山大學貢獻了陳寅恪,他在1953年重申“自由之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振聾發(fā)聵,是中國知識階層的驕傲。我們還有堪與陳寅恪比肩的容庚教授!當有人聞笛起舞,批判中文系“反黨小集團”的時候,容庚公開說這幾個人并不是反黨小集團,他找校黨委劉副書記要求改正!反右運動正酣,他仍然有話直說。在一次學校大會上,劉副書記在臺上說:“容庚,你已到右派邊緣了!”坐在下邊的容庚老師大聲回應:“我退休!”劉副書記說:“劃了右派才讓你退!”容庚無所畏懼,繼續(xù)我行我素,見到被劃為“右派”的同事大聲打招呼!當時這可是會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的“同情右派”、對抗運動的行為!他的軼事太多了,再說二件小事吧。1954年批判胡適、胡風。他卻在??蠈懳恼拢f胡適提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對的?!拔幕蟾锩苯Y束,知識開始吃香,媒體蜂擁而至,要宣揚容老的學術成就。他一口拒絕:“有什么好報道的!我的主要成績都是1949年以前做出來的!”沉痛的語言后面是歷史的真實和傲然挺立的人格!一個生氣勃勃的國家和民族需要堅強的脊梁??纯次覀兊睦蠋煱?,歷數千年不衰的浩然正氣活在他們的身上,政治高壓,饑餓折磨,精神威脅,都打斷不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新農、和順兄史識深邃之處是把葉先生的一生放在歷史洪流中去考查,讓讀者不但分享葉先生的悲歡,并在重溫20世紀中國史過程中感受了老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這部優(yōu)秀傳記紀述的不僅是一個人,而且是一部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傳承史。袁偉時2007年6月7日星期四

內容概要

本書把葉先生的一生放在歷史洪流中去考察,讓讀者不但分享葉先生的悲歡,并在重溫20世紀中國史過程中感受了老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這部優(yōu)秀的傳記記述的不僅是一個人,而且是一部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傳承史。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苦難童年  一、生于1898年  二、教育維新時代  三、三水與廣州  四、何館小校役第二章  教會學子  一、“道濟會堂的孤兒”  二、“在課本中拼命,與同學競走”  三、學聯演講部長第三章  負笈燕京  一、轉學燕京大學  二、邂逅許地山  三、青龍橋之水清兮  四、早期翻譯與學術活動第四章  革命風潮  一、“在國內就不能當教授嗎?”  二、文學與革命  三、收回教育權運動  四、長校培英中學第五章  滬上譯書  一、商務與西學之風  二、《社會斗爭通史》——平生最得意的譯作  三、《社會主義教育政策》——道出心中所想  四、《國際關系論》——關注國際問題之始  五、《基督教之基礎》——考茨基名著  六、《婚姻進化史》——與商務首度合作  七、西湖的美麗記憶第六章  文人從政  一、結識香翰屏  二、護照處主任  三、書生本色  四、《國際縱隊從軍記》的故事第七章  避難香港  一、主編《星島晨報》  二、參加抗戰(zhàn)文化工作  三、受托撰寫《成吉思汗傳》第八章  顛沛流離  一、逃出香港  二、從大安到粵北  三、出任《大剛報》總編輯  四、還鄉(xiāng)第九章  安靜生活  一、主編《新生日報》  二、《成吉思汗傳》完稿  三、出任中國新聞學院院長  四、主編《天風》雜志  五、靠近民盟組織第十章  棄舊從新  一、解放  二、“不實際的地方”  三、從國民大學到華南聯大  四、院系調整后進人中山大學第十一章  參政議政  一、思想改造  二、送子參軍抗美援朝  三、老友相聚共話契闊  四、廣州市民盟副主委  五、“您在市人大的發(fā)言,甚好”  六、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第十二章  經歷“陽謀”  一、“真正的春天”  二、“從廣州轟到康樂園”  三、事情正在起變化  四、“遠程炮手的真面目”  五、“中文系反黨小集團”  六、“我就不信”第十三章  “脫帽加冕”  一、一家兩右派  二、“外國文學要遭殃”  三、心酸的日子真是難忘  四、陶書記報告勝過十斤豬肉  五、只能隨遇而安  六、《政府論》的波折第十四章  “文革”噩夢  一、傷筋動骨  二、《成吉思汗傳》被焚毀  三、逃出中大第十五章  歸田讀書  一、“歸田”  二、書比糧食更重要  三、讀書不輟  四、無書可譯  五、滿懷心事向誰傾第十六章  遺憾終身  一、夫妻情深  二、恨別  三、一家四口實夠拮據  四、傷逝葉啟芳年譜附錄  一、現代基督教思想概略  二、《社會主義教育問題》譯者序  三、憶許地山先生  四、《成吉思汗傳》序  五、論知識分子  六、使社會知識分子的才能有所發(fā)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苦難童年一、生于1898年葉啟芳,廣東三水人,1898年7月10日生于廣州。