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曉律,于文杰,陳日華  頁數:382  
Tag標簽:無  

前言

南京大學的世界史研究具有較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根基。南京大學是國內較早從事世界史研究的高校之一,在國內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學科創(chuàng)始人蔣孟引教授從英國留學歸來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英國史研究,同時也奠定了本學科的基礎。而王覺非教授的努力工作,也使本學科世界史研究的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除蔣王二公外,張樹棟、張竹明、瞿季木、沈學善、尤書蛟、李慶余等人,在世界史領域的其他方向上也多有建樹。錢乘旦、楊豫、沈漢、陳曉律等人,除對本學科英國史研究的傳承與拓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外,還開拓了比較現代化、歐洲農業(yè)史、歐盟研究、史學史、和平學等新的領域,而錢乘旦在調往北大后,更是不遺余力地推動全國世界史學科的發(fā)展,提高了世界史學科的聲譽。徐新的猶太史研究在國內享有盛譽;任東來在美國史方面銳意進取,其成果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陳仲丹在世界文化史與歐洲古典文明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其圖文并茂的著作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十分有效地擴大了世界史學科的影響;陳祖洲專攻英國現代史,最近則將關注重點移到了北歐國家;于文杰對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頗具特色,而劉金源在世界現代史方面也很有心得。其他青年教師,在世界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過學科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本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隊伍建設、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目前,在國內一些設有外國史研究的學校和科研機構,常??梢园l(fā)現南大畢業(yè)的世界史研究人員。

內容概要

《英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是從政治、經濟、法律、思想文化和社會福利等角度,對英國現代社會進行全方位研究的學術著作。英國原本地處歐洲一隅,并不發(fā)達,在現代以前也從來不處在歐洲文明的中心區(qū)域。然而,英國卻比更多條件優(yōu)越的國家率先完成了現代化的任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民族。盡管二戰(zhàn)后英國已經不再是“日不落帝國”,但其政治文化遺產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 ∮軌驈囊粋€偏遠的島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主要原因在于它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兩大創(chuàng)新產品:即現代議會制度及其政治機器的有效運作方式與工業(yè)革命。而能夠提供這些創(chuàng)新的土壤,則是英國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沿著法治化、民主化與社會保障制度化軌跡前行的保證。  要保證這種發(fā)展軌跡不被扭曲,還需要一些十分重要的制度和思想觀念的支撐與配合。這樣的一些內容,既是“軟”的,又是“硬”的。說它軟,是因為這些東西似乎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然而卻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說它硬,則是這些似乎像空氣一樣的東西,如果你違反了它的標準,你就會寸步難行。這些東西與“三化”一起,構成了一種我們稱之為“英國式”的傳統(tǒng),并且在這種傳統(tǒng)的左右下,留下了英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因此,現代英國是一個歷史進步的長期的產物,它在現代思想觀念、地方自治、經濟發(fā)展、法治、民族國家構建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都是按照上述的軌跡逐步運作、逐步完善的。這種發(fā)展的軌跡,從一種大歷史的視野來考察,有很多發(fā)人深思之處。

作者簡介

陳曉律,男,四川新都人,畢業(yè)于南.京大學,1988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英國史專家蔣孟引教授;曾先后到美國格林內爾學院、耶魯大學和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訪學;現為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史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歐洲學會歷史分會副會長,中國世界近現代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英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基金項目和中歐合作項目近10種,獲得教育部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一等、二等各一項;出版《英國文化模式溯源》、《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fā)展》等著作10余種;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等期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 
于文杰,男,江蘇濱海人,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后;師從陳曉律先生治英國史,凡十余年;先后赴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和薩塞克斯大學進行學術訪問;曾獲國家圖書獎、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主持過中歐合作項目和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5項;出版《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商務印書館2006版)、《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文主義》(重慶出版社2006版)等專著6種;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世界民族》等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篇。

書籍目錄

總序序言第一章 英國法制與法治觀念的發(fā)展  一、原始習俗中隱含的法治因素  二、從習慣法到普通法  三、立法權的轉移  四、英國現代司法體系的最終形成第二章 英國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中世紀:地方自治的形成  二、17-19世紀初的地方政府  三、19世紀中后葉:近代地方政府的建立第三章 英國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一、英國民族主義的起源  二、“上帝的第一個兒子”  三、投資民族國家  四、自我界定的民族主義  五、帝國解體后的英國民族主義第四章 英國經濟的發(fā)展軌跡  一、工業(yè)革命以前的英國(1600-1760)  二、工業(yè)革命(1760-1870)  三、現代英國經濟的發(fā)展(187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四、二戰(zhàn)后英國經濟的發(fā)展第五章 英國現代觀念的發(fā)展  一、共和主義  二、自由主義  三、保守主義  四、社會主義第六章 英國福利制度的發(fā)展  一、英國社會政策的誕生和發(fā)展  二、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  三、撒切爾政府的市場化改革  四、布萊爾時代的工作型福利制度結語參考文獻索引

章節(jié)摘錄

作為現代化的第一個國度,英國為世界近代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貢獻出眾多的“第一”,因而它的許多制度都具有原創(chuàng)性。我們在第一章 已經對英國的法制與法治的由來與發(fā)展進行了梳理,本章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對英國的發(fā)展經驗進行探討,即英國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一問題實質上涉及的是在現代化過程中,處在轉型歷史階段的各國社會,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個社會能夠以法治的原則處理好這種關系,使各個行政部門都具有相應獨立的合法權力,客觀上形成了某種類似分權的制約,反過來也十分有利于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社會。從宏觀層次上看,地方自治制度涉及到中央政權與地方社會權力的分配關系,體現的是一種國家治理模式。如果地方社會是國家的一個附屬部分,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權的一個派出機構,那么地方就會喪失自己的主體獨立性。如果地方各級的行政機關有著自己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地方社會有著自己的利益所在,充滿活力與生機,那么就會形成中央與地方良性的互動。從微觀層次上看,地方自治體現的是地方社會(或稱地方社區(qū))內部的治理方式,它是民眾參與型的多元政治,而不是壟斷型的寡頭地方政治。地方自治體現的是社區(qū)民眾參與地方政治事務、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民眾的參與意味著一種原生態(tài)地方民主的萌芽。正是在這種基層民眾參與的基礎上,才會有近代西方憲政制度的形成。對于英國地方行政的研究,國內外學界研究的切入點主要是行政與法律的角度,①論述的是英國地方政府機構發(fā)展的脈絡,法律地位以及國家機構的功能。

編輯推薦

《英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是西方制度建構與社會發(fā)展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英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真是好書啊~很喜歡的~~~
  •   比較枯燥,說實在的。抱著了解英國的態(tài)度去看,有點深。
  •   很有價值,閱讀后收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