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09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日】廣松涉 譯者:彭曦,何鑒
Tag標簽:無
前言
廣松涉,當代日本著名的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大師。在巾國學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域中,他基本上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廣松那兼容了新科學觀、當代西方哲學和馬克思的批判精神,以及帶有濃郁東方文化色彩的哲學思想博大而精深。1994年廣松涉去世之后,他的影響正在逐步擴大。我個人認為,了解廣松哲學對于今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特別重大的理論參考價值。因為我注意到,國內(nèi)的一些學者正在試圖將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的某些哲學思想的研究鏈接起來.特別是海德格爾的存在本體論、伽達默爾的解釋學,以達及一種“對話”和“開新”的新地平。而廣松涉的哲學正是這一理論側度上新馬克思主義式的成功典范。我們需要看一看人家的已有成果,這包括其中的成功與教訓。當然,在過去的相當長的一段日子里.由于日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基本上是以原蘇聯(lián)那種傳統(tǒng)哲學解釋框架居統(tǒng)治地位,以至于廣松往往被視為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異端而遭到貶斥。所以,在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學界也曾經(jīng)譯介過一些日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論著.可恰恰遮蔽了廣松涉。特別是當他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推出自己的“事的世界觀”哲學體系后,那些教條主義的論者們諸如“海德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后現(xiàn)代的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接踵而至。
內(nèi)容概要
《存在與意義:事的世界觀之奠基(第2卷)》是廣松哲學的實踐論。第一篇為“用在世界的四肢結構”,第二篇為“行為世界的問題機制”。未完成的第三篇為“制度世界的存在機制”。在第二卷中,認識論中的四肢分節(jié)結構被座架于實踐中的“上手世界”,即在實踐的使用中建構出來的世界,四肢結構也被布展到現(xiàn)實社會歷史存在中。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的非歷史挪用再一次“復權”(這是廣松涉很喜歡用的詞)了,存在本體論中的那個抽象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改寫為“在歷史世界之中存在”,進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商品世界之中存在”。馬克思經(jīng)濟學中的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成了廣松涉“用在”(上手)世界的“財物態(tài)”存在的二肢。廣松涉的現(xiàn)實社會本體是實踐論的四肢相互作用結構。社會經(jīng)濟物象化的錯認,正是由于四肢結構的物化。這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歷史哲學圖景。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廣松涉 譯者:彭曦 何鑒 叢書主編:張一兵
書籍目錄
代譯序序言第一篇 用在(上手)的世界的四肢構造第一章 用在(上手)的分節(jié)態(tài)的呈現(xiàn)和財物的二要素第一節(jié) 用在(上手)的財物態(tài)的二肢性第二節(jié) 財物態(tài)的第一肢的實在第三節(jié) 財物態(tài)的第二肢的價值第二章 我他的分極性的顯現(xiàn)和主體的二重性第一節(jié) 能為的主體的顯現(xiàn)相第二節(jié) 角色的行動和人格化第三節(jié) 人格性主體的二相性第三章 用在(上手)的世界的四肢的相互中介的構造第一節(jié) 財物態(tài)的二肢性的構造第二節(jié) 主體的二重相的形成第三節(jié) 四肢的相互的中介性第二篇 行為的世界的問題構造第一章 環(huán)境和主體的截斷和實踐理論的圖式第一節(jié) 環(huán)境與主體的截斷第二節(jié) “三體圖式”的形成第三節(jié) 實踐論的基礎的構圖第二章 角色行為的共同交互的構造和協(xié)作的態(tài)度第一節(jié) 角色行為的存在構造第二節(jié) 實行角色的共同交互構造第三節(jié) 角色的協(xié)作的持存性第三章 實踐的主體際的制約和規(guī)范的應當性第一節(jié) 決心的籌劃的呼應性第二節(jié) 形成規(guī)矩和順從規(guī)則第三節(jié) 主體際的有效和正義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此,以財物自身的等價性和交換比率的客觀有效性這樣的相“被物象化(?)”