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叮嚀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海濤 主編  頁數(shù):245  

內容概要

本書共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最受人追捧的十部經(jīng)典著作。從全新的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作出富有思考價值的閱讀引導、采取全新的導讀方式,旨在增強讀者對經(jīng)典文化深層意蘊的把握,提高國學修養(yǎng)。這些經(jīng)歷了千百年洗練的文化經(jīng)典,不僅能帶給我們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啟發(fā),還能拓寬我們的視野,為人生導航?! ”緯珍浺韵率拷?jīng)典文化:《老子》、《論語》、《左轉》、《孫子兵法》、《墨子》、《列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

作者簡介

劉海濤,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全國優(yōu)秀教師,廣東省高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從事文學欣賞、文學創(chuàng)作的教學與研究,主編國家級“十五”、“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主講的課程《文學寫作》獲廣東省精品課程稱號和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其所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為教育部特色專業(yè)建設點。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學寫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微型小說學研究》(三卷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文藝鑒賞概論》(主編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寫作學新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小說的讀與寫》,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書籍目錄

樸素中閃現(xiàn)智慧的靈光——《老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于人性心靈的問話——《論語》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敘事析理的典范——《左傳》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子兵法》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劃時代的思想理念——《墨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篤守虛靜的人生——《列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永遠的儒學經(jīng)典——《孟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人性的生機與靈氣的智慧——《莊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百家之家——《荀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法術勢結合的智慧——《韓非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二、名著梗概 三、個性導讀 四、名家點評 五、精彩篇章 六、經(jīng)典名句 七、相關鏈接 八、思維拓展

