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遜 頁數:369 字數:280000 譯者:王逢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系列:可見的簽名》所選書目大抵有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fā)展,盡力揭橥域外學術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國外學術著述囊括其內。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 譯者:王逢振 余莉 陳靜
書籍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大眾文化中的物化和烏托邦
當代大眾文化中的階級與寓言:
作為一種政治電影的《炎熱的下午》
《歌劇紅伶》與法國社會主義
“沉浸在毀滅性的因索中”:
漢斯-于爾根·西貝爾伯格與文化革命
《閃靈》中的歷史主義
希區(qū)柯克的寓言化
論電影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第二部分
意大利之存在
索引 顯示部分信息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因此,甚至是將懷舊電影主人公身上的某種消極性,與剛才提到的其他修正結果放到一起考慮,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我們似乎無可避免的失望,對這些昂貴的、在視覺上令人興奮的產品中的敘事所產生的失望: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敘事必須始終讓我們辨認出已經存在的固定知識,這種知識是以某種方式呼喚出來的——但無疑要盡可能地細微——以便進一步證實。主人公提出的組合問題因此顯得十分清楚、十分尖銳:盡管他們必須以某種方式集中開始這類影片中的行動,但他們的個性和行動風格必須再次確認我們先前的知識,因此必須是典型的或有特點的,但方式卻極為不同,眾所周知,盧卡奇是將此銘記在心的:首先,在姿態(tài)和決定上沒有什么有趣的自發(fā)性或武斷性,打個譬喻說,沒有什么“個人的”東西,來損害這一系列事件的代表性(懷舊電影的弱點一般來說在于這種對“宏大敘事”的規(guī)避,宏大敘事現在已經屬于我們前面已經了解的范圍,沒有任何細小的言語行為、趣聞軼事、謊言或微觀敘事能夠代替或置換宏大敘事)。 司各特的“平凡的主人公”無疑也是消極的:但這種消極性再一次被年輕這個事實本身控制住了,也被新出現的教育小說這種形式所帶來的規(guī)約給控制住了。但在懷舊電影中,形式上的要求決定了我們在前面的篇幅里已經有所涉獵的傷感在這里以歷史的原初形式重新出現:如《機會主義者》中的特蘭蒂尼昂;最生動的是《教父》的整個基調,它似乎出自邁克爾(Michael)的(艾爾帕西諾)困境;甚至索拉斯(Solas)作品中主人公的消極性也受到了這種特殊情調(Stimmung)的感染,它很容易便將自己偽裝成與過去、與時光的流失有著一種哀傷的聯(lián)系。莫拉維亞(Moravia)寫于1951年的《隨波逐流的人》卻是在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出版的,完全是工業(yè)性的重新建構,它清楚地提出了當時尚不具備“歷史”意義的關于納粹主義本身的起因和根源問題,對這個問題,影片的題目——主人公的心理——做出了明確的回答,其形式就是運用當時非常流行的“逃離自由”這一存在主義原則,一種在一個大的群體中間遮蔽個體焦慮的期望(“這是一件單獨的、已經完成的事情,在這件事情上他同這個社會和所有人沒有分歧,他就生活在這群人中問。他不是一個獨居者,不是一個異類的人,不是一個瘋子,他就是他們的一員,是他們的一個兄弟、同胞、同志”)。
編輯推薦
在后現代世界里,電影是否能代替小說成為探討社會現實的主要方式?詹姆遜認為,歷史通過形式而不是內容進行傳遞。在《可見的簽名》中,他說明了電影作為文化批判和剖析社會生活的重要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