、被意識的某種東西就成了問題。那不是效用本身,另外也不是主觀的欲求、滿意的直接的投影像。那毋寧是構成在論者們所說的“滿意”的平常的場面的成立“原因”或者存在條件的某種東西。那種東西難道不是呈現(xiàn)與論者們的理論學說中所謂是“評價水準的投影”的“客觀的諸要素的均衡”相照應的構造嗎?總而言之,有必要對等價性被“物象化”、被意識這樣的事實,及其成立機緣進行說明。對于當事人自身的意識來說,究竟是什么介入怎樣的折射,以內(nèi)屬于對象的、客觀的等價值性或者財物的客觀的價值對象性這樣的相來映現(xiàn)呢?在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時候,關于需求和供給所導致的變動、簡單商品市場和資本制市場、利潤率甚至生產(chǎn)價格這些事項的論述就構成了必要條件。不過,在這里先不進行這項工作,而是將目光轉向客觀價值說,來一瞥經(jīng)濟學上的客觀價值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和說明。經(jīng)濟學上的客觀價值說、勞動價值說,如果追溯到亞當?斯密來說的話,那些學說主張財物在以與生產(chǎn)它所必需的勞動量相等的比率進行交換的時候,等價交換得以成立。亞當?斯密將勞動視為勞苦(toilandtrouble),勞動的量與勞苦的量相對應?!绻f勞苦是一種情感的話,著眼于勞苦的量的相等性與著眼于滿意度的相等性這樣的主觀價值說(邊際效用學說)就具有“共通面”。后者留意滿意這樣的正面評價的情感的量,而前者則留意勞苦這樣的負面評價的情感的量。雖然正、負面是不同的,但是在關注“主觀的”情感的對等性這一點上是共通的。盡管如此,斯密并沒有說勞苦的量直接就是價值量,而是認為財物的價值量是生產(chǎn)它所需要的勞動量。(在斯密那里,有所謂“投入勞動價值說”和“支配勞動價值說”“混在一起”的情況。另外,他也認識到在商品經(jīng)濟的某個發(fā)展局面以后,已經(jīng)不是單純地進行相等的勞動量的交換。這一點在這里就不多談了。)但是,在說到相等的勞動生產(chǎn)物的時候,必須留意“勞動”這一概念的二重性。勞動首先是農(nóng)耕、紡織、縫鞋、制陶……這樣的具體的有用勞動。但是,這樣的具體的有用勞動是為了生產(chǎn)財物的特殊種類的效用(使用價值)的活動,應該說那是不同種類的、不同性質(zhì)的勞動。然而,如上所述,在交換上被同等對待的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效用的價值)不同,那必須是滿足在各種具有使用價值的財物中共通的某種同一性質(zhì)的東西這樣的邏輯的要求的東西。因此,生產(chǎn)這種同一性質(zhì)的商品價值的勞動在邏輯上也被要求是與各種有用勞動相通的某種同一性質(zhì)的東西。那是在邏輯上將各種有用勞動的具體的規(guī)定性舍棄了的抽象概念(被抽象化的有用勞動),因而不能滿足必要條件。因為如果單單只是那種意義的勞動的話,那么頂多只是被抽象化的有用勞動(被抽象化的使用生產(chǎn)價值的勞動)。滿足勞動價值說的必要條件的勞動必須是帶來與使用價值在性質(zhì)上明顯不同的商品價值那樣的勞動,即不同于生產(chǎn)使用價值的勞動。前文中所謂生產(chǎn)價值的勞動果真實際存在嗎?盡管那是與生產(chǎn)使用價值的勞動(具體的有用勞動)不同層面的勞動,但也應該是在具體的有用的各種勞動中具有共通的同一性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勞動。如果切合學術史上的原委來說的話,無論生產(chǎn)什么種類的效用財物,都是著眼于勞苦的人類活動這一點上來建構該勞動概念?;蛟S就可以將這種人的勞動力的支出一勞動描繪為“注入人的生理的(肉體的、頭腦的)能量”。這種抽象的人類勞動的量只要被認為與勞動時間成正比,就能以勞動時間為尺度進行衡量。但是,即便工作時間相同,熟練者的勞動量與未熟練者的勞動量并不相同;另外,勤奮的人和懶惰的人的勞動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即便在物理上是同一時間的勞動,也需要考慮勞動的生產(chǎn)率以及強度來進行適當?shù)膿Q算。因此,價值生產(chǎn)的勞動量、所求的勞動時間的量不能單純用時間來計算。而且,不能直接計算還有以下的緣由。雖然是在不同時間生產(chǎn)的東西(例如去年的產(chǎn)品與今年的產(chǎn)品),但作為完全同一規(guī)格的產(chǎn)品被投放到市場。因為在這期間生產(chǎn)力得到了提高,與舊產(chǎn)品相比,新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所需要的時間減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舊產(chǎn)品中投入的物理的勞動量(在物理上所要的勞動時間)比在新產(chǎn)品中投入的要多,但是在市場上,并不是前者比后者賣得貴。既然是完全相同的產(chǎn)品,市場價格也一樣。投入的勞動量(所要勞動時間)不是看在產(chǎn)品的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耗費了多少勞動量(實際用了多少勞動時間),而是按如果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話需要多少時間,準確地說,是按現(xiàn)在生產(chǎn)該產(chǎn)品需要多少時間來換算的。