1898年,舊歷戊戌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中國發(fā)生了震驚朝野、意義深遠的戊戌變法。這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康呈《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及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京創(chuàng)立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的保國會。當時,士大夫經常集會,議論時政,變法空氣日濃。6月11日,光緒帝接受變法建議,發(fā)布《明定國是詔》。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命其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光緒帝發(fā)布一系列除舊布新變法詔令,罷黜一批頑固大臣,擢拔一批維新分子。這些詔令,屬于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阻撓;撤除閑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屬于經濟方面的主要有:設立農工商局,提倡實業(yè),獎勵發(fā)明;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chuàng)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屬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將各省書院和過多的祠廟改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堂,創(chuàng)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允許自由創(chuàng)辦學會、報館;設立譯書局,編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游歷、留學。屬于軍事方面的主要有:裁減綠營,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練兵,添設海軍,實行保甲。光緒和康、梁等人想在中國建立一整套現代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但是變法必定會觸動某些人的既得利益。1898年9月21日,后黨一派發(fā)動政變,已經宣布還政光緒的慈禧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6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涤袨椤⒘簡⒊油鋈毡?,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后記

葉啟芳老師離開我們已經2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記得1973年春夏之間我去三水安溪村探望他時,他每次都要把我送到西南鎮(zhèn)(三水縣城)臨江對岸,直到渡船撐離了河岸,他仍站在河邊不停地揮動手杖向我送別。渡船上有認識他的人說:“那是一位大教授??!”當時還是“文革”期間,但純樸的鄉(xiāng)下人對這位有知識的長者,仍敬重有加。此時,我的淚水忍不住掉下來。從安溪村到三水河邊往返有十多華里,走路要兩個小時以上,當年他已屆75歲高齡,但每次都堅持非送我不可。此情此景,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葉老師出身貧苦,幼失怙恃,全靠自我奮斗,從一個寄養(yǎng)于教堂的孤兒,成長為知名的教授、翻譯家。他的這種精神很值得后來人學習。而他一生的遭遇,亦可視為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2004年12月,臺北《傳記文學》刊登了我所寫葉老師的傳記——《老翻譯家葉啟芳》。中山大學中文系吳宏聰老教授閱后對我說:“我們對葉老失敬了!”吳教授“反右”時是中文系領導,他說這句話是實有所感的。邱世友教授閱讀此傳記后填有《憶舊游》詞一首,中有句云:“滿人世,盡譯語中西,猶作清奇。