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暴慶剛
內(nèi)容概要
《反思與重構(gòu):郭象 研究》將郭象哲學置于魏晉時代的大背景下,以自由(逍遙)問題為主線展開《莊子注》的思想體系,適性逍遙、齊物詮釋、內(nèi)圣外王構(gòu)成《莊子注》自由(逍遙)理論的實踐內(nèi)容,獨化論、性分論、自然論則構(gòu)成《莊子注》自由(逍遙)理論的形上根據(jù)。認為郭象對莊子的道、有、無、逍遙、是非、生死、圣人、無為等范疇和觀點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將莊子思想從超越的境界形態(tài)詮釋為實然的知性形態(tài),構(gòu)建了以“適性逍遙”為核心的“實然的知性形態(tài)詮釋學”體系?!斗此寂c重構(gòu):郭象 研究》還對《莊子注》疑案、《莊子序》的真?zhèn)?、《莊子注》的方法、《莊子注》中的誤解與曲解、理論盲點與吊詭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考辨和闡述。
作者簡介
暴慶剛,哲學博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儒道哲學、魏晉玄學,在《人文雜志》、《孔子研究》、《河南大學學報》、《宗教學研究》、《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輯刊》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0余篇,出版了專著《千古逍遙:莊子》,合著《中國哲學關(guān)鍵詞》、《影響中國文化的十大經(jīng)典》等著作。
書籍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 郭象其人暨《莊子注》疑案考辨 第一節(jié) 郭象其人 一、有才學的玄談名士 二、用勢操權(quán)的佞臣 第二節(jié) 《莊子注》疑案考辨 一、《莊子注》作者之辨 二、《莊子序》真?zhèn)沃?第二章 郭象時代的自由主題及《莊子注》之旨趣 第一節(jié) 郭象時代的自由主題 一、人的生命自由問題 二、人的政治自由問題 第二節(jié) 《莊子注》之旨趣 一、適性與圣治:思想主旨 二、成性與經(jīng)國:編注原則 第三章 《莊子注》自由理論之實踐內(nèi)容 第一節(jié) 適性逍遙:逍遙的核心內(nèi)容 一、境界形態(tài)與實然形態(tài):逍遙義的兩個層次 二、承續(xù)與創(chuàng)新:理論淵源與時代價值 三、標新理與立異義:支遁之駁難 第二節(jié) 齊物:逍遙的認知進路 一、性分自足:齊物的獨特理路 二、順任是非:逍遙的理論認知 三、生死皆我:逍遙的主體呈現(xiàn) 第三節(jié) 內(nèi)圣外王:逍遙的現(xiàn)實支撐 一、會通儒道:冥合自然與名教 二、圣人人格:逍遙的內(nèi)圣依據(jù) 三、無為政治:逍遙的外王基礎 第四章 《莊子注》自由理論之形上根據(jù) 第一節(jié) 獨化:自性的價值合理性預設 一、有、無之辨 二、造物無主,物各自造 三、道為至無,不能生物 四、有不生無,無不生有 五、無待獨化,相因相為 第二節(jié) 性分:自由的現(xiàn)實合理性論證 一、物各有性,性各有極 二、性分自然,內(nèi)外相符 三、習以成性,強學矯性 四、得性為至,失性為非 五、“神器”之義,“玄冥”之境 第三節(jié) 自然:本然的存在合理性確認 一、自然觀念之演變:從老莊到王弼 二、自生之自然:消解造物之主 三、自性之自然:懸擱本性之源 四、理之自然:闡釋現(xiàn)實必然 五、無為之自然:肯認順性而為 第五章 《莊子注》方法探析 第一節(jié) 建構(gòu)性方法:辯名析理 一、名理之學與辯名析理之形成 二、辯名析理之運用 第二節(jié) 詮釋性方法:寄言出意 一、言意之辨與玄學方法之自覺 二、寄言出意之運用 第六章 《莊子注》之辨誤與追問 第一節(jié) 辨誤:《莊子注》中的誤解 一、字詞訓解之誤 二、句義詮釋之誤 第二節(jié) 追問:《莊子注》中的理論盲點與吊詭 一、自生:內(nèi)蘊的悖論如何解決 二、自性:先天決定還是后天形成 三、自由:適性的抽象性與逍遙的具體性怎樣彌合 第七章 《莊子注》之影響及評價 第一節(jié) 《莊子注》之影響 一、《莊子注》對莊學之影響 二、《莊子注》對儒學之影響 三、《莊子注》對佛學之影響 第二節(jié) 《莊子注》之評價 一、對《莊子注》之贊譽 二、對《莊子注》之批評 三、不同評價及其標準 主要參考文獻 索 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在這里,王先生把圣人的外在表現(xiàn),即“跡”,與圣人“無心”真性,即“所以跡”,分為兩截,而認為“圣”只能是“跡”,而不是“所以跡”。然而,通過分析《莊子注》可以得知,圣人本就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其外在表現(xiàn);二是其內(nèi)在本質(zhì),也即所謂“跡”與“所以跡”。但世俗之人卻執(zhí)圣人之“跡”為圣人之“所以跡”,認為圣人之外在表現(xiàn)即是圣人之本質(zhì),并對此外在表現(xiàn)賦以“圣人”之名。郭象正是 也僅是在此意義上說“圣”只是圣人治國之“外跡”。相反,在郭象看來,“跡”并非圣人之本質(zhì),“無心”真性之“所以跡”才是圣人之所 以成為圣人之根據(jù),也即其所謂“神言其內(nèi)”之“神”。如此怎能說“圣”只能是圣人之外在表現(xiàn)呢?如果再顯明一點說,圣可分為“外圣”與“內(nèi)圣”,外圣是圣人之外在表現(xiàn),是圣人之“跡”,而內(nèi)圣是圣人之內(nèi)在本質(zhì),是圣人之“所以跡”。世俗之人執(zhí)“外圣”為圣人,僅是執(zhí)一圣人之名號耳,卻并未明白圣人之真正本質(zhì)卻是其“無心”之真性。因此,王先生所言正與郭象之主張相反,郭象不僅能夠提出“內(nèi)圣”概念,而且“內(nèi)圣”恰是郭象圣人觀之核心內(nèi)容。
編輯推薦
《反思與重構(gòu):郭象研究》是以現(xiàn)存的《莊子》為依托來研究郭象的《莊子注》,而郭象是將《莊子》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注解的,并未有莊子與莊子后學的區(qū)分。因此,本文不擬對《莊子》思想的歸屬問題進行討論,而將之統(tǒng)歸于莊子名下,《莊子》一書中的前后矛盾之處也看作莊子思想本身存在的矛盾。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