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永發(fā) 頁數(shù):407 字數(shù):4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歷史訪問計劃,早在1957年5月即由籌備主任(嗣任首任所長)郭廷以開始擬訂,其目的在訪問當代軍事、政治、外交、文教、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人物,請其自述生平,為現(xiàn)代史保留忠實而深入的記錄,以備歷史學者之研究。經(jīng)過年余的籌劃,于1959年10月正式展開工作。1984年春更在所長呂實強推動下,成立口述歷史組,擴大進行訪談記錄。至今則由口述歷史委員會負責推動進行。 口述歷史資料,其重要性不亞于文獻檔案。民國以還,內亂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損失,不可勝計。近五十年,不同人群所累積的臺灣經(jīng)驗,亦值得我們珍視。而對歷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參證當事人口述之處甚多,這些筆錄,對現(xiàn)代史的研究將有莫大的幫助。為使訪問記錄廣為歷史學者參考,本所于1982年開始征得應訪者(或其家屬)同意,陸續(xù)刊印出版,列為口述歷史叢書。 本所訪問人員進行訪談工作時,力求應訪者盡情暢談,所成筆錄保留口述原意,不予刻意修飾。初稿送應訪者校訂后,視為定稿。惟應訪者記憶難免有所疏誤,或有涉及價值判斷、個人恩怨、政治立場,而記錄或語意不清,印刷或有手民誤植,尚祈讀者賜函指正。 臺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口述歷史組謹識
內容概要
許倬云,江蘇無錫人,1930年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1949年赴臺。
畢業(yè)于臺灣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F(xiàn)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榮譽教授。
《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云先生一生回顧》除敘述其個人成長、學習和治學的心路歷程以外,也介紹他對中國近七、八十年歷史的參與觀察,以及他關心家國大事留下的種種回憶,涉及面極廣:參加美國自由民權運動,辦理《思與言》雜志,鼓吹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出席國建會提出建言,撰寫報紙專欄針砭政局,關心陳文成政治事件,建議和籌設蔣經(jīng)國基金會,協(xié)助辦理「浩然營」培養(yǎng)兩岸菁英,鼓勵成立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高等研究院,往來兩岸三地講學,為兩岸關系發(fā)展籌謀。其近距離觀察陳誠、蔣經(jīng)國、嚴家淦等國家領導人物以及傅斯年、王世杰、錢思亮、李國鼎、孫運璿等學術和財經(jīng)界重要人士,亦娓娓道來,趣味橫生,是本跨越學術、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重要口述歷史。
《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云先生一生回顧》由周維朋記錄。
書籍目錄
前言
序
壹 家世背景
一、閩北客家源流
二、無錫落籍
三、無錫的社會網(wǎng)絡
(一)務實之風
(二)婚嫁聯(lián)姻
(三)權力網(wǎng)絡
(四)社會民俗
四、海軍出身的父親
(一)投考海軍
(二)海關關監(jiān)督
(三)好官難為
貳 戰(zhàn)亂歲月與成長學習
一、家人的扶持
(一)我的手足
(二)出生的幸與不幸
二、戰(zhàn)火的洗禮與顛沛流離
(一)沙市的記憶
(二)川軍上前線與撤退川東
(三)日機轟炸萬縣
(四)興山古寨
(五)鄂、川交界的風土
(六)老河口的太平日
(七)逃難見聞
(八)戰(zhàn)火余生
(九)遷川工廠
(十)在大后方的生活
三、勝利還都
(一)勝利的降臨與隱憂
(二)無錫輔仁中學
(三)戰(zhàn)后通貨膨脹
四、輾轉來臺
叁 求學歷程與初次任職
一、插班臺南二中
二、臺灣大學七年(1949—1956)
(一)外文系轉歷史系
(二)大學生活點滴
(三)校園白色恐怖
(四)懷念傅斯年校長
(五)師長的啟迪與影響
(六)文學院各系互動
三、“中研院”史語所時期(1956—1957)
(一)師長軼事
(二)研究生活
肆 留學芝加哥大學(1957—1962)
一、赴美留學前后
(一)獲取獎學金的曲折
(二)留學集訓與啟程赴美
二、芝大求學經(jīng)驗與訓練
(一)寄宿神學院
(二)東方學研究所
(三)顧立雅的訓練與影響
(四)Mircea Eliade的宗教學
(五)威爾遜的埃及學
(六)Peter Blau的社會學與韋伯理論的啟發(fā)
(七)Berthold Hoselitz與Nef的影響
(八)受益芝大的學術訓練
(九)學術外交經(jīng)驗
三、留學生活點滴
四、深入觀察美國
(一)參與黑人民權運動
(二)芝加哥的選舉舞弊
(三)南方小鎮(zhèn)的華人
五、免費矯正手術
(一)手術過程與痛楚
(二)母親的操心
六、留學五年的突破
伍 “歸國”與見證臺灣政經(jīng)變遷
一、歸途之旅與見聞
二、不一樣的臺灣
(一)南港生活的變化
(二)經(jīng)濟起飛
(三)蔣介石政權來臺后的重整
(四)陳誠不恥下問
(五)蔣經(jīng)國的權力作風
(六)與財經(jīng)界人士往來印象
陸 任職“中央研究院”(1962—1972)
一、重回史語所與再度離開
二、參與學術外交合作事務
(一)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二)參與“長科會”工作