奈詭讒誣陷,怕長年淫斗,失了興機。此情不堪題處,魑夢繞天涯。”吳、邱兩位教授對葉老師的深情,深深地激勵著我。我覺得上述葉老師傳記太過簡略,決心以此為基礎擴充成一部較完整較有分量的傳記作品。2006年12月,我從美國探親回到廣州,立即向和順談及此一心頭大事,希望他能助我完成此一愿望,并把手頭所有有關資料交給了他。葉老師、我與和順是緊密相連的三代讀書人:我從中山大學畢業(yè)后,于1962年分配跟隨葉老師做外國文學史助教;1987年,和順考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我是指導教師。和順欣然同意。他說,希望通過寫作這本傳記,能使某種精神的力量得到些許的傳承。說干就干,2007年2月,和順在詳細閱讀了現在材料的基礎上,開始在電腦上敲打起來,他利用報紙編輯工作的所有業(yè)余時間,全力以赴,一口氣往下寫。期間他又查遍了有關葉老師尚未收集到的資料。我也不時去圖書館盡力翻閱舊報紙、舊書刊。蒼天不負有心人,終于找到了散失在舊報刊上的不少資料,如20世紀20~40年代的《東方雜志》、《民鐸》、《小說月報》等等刊物,以及葉老師當年翻譯出版的所有書籍。香港大學陳君葆教授的日記上記有不少他與葉老師交往的材料,和順了解到這一線索后,不惜花近千元購買了一套香港商務書館出版的《陳君葆日記全集》。和順在深圳工作,我住廣州,為寫葉老師傳記,我與和順常通過電話商榷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好在現在通訊快捷方便,我們每想到一個有關葉老師傳記的事,立即通電話交談,如此不下數十次。在此期間,和順還多次專程從深圳來廣州同我面談,并把文稿隨時電傳給我審閱。2007年6月,我再次赴美國探親,和順在國內繼續(xù)專注于本傳的寫作,反復增刪數易其稿。其間我們還通過越洋電話進行多次交流,探討本書的最終架構和具體細節(jié)。也正是寫作本傳的過程中,三代讀書人薪火相傳,在我們的思想中,文化的承續(xù)愈積愈厚,師生的情感更是愈益增深。我們對葉老師的崇敬之情也愈益增長。在目前一切都在商業(yè)化、市場化的情況下,我們欣慰地感到中華文化傳統(tǒng)并不因表面上紊亂嘈雜而有所弱化。這正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強力之所在。本書承袁偉時教授慨然允諾作序。袁教授是老中大人,又以思想明睿、文筆犀利見稱于時,他以其深刻的思想解讀葉啟芳教授一生的經歷,對葉老一生遭遇與其所體現的文化意義,有深刻的揭示。黃天驥教授在本書付梓前審閱了全稿,給我們以不小的鼓勵。黃教授也是老中大人,與葉啟芳老師也有師生之誼。由于歷史的原因,葉啟芳的檔案材料已經在輾轉騰挪中丟失。本書得以較為完整的面目呈現于讀者面前,首先要感謝葉師母湯慕蘭老人,是她在晚年所書手稿《葉啟芳回憶錄》、《湯慕蘭回憶錄》,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也要感謝遠在美國的鄺薇女士,是她多年來一直完好地保存著葉老師寫給她的大批信件。葉孟德和葉莎對葉老師的有關回憶也給本書添色不少。特別是葉莎在移民美國時,把葉老師譯著的大部分版本及所余藏書都帶去美國珍藏,這都大大有助于本書的寫作。本書的大部分圖片也由葉莎提供,其中一些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葉莎、葉丹對爺爺的深愛,更是促成本書得以完稿與出版的動力之一。葉啟芳老師的外甥陳偉忠也對本書的修改提供了不少素材和寶貴意見。此書得以順利定稿,還要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榮譽終身研究館員劉少雄先生和老報人、詩人曾敏之教授,劉、曾二老以高齡之身,不辭辛勞,到中山大學圖書館和香港大公報查找本傳記所需之史料。在此我們對劉、曾兩位長者表示真摯的謝忱!中山大學出版社和葉啟芳老師的故鄉(xiāng)佛山市三水區(qū)有關部門也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我們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也由于搜集材料的實際困難,本書中疏漏和錯謬在所難免,惟望讀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葉啟芳傳:從教堂孤兒到知名教授》記錄了這位世紀學人的傳奇故事,希望通過葉啟芳個人的經歷反映出中國近一百年來文化的變遷。葉啟芳,廣東三水人,幼失怙恃,孤苦無依,入香港基督教道濟會堂附設小學為役工,后得該教會資助開始求學生涯。葉啟芳一生中充當過多種職務和角色:基督教徒、報人、翻譯家、官員、教授、右派,且不停地轉換。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葉啟芳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