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傅新毅 著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玄奘是中國歷史上獨步千古的佛門大師。對玄奘的評價從來就陷于這樣的怪圈之中:人們贊嘆其“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的驚人業(yè)績及由此所帶來的客觀效應(yīng),卻諱言甚而貶抑其“截偽續(xù)真,開茲后學’’而對中國佛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所可能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在今天,走出反智主義的自我陶醉,重建知性的空間,已成為東亞傳統(tǒng)回應(yīng)現(xiàn)代性挑戰(zhàn)的必由之路,我們需要激活的恰恰正是玄奘寓求道于求真的精神!
本書充分利用藏經(jīng)文獻,并參考了大量海內(nèi)外研究成果,力圖從思想史發(fā)展的動態(tài)進程、特別是唯識古今學的演進脈絡(luò)中來對玄奘思想作出系統(tǒng)的清理與準確的定位。在對玄奘生平的若干疑難之點重新予以考辨的基礎(chǔ)上,本書特別就“八識”、“種習”、“識變’’等唯識學基本問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海德格爾說:“文獻史應(yīng)當成為問題史?!边@是本書致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
傅新毅,1970年生,浙江省桐鄉(xiāng)市人。2001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忻學博士學位?,F(xiàn)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已在海內(nèi)外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約二十篇。
書籍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 玄奘傳略
第一節(jié) 出家游學
一、少年出家
二、遍參講筵
三、誓志西游
第二節(jié) 西行求法
一、越憲首途
二、萬里孤征
三、譽滿五天
第三節(jié) 譯經(jīng)弘教
一、東歸中夏
二、譯布梵典
三、開宗慈恩
第三章 八識
第四章 種習
第四章 識變
征引文獻
索引
作者自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不過,正如《慈恩傳》所指出的,其時“先賢之所不決、今哲之所共疑”而玄奘“亦躊躕此文、怏怏斯旨”的問題遠非僅此,其中廣攝“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鉗鍵”,共“百有余科”,因而這也涉及到玄奘所曾研習的小乘學,具體包括毗曇、成實、俱舍學。天臺湛然曾有謂:“江南盛弘《成實》,河北偏尚《昆曇》?!蹦铣蓪崒W,至梁世而盛極,北朝則更重毗曇,其著者,即被稱為“毗曇孔子”的慧嵩,慧嵩傳志念、道猷等,而靖嵩之毗曇即學自于道猷,玄奘本承的大致就是這一學統(tǒng)。所謂“毗曇”(abhidharma,新譯“阿毗達磨”,意譯“對法”)雖可泛指一切有部論書,甚而包括原本不屬于有部的《舍利弗阿毗曇》,不過六朝時研究最多的還是法勝的《阿毗曇心論》及法救的《雜阿毗曇心論》,后期更以《雜心》為主?!冻蓪崱吩诒背嗯c《毗曇》兼行,慧嵩一系向來就是二學并弘?!毒闵帷纷g自真諦,真諦所出諸論,尤以《攝論》、《俱舍》為后學所重,迨其學北傳,舊治《毗曇》者多轉(zhuǎn)習《俱舍》,如前述道岳者即是,而毗曇一派亦漸匯入后起之俱舍師矣。六朝時研習《毗曇》或《成實》,大抵在于解明法相,以為人大乘之津梁,所謂“該領(lǐng)名數(shù),隆贊方等”,少有執(zhí)此為所宗而競起派爭者。然而,在西土,毗曇恰恰卻是在部派之爭中發(fā)展起來的,《八犍度論》即后來玄奘新譯的《發(fā)智論》為迦濕彌羅(Kasmira,今克什米爾一帶)的有部師(所謂“東方師”)所宗,后更集成《毗婆沙論》,通過對眾家?guī)熣f的分別抉擇而罷黜百家,取得了有部的正統(tǒng)地位;《心論》可謂有部之異端,其立說每異《發(fā)智》、《婆沙》,而多采健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帶)、土火羅(Tukhura,奘譯“睹貨羅”,今阿富汗北部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上游之間)等師說(所謂“西方師”、“外國師”等)乃至他部異說;《雜心論》為《心論》之釋論,雖日釋論,實則多有修訂補充,試圖兼取《婆沙》以調(diào)和二者;《俱舍》世號為“聰明論”,世親(Vasubandhu,婆藪檠豆)取經(jīng)量部(SautrOntika)義,對婆沙說系統(tǒng)整理、重點評破,其立義之深廣精嚴,可謂毗曇學的巔峰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