(三)“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
(四)爭取“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的合作-
(五)“中關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的成立與變化
(六)成立美國文化研究中心
(七)參加第27屆國際東方學人會議的風波
三、編輯《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的阻力
四、規(guī)畫大陸問題國際會議的召開
五、《思與言》的創(chuàng)辦與政治風暴
(一)參與《思與言》的改組
(二)政治風暴與阻力
(三)《思與言》的發(fā)展
六、史語所的人與事
柒 任教與主持臺大歷史系(1962—1972)
一、回臺大任教
二、兼任臺大歷史系主任(1965—1970)
(一)同心圓的課程設計
(二)訓練研究生、講師與創(chuàng)辦博士班
(三)改革系務
(四)近代史組、藝術史組的成立
(五)引進新觀念的助力與阻力
(六)編選史學論文提要
(七)推動臺灣史研究
(八)提倡口述歷史
三、自由主義在臺大
四、處理臺大涉外合作事務與困擾
五、拒絕政治干預
六、學人軼聞
七、滿階芝蘭
捌 匹茲堡大學三十年
一、匹大三十載
(一)應聘匹大
(二)主持東亞研究討論
二、匹大評鑒制度的特色-
(一)新聘、升等機制
(二)薪資與評鑒特色
三、教員討論會憶往
(一)翻轉農(nóng)民史討論會的基本觀點
(二)討論會的視野與成果
四、旅美學人與七。年代的美國漢學界
(一)感念旅美前輩學人
(二)七〇年代以來的美國漢學界
五、在美國受益最大的三樁事
(一)參與馬雅文化衰落的討論
(二)得自世界文明討論會的啟發(fā)
(三)受益于哥大的南亞研究
六、參與賓州的教育委員會
七、置身華人社群
(一)聯(lián)絡海外學者
(二)臺灣研究委員會
(三)美國華人的組織與活動
八、蔣經(jīng)國基金會與主持美洲業(yè)務
(一)蔣經(jīng)國基金會成立始末
(二)美洲的業(yè)務與發(fā)展
(三)獎助成果的回顧
玖 治學回顧
一、學術專著
(一)《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二)《漢代農(nóng)業(yè)》
(三)《西周史》
(四)《萬古江河》
(五)《從歷史看領導》:文官制度與管理學的探討
二、治學回顧與心得
(一)梁任公《中國史敘論》的啟發(fā)
(二)雅斯培樞軸時代觀念的啟示
(三)與蘇秉琦區(qū)系類型理論殊途同歸
(四)對古董的嚴肅態(tài)度
(五)褊狹國族觀念的拋棄
(六)對文化融合與天命觀的看法
(七)對現(xiàn)代樞軸時代的看法
三、學術思想總結
(一)文化系統(tǒng)觀念
(二)終極關懷與思想的糅合
拾 為“中央研究院”貢獻芻蕘
一、當選院士與評議員
二、院士的貢獻
三、評議員與院士選舉紀聞
(一)學術桂冠選舉軼聞
(二)本地院士與海外院士
四、選舉學術祭酒
(一)院長候選人選舉
(二)院長的領導藝術
拾壹 入世、淑世、濟世
一、社論執(zhí)筆淵源
二、參與“國建會”與建言
(一)危在旦夕的“國家處境”
(二)參加“國建會”
(三)與政工系統(tǒng)辯論
(四)與薄經(jīng)國談話
(五)化解兩岸歧見的機制
(六)“國建會”建言總結
三、對陳文成事件的關懷
拾貳 為海峽兩岸培養(yǎng)菁英
一、籌辦浩然營培育領導人才
(一)籌辦浩然營的契機
(二)兩岸三地新生代菁英的培訓
(三)浩然營學員的觀察
(四)成效檢討
二、港臺兩地講學
(一)香港中文大學(1992~1998)
(二)東海大學講學(1999)
三、為兩岸培養(yǎng)菁英
(一)華英文化教育基金會
(二)南京大學人文社會高級研究院
(三)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四)突破科系的界線
(五)理想中的做法
四、科教興國歷史的回顧和批判
(一)他山之石
(二)科學主義在中國的失賤
(三)自尊自律的知識菁英
拾叁 家庭與退休生活
一、感情世界
二、天倫之樂
三、退休生活
四、樂天知命
附錄
一、長憶濟之師:一位學術巨人
二、轉型與傳承——許倬云教授對臺大歷史系的貢獻
三、許倬云先生年表
四、許倬云先生著作目錄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抗戰(zhàn)第二年,武漢會戰(zhàn)結束后,沙市從后方變前線,不時受到威脅,只好撤退,遠的撤退到四川萬縣,近的撤到興山縣。沙市淪陷后,我們就搬到老河口。 當時江海關、江漢關、九江關、荊沙關這一路的海關通通遷到萬縣,沿海都淪陷了。海關沒海,只好到山里頭去,近一點的遷到興山,就是王昭君的家鄉(xiāng)。有的時候順著江走,有時候不順著江走。 有一次我們沿著長江撤退,日本人來轟炸,我們那條船拖著一條駁船,駁船比正船還大,即使上面有紅十字記號,表示這是難民船,日本軍機一樣俯沖掃射,死傷累累,簡直是打坐著的鴨子(sitting duck)!我心里非常害怕,有時候我回憶起抗戰(zhàn)經(jīng)歷還會流淚,不完全是因為悲傷,有時還是因為害怕,當年的恐懼到現(xiàn)在一直都還在。 還有一次我們半夜上船,一條小木船靠在大船邊,先母一只腳在大船上,一只腳在小船上,把凌云拖上去,老九年紀小不懂事,死不肯走,先母得硬拖他上大船才行。我那時在老九后面,要是大船一開動,我就隨著小船漂走了,先母也會被分成兩半。這都是叫人心里很難過、很難過的記憶。
編輯推薦
《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云先生一生回顧》除敘述許院士個人成長、學習和治學的心路歷程以外,也介紹他對中國及臺灣近七、八十年歷史的參與觀察,以及他關心家國大事所留下的種種回憶。是一本跨越學術、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口述歷史紀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