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邢兆良 著 頁數:355 字數:260000
內容概要
本書以晚明社會科技發(fā)展和文化變遷為背景,考察了朱載堉一生的科學思想活動。在系統研究朱載墑創(chuàng)建十一二平均律的理論內容及其成就的基礎上,作者客觀評價了朱載堉具有近代意義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評價了他所具有的人生哲學和若干美學思想的特征。從朱載堉思想體系表現出的復古與創(chuàng)新、傳統與批判的矛盾角度,從歐洲近代科學革命、文藝復興運動與晚明社會思潮比較的角度,作者通過分析指出:晚明時期的中國社會走出中世紀相當艱難,因為晚明社會沒有條件產生近代意義上的科學與文化。
作者簡介
邢兆良,1949年6月生,上海市人。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現在上海同濟大學社會科學系任教。長于中國文化與中國科學技術思想關系的研究,已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 沸騰的社會思潮與全面的科技總結
一、晚明社會思潮的社會基礎
二、晚明社會思潮的基本傾向
三、科技發(fā)展的全面總結和新的起點
第二章 孤寂、奮斗的一生和矛盾、痛苦的心態(tài)
一、生平和著作
二、人世與出世的兩重心態(tài)
三、思想淵源
第三章 廣泛的學術興趣和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
一、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活動
二、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
第四章 十二平均律的系統理論
一、旋宮轉調和三律并用
二、朱載堉的解決方法
三、朱載堉“新法密率”的意義
第五章 “樂從乎今,情合于古”的審美情趣
一、晚明審美意識的變革
二、“情合于古”的審美標準
三、“樂從乎今”的審美形態(tài)的追求
第六章 重實、重理、重數的科學思想
一、對科學對象的認識
二、關于科學認識形成的認識
第七章 孤獨的先驅,時代的悲劇
附錄 朱載靖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西學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使人看到了一種與中國傳統文化絕然不同的文化內容、文化形式和思維方式,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固有缺陷,為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潮提供了新的思想內容及新的發(fā)展方向,使傳統文化開始呼吸到近代科學思維的空氣,揭開了西學東漸,中西文化沖突的序幕。徐光啟提出的“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觀點,顯示了晚明進步知識分子探求文化發(fā)展的開放精神,也表明了西學東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促進作用。 西方科學技術對自然、宇宙結構性的認識,具有實證分析、數學論證和嚴密邏輯推理特征的思想方式,沖破了以人際倫理關系為學問中心,以天人感應為聯結方式的封閉朦朧的宇宙圖式的束縛;將自然作為科學認識的獨立對象,扭轉了玄禪空談的陋習,糾正了在道德倫理規(guī)范中認識自然的偏向;注入了實證分析、邏輯推理和數學概括的科學思維方式,擯棄了陰陽五行“術數”的神秘主義,也揭示了傳統的以頓悟、直覺、靈感為主的非邏輯思維所表現出來的模糊的,是似而非,貌似全面,實是臆測的固有缺陷;指出了傳統的以人倫道德的思辨替代分析自然的認識上的不足之處,認識了以往以政治邏輯代替實證分析和形式邏輯對實證科學的危害。他們提倡了一種科學精神,從而為傳統的科學思想向近代科學思想方向的轉化和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指出:“自明之末葉,利瑪竇等輸入當時所謂西學者于中國,而學問研究方法上,生一種外來的變化。其初惟治天算者宗西學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使人看到了一種與中國傳統文化絕然不同的文化內容、文化形式和思維方式,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固有缺陷,為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潮提供了新的思想內容及新的發(fā)展方向,使傳統文化開始呼吸到近代科學思維的空氣,揭開了西學東漸,中西文化沖突的序幕。徐光啟提出的“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觀點,顯示了晚明進步知識分子探求文化發(fā)展的開放精神,也表明了西學東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促進作用。 西方科學技術對自然、宇宙結構性的認識,具有實證分析、數學論證和嚴密邏輯推理特征的思想方式,沖破了以人際倫理關系為學問中心,以天人感應為聯結方式的封閉朦朧的宇宙圖式的束縛;將自然作為科學認識的獨立對象,扭轉了玄禪空談的陋習,糾正了在道德倫理規(guī)范中認識自然的偏向;注入了實證分析、邏輯推理和數學概括的科學思維方式,擯棄了陰陽五行“術數”的神秘主義,也揭示了傳統的以頓悟、直覺、靈感為主的非邏輯思維所表現出來的模糊的,是似而非,貌似全面,實是臆測的固有缺陷;指出了傳統的以人倫道德的思辨替代分析自然的認識上的不足之處,認識了以往以政治邏輯代替實證分析和形式邏輯對實證科學的危害。他們提倡了一種科學精神,從而為傳統的科學思想向近代科學思想方向的轉化和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指出:“自明之末葉,利瑪竇等輸入當時所謂西學者于中國,而學問研究方法上,生一種外來的變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