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蕭父,許蘇民 著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王夫之是中國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的哲學代表。他的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體系,既是中國傳統學術的批判總結,又從多方面啟發(fā)了中國主流思潮的推陳出新。本書以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方法論原則為指針,首選闡述了明清之際的時代特征,由社會變遷到文化轉軌,時代呼喚著思想巨人。而王夫之一生的社會經歷和學術耕耘,正使之成為“六經責我開生面”的思想巨人之一。以此為背景,對王夫之的學術成就,大體分哲學思想、史學思想、道德倫理思想、政治經濟思想、宗教思想、文藝美學思想等六方面,分章闡述,著重揭示其超越前人的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和貢獻,揭示其對中國近現代思想運動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從而恰當地論定其歷史地位。本書盡力融會國內外已有之研究成果,是一部自為經緯、別具獨見之作。
作者簡介
蕭萐父,1924年1月出生于成都,1947年7月畢業(yè)于國立武漢大學哲學系,歷任武漢大學中國哲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周易學會顧問,國際道聯學術委員,國際儒聯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教學研究,并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德國特里爾大學訪問、講學。在國內外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要編著存《中國哲學史》上、下卷,《中國辯證法史稿》第一卷,《王夫子辯證法思想引論》、《玄圃論學集》、《眾妙之門》等;還出版了《船山哲學引論》、《吹沙集》、《吹沙紀程》等專著。 許蘇民,1952年12月生,江蘇如皋人。1992年8月評聘為研究員,現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李贄的真與奇》、《戴震與中國文化》、《明清啟蒙學術流變》(與蕭萐父師合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簡論》、《比較文化研究史(中學西漸卷、西學東漸卷)》、《文化哲學》、《歷史的悲劇意識》、《人文精神論》等書。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哲學研究》及其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約百篇,主要論文合編為《許蘇民集》。
書籍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弁言
第一章 一個產生思想巨人的時代
一、“明清之際”的歷史界定
二、“明清之際”的歷史變化
第二章 王夫之“出入于險陰”的一生
一、絕筆之作,“頑石”自喻
二、一生行跡,約分五期
第三章 哲學思想
一、太虛一實,體用俱有
二、“太虛本動”,變化日新
三、“行可兼知”、竭天成能
第四章 史學思想
一、依人建極,今勝于古
二、古今殊異,道隨器變
三、理勢相成 延天祐人
四、天人相繼,即民見天
五、“參萬歲而一成純”,變通可久
第五章 道德倫理思想
一、“人以載道,道因人生”
——王夫之論道德的起源及其歷史進化
二、理欲合性,日生日成
三、理欲皆善,以理導欲
四、義利并重,珍生務義
第六章 政治經濟思想
一、“哀其所敗,原其所劇”
——對君主專制體制的批判
二、集權與分權
——政治體制的改革方案
三、人治與法治
四、關于“正統”與“道統”及其他
五、經濟思想
第七章 宗教思想
一、天命觀
二、鬼神觀
三、佛道觀
第八章 文藝美學思想
一、美論
二、詩美創(chuàng)作論
三、詩美鑒賞論
四、余論——王夫之文藝美學思想的近代因素
第九章 王夫之思想的歷史地位與歷史命運
一、王夫之思想的歷史地位
二、王夫之思想的歷史命運
附錄
索引
跋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這一政治感情的變化,重新判別敵、友、我關系,把民族大義放在一切正義的首位,是王夫之一生重大的思想轉折,但這并非來自書本,而是來自投身社會實踐所受到的客觀現實的教育。 當時的客觀形勢是:清軍入關后,雖以迅猛之勢攻占了華北、中原各地;而明朝抗清派勢力退到南方,也曾組織抵抗。1645—1647年先后在南京等地成立了四個南明政權,最后一個永歷政權還堅持了15年之久,主要依靠人民抗清力量的艱苦卓絕的斗爭。1645年,李白成退出北京后轉戰(zhàn)到湖北,犧牲于九宮山。大順農民軍主力近50萬人,由高一功、李過和郝搖旗、劉體純等分別率領,正屯駐兩湖組成“忠貞營”,提出“聯明抗清”口號,與明抗清派將領湖廣總督何騰鮫、湖南巡撫堵胤錫等取得聯系。當時南明政權擁有的兵力也不少,如能與農民軍精誠合作、統一調度,還有希望抗擊清軍,挽救危局。而何騰蛟、堵胤錫諸人,雖身膺重任而無遠謀,既猜忌、排斥農民軍,又互相勾心斗角,百余萬軍隊猬集湖南,而兵餉無著,“措置無術”,形勢危急。這時的王夫之,走出滟濤園書齋,面向現實,投身激流,以一介書生,采取了以下勇敢行動。 1646年夏,他只身赴湘陰,求見當時湖北巡撫、被何騰鮫任為監(jiān)軍的章曠。他上書章曠,分析形勢,認為何、堵分據兩湖,自應合作,且必須而且可能聯合大順農民軍,統籌糧餉,共同抗清,以挽救危局。在《憶得》中有《盛夏奉寄章峨山先生湘陰軍中》一詩中,他認定“師克在和”,農民軍已轉向抗清,“銅馬已聞心匪石”,應當聯合。并表白自己這一行動,完全出于“丹忱專在念時艱”。章曠是王夫之中舉時的主考官之一,后被何騰蛟薦任為監(jiān)軍,坐守湘陰,頗立戰(zhàn)功。王夫之曾回憶“當湖上半壁時,黎平(何騰鮫)、義興(堵胤錫)、華亭(章曠)三公為鼎三足,而華亭公為雉膏,黎平、義興為金玉鉉之任?!敝该魅藶楫敃r南明抗清勢力中的三大重鎮(zhèn),而章曠正可起到調和作用。王夫之此行,旨在通過章曠把他的策劃上達于何、堵。章曠是1642年作為考官認識新中舉人王夫之的,賞識其才學,“時國勢漸不可支,出場后,遂引為知己,以志節(jié)相砥礪?!币院螅姹鴶?,章曠于1648年悲憤絕粒死,年僅三十六。其子章有謨貧無所歸,王夫之招之同居五年,學有所成,號其齋曰“景船”,著有《景船齋雜記》,足見二人交誼。而王夫之當年湘陰上書,“指畫兵食,請調和南北,以防潰敗”,卻未引起章曠重視,反而答以:“本無異同,不必過慮?!蓖醴蛑鴼w,以后事態(tài)發(fā)展,果如所慮。
編輯推薦
《王夫之評傳(套裝共2冊)》盡力融會國內外已有之研究成果,是一部自為經緯、別具獨見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