章節(jié)摘錄

  樸素中閃現(xiàn)智慧的靈光——《老子》導讀  一、作者檔案  樸素中閃現(xiàn)智慧的靈光  ——《老子》導讀  馬艾斯  老子(前571?——?),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古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官鎮(zhèn))人,又稱老聃。  《史記》中記載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掌管圖書文獻檔案?,F(xiàn)在關于老子的具體生卒年已不可考證,大多數(shù)史學家普遍認同老子與孔子同時期又年長于孔子的說法(高亨、呂振羽為代表),經(jīng)推論其生年約為公元前571年。孔子曾向老子問學,老子和孔子這兩位文化巨人的相會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據(jù)記載,魯昭公二十六年,周王室發(fā)生內亂,王子朝爭奪王位失敗,盡攜周室典冊奔楚,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開始了“隱君子”的生涯。后老子過關西人于秦。據(jù)《水經(jīng)注》卷十九記載,今陜西省周至縣東南有“大陵”,謂之“老子陵”,大概老子最終客死秦地。老子的學說后被莊周發(fā)展。老子著有《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自然”,他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献诱軐W思想的提出是針對當時昏暗的社會統(tǒng)治,可以說老子的思想是一套關于政治和人生的哲學。他的哲學思想,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名著梗概  《老子》亦稱《道德經(jīng)》,共五千言,八十一章,主要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jīng)》,一章至三十七章;下篇為《德經(jīng)》,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独献印芬粫w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和深刻,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掀兜澜?jīng)》主要圍繞“道”而展開辯證的分析和論述,形成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論。第一章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的概念,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產生的總根源。第二章 內容分為兩部分。老子首先通過美與惡、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等關系對比闡明萬事萬物的存在、“相互依存”以及“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然后提出他的“無為”的思想。第三章 接著從社會因素來論述他的“無為”思想,希望“使民無知無欲”達到無為而治。第四章 分別從“橫”“縱”的角度談“道”蘊藏的能量以及它的歷史淵源。第五章 談論“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闡述“清靜無為”的思想。第六章 繼續(xù)論述“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第七章 由“天道推論人道”,崇尚“圣人”。第八章 繼續(xù)歌頌“圣人”的崇尚精神,即是歌頌“德”,還簡述了“以柔克剛、不爭無尤”的哲學思想。第九章 闡述了老子“物極必反、相互相承”的辯證思想,還涉及到老子對“社會、生活的消極態(tài)度”。第十章 從“形神合一、尚柔、凈心、無為、守雌、棄智”六個原則闡述個人修養(yǎng)的功用。第十一章 以具體事例闡述“道”的辯證思想,即道是“有”和“無”的辯證統(tǒng)一,但更“強調虛(無)的作用”。第十二章 內容的思想傾向與第三章 一致,但在此章,老子從物欲、聲色方面來證明自己的主張:“圣人為腹不為目”。第十三章 ,老子認為圣人具有“忍辱負重、無我利人”的崇高品格,因此他們能夠擔當社會重任。第十四章 從形狀、感覺、功用三方面來講述“道”的內涵和規(guī)律。第十五章 承接“道”的精深,歌頌老子心目中的悟道者、得道者,這部分內容也涉及到樸素的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第十六章 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致虛”、“守靜”、“歸根”、“復命”四個概念闡述了“常”的內涵;第二部分“從正反兩方面闡明知常,的重要功用”。第十七章 羅列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君主,歌頌圣人君主,反映了老子的“烏托邦”政治理想。第十八章 從個人品德行為上充分闡述了老子的辯證統(tǒng)一思想,認為“人們失本性是國家混亂的原因”。第十九章 承接前章,批判虛偽的文明,呼吁自然天性。第二十章 主要敘述老子的“重道”思想,提到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問題。第二十一章具體描述“道”的物質性,認為“道”是第一性,萬物是第二性;初次涉及到“道”與“德”的關系。第二十二章也是論述老子的辯證思想。第二十三章強調“道”的原則,更強調“道”、“行”一致。第二十四、二十五章闡述老子“以退為進”的辯證思想,反映他的“無為”的政治理念。第二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思想——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關系,其中部分思想跟第十二章 的“清心寡欲”一致。第二十七章舉例說明如何運用“道”的規(guī)律來“濟世救物”,崇尚圣人。第二十八章描述老子尋求“治國安民”的圣人,體現(xiàn)他的處世哲學。第二十九章同樣是宣揚老子的“無為”政治念。第三十、三十一章反映了老子的反戰(zhàn)思想,他主張用“道”安治天下,反對依靠兵力稱霸天下。第三十二章從虛、恒常、存在三方面來描述“道”的本質,認為“知止可以不殆”。第三十三章講述了個人修養(yǎng)問題,推崇“圣人”。第三十四章從三個層次來辯證地論述“道”的巨大功能和本性。第三十五章承接上章歌頌“道”的偉大功能。第三十六章舉例辯證地從現(xiàn)象到本質闡明“道”的“柔弱勝剛強”的原理。第三十七章廣泛地闡述了“道”的二重性,涉及“清心寡欲”的思想。  下篇《德經(jīng)》承接《道經(jīng)》,針對常人這一層面,“諄諄誘導人們從現(xiàn)實生活開始,重善積德,修身養(yǎng)性,進而洞悉大道”。第三十八章主要闡述了“德”的基本內涵,區(qū)別“上德”和“下德”的界限。第三十九章闡述君王應具有“道”,即產生萬物和支配萬物的客觀精神,為“德”的實現(xiàn)提供方法。第四十章從“道”的運動變化來闡述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辯證思想。第四十一章從“士”的三個層次來說明“道”的高深,體現(xiàn)現(xiàn)象與本質的認識論以及矛盾的普遍性。第四十二章先講述萬物的起源,即“道”,然后簡述處事的原則——柔弱、退守。第四十三章進一步簡述“守柔”、“無為”的思想,重點在于“守柔”。第四十四章從名、利、得失來闡述老子的“貴身重己,輕利”的思想。第四十五章從事物的正反面的關系來闡述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第四十六章以戰(zhàn)時和太平時代的社會狀況做對比,批判戰(zhàn)爭,并說明戰(zhàn)爭的根源,還提出了解決戰(zhàn)爭的方法。第四十七章認為圣人不出門也能知天下事等等,體現(xiàn)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思想,比較消極。第四十八章再次強調“無為”,在政治上,以“無為”追求“有為”。第四十九章闡述圣人博愛,愛護每一個人。第五十章從現(xiàn)象方面簡述圣人善于保養(yǎng)身體。第五十一章“闡述萬物形成、生長的過程”,講述“道”是“德”的準備基礎,“德”是“道”的最高境界。第五十二章講述了萬物的根源,要求人們“無欲無求”,還提到明哲保身的觀點。第五十三章通過揭露社會上的矛盾現(xiàn)象,反映當時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社會政治狀況。第五十四章闡述“德”在“修身、治家、治鄉(xiāng)、治國、治天下”等方面的功用。第五十五章以嬰兒作喻,闡述“無知、無欲、無求、無為”的好處。第五十六章舉例說明“道”的高深境界。第五十七、六十章舉例闡述“無為”的思想,強調“無為”對治國的重要性。第五十八章從事物的正反面的互相轉化來闡述老子的政治哲學和圣人的處世哲學。第五十九章提出治理國家的另一原則——“重積德”,揭示“無為”實際就是“無所不為”。第六十一章講述國與國之間無論強弱都應該平等相處,互相尊重。第六十二章主要闡述“道”的可貴,并講述可貴的緣由,呼吁大家尊重“道”。第六十三、六十四章主要闡述處事原則——“做大事應由小事開始”,強調“小”的重要,具有辯證統(tǒng)一色彩。第六十五、六十六章主要是勸誡統(tǒng)治者用愚民政策治理國家、統(tǒng)治人民,帶有消極思想。第六十七章從“慈”、“儉”、“不敢”三方面來講述如何在政治、軍事上應用“道”來達到目的。第六十八、六十九章主要講述老子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前者側重講述將帥的“德”;后者側重講述打仗時士兵應有的氣派。第七十章記錄了老子的自許和慨嘆,抒發(fā)他不被理解的苦悶之情。第七十一章主要闡述圣人與常人在對待“知與不知”上的態(tài)度。第七十二章首先論述國家動亂的前兆,然后勸誡統(tǒng)治者對百姓要親善,還提到圣人的崇高境界。第七十三章從三層意思來講述天道自然規(guī)律以及柔弱不爭原則,主張順其自然。第七十四、七十五章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fā)抨擊高壓政治、嚴刑峻法,繼續(xù)提倡“清靜無為”的政治思想。第七十六、七十八章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論述事物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fā)展的。第七十七章把“天道”和“人道”做對比,襯托“人道”的不公,體現(xiàn)老子的愛民。第七十九章體現(xiàn)老子的道德政治思想——以德化民。第八十章老子描述心中的理想社會——“小國寡民”,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無為”思想,帶有復古、倒退的色彩,較消極。第八十一章,老子從真假、善惡、美丑這三個角度來闡述他的是非觀,篇末指出圣人的治國之道:多給予、少索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智者的叮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