這不是物理的測量,而是一種社會評價。無論在生理上如何傾注心血去生產(chǎn),如果生產(chǎn)出的是次品的話,并不被算人生產(chǎn)性勞動。鑒于這一點,投入勞動量不是在物理上直接被測量,而是由一種社會的評價來衡量?!獌r值生產(chǎn)的勞動雖然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使用價值的勞動、具體的有用勞動這樣的實在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但也不能直接用具體的有用勞動的所需時間來衡量生產(chǎn)價值的勞動的量。在這里,盡管勞動價值說主張的等價交換是同等勞動生產(chǎn)物彼此之間的交換,但各種交換財物究竟是多少勞動量的生產(chǎn)物卻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就面臨著交換當事人在商談時無法判斷是不是同等勞動量生產(chǎn)物這樣的事實?!驗楫敵跎a(chǎn)使用價值的勞動(具體的有用勞動)和生產(chǎn)價值的勞動(抽象的人類勞動)的二重性的分離結合是曖昧的,正如由勞苦的量所象征那樣,各種商品生產(chǎn)中必要的勞動量被認為在交換之前就是已知的東西,勞動價值說則以這一點為前提,提出了同等勞動生產(chǎn)物的交換一等價交換的主張。在那個階段,也可以認為商品價值是通過各種生產(chǎn)效用的勞動的人類勞動這樣的“同樣性質(zhì)的東西”、這個實在的活動被對象化到財物中的東西(所謂由人類活動凝固而成的東西)。就這一點而言,當初的勞動價值說一客觀價值說采取了將商品世界還原為一種“實在”的立場。
后記
《存在與意義》兩卷本的翻譯出版工作前后耗費了8年多的時間。在此,想簡單地回顧一下其過程。在2000年春天召開的“南京大學中日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12月7日成立)的籌建會議上,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助理的籌建組負責人哲學系張異賓教授(筆名張一兵)委托何鑒聯(lián)系《存在與意義》兩卷、《事的世界觀的前哨》、《物象化論的構圖》等書的中文版翻譯出版事宜。在廣松邦子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學出版社順利地取得了4本書的翻譯版權。2001年上半年,何鑒、趙仲明(與李斌合譯)以及我(與莊倩合譯)分別著手翻譯上面的3部著作,原計劃在2002年5月的“廣松哲學國際研討會”之前一并推出,但如期出版的只有《物象化論的構圖》,《事的世界觀的前哨》的出版大約推遲了1年,原來由何鑒承擔的《存在與意義》兩卷則拖延至今。其實,何鑒早在2002年3月就把《存在與意義》兩卷翻譯完了,但因為兩卷的原書篇幅合計超過1000頁,而且內(nèi)容又特別艱深,所以譯文的推敲就成為一項艱巨的工作。2002年5月的“廣松哲學國際研討會”以及南大百年校慶活動結束之后,何鑒即著手修改譯稿。令人痛心的是,他不久被診斷患有絕癥,雖隨即住院治療,但經(jīng)多番醫(yī)治無效,于2003年10月7日與世長辭,年僅44歲。
媒體關注與評論
廣松涉作為思想家的最重要課題是確保對現(xiàn)代進行批判的根本的、真正的視角。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成了他開展這項工作的媒介。不過,這種現(xiàn)代批判的視角在廣松那里不僅僅是時間軸中的現(xiàn)代批判,同時也包含了空間軸或者比較文明的視角。也就是說,對現(xiàn)代的批判帶有了對現(xiàn)代歐美文明進行批判的性質(zhì),直截了當?shù)卣f,帶有了克服西歐式事物的性質(zhì)。 ——早稻田大學教授 高橋順一其實對我來說,廣松涉的思想之所以重要,倒并非因之于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或者說他在上個世紀日本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達及了一個劃世紀的邏輯高點,而是在于,他的研究理路確實呈現(xiàn)了一個東方學者走向世界思想之林的有益方向和艱辛的理論印跡。這是廣松涉思想始終令我興奮和激動的地方?! 暇┐髮W教授 張一兵
編輯推薦
《存在與意義:事的世界觀之奠基(第2卷)》為當代日本著名的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和思想大師廣松涉所著的“廣松哲學系列著作”中的第二卷。全書由三篇構成,主要對世界的本源的價值性、客我認識問題、身心問題等進行了論述,具體包括用在(上手)的分節(jié)態(tài)的呈現(xiàn)和財物的二要素、用在(上手)的世界的四肢的相互中介的構造、環(huán)境和主體的截斷和實踐理論的圖式、角色行為的共同交互的構造和協(xié)作的態(tài)度等??晒└鞔髮T盒W鳛榻滩氖褂茫部晒氖孪嚓P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存在主義》總的來說是抨擊傳統(tǒng)的日常性意識以及在學理的反思中占支配地位的“物的世界觀”而倡導“事的世界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