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奎斯特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第1版  出版社: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多麗絲萊辛  頁數(shù):381  譯者:鄭冉然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瑪莎·奎斯特》這部睿智的令人稱奇的小說敏銳地揭示了20世紀生活在非洲的英國人生活中的悖論、激情與諷刺意味?,斏た固?,“暴力的孩子”系列中被重重圍困的女主人公,已經(jīng)被廣泛贊譽為英語小說中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之一。在《風暴的余波》中,多麗絲·萊辛在被種族隔裂的英屬非洲版圖中,詳細記述了瑪莎·奎斯特的個人與政治冒險:瑪莎先是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然后是怪誕的第二次婚姻,接著是共產(chǎn)主義之旅。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均為英國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后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作品風格多變,在歐洲各國獲得多種文學(xué)獎項,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主要代表作有《青草低吟》、《金色筆記》、《第五個孩子》、《特別的貓》,以及“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等。

書籍目錄

第一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三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四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  第一章  兩個過了中年的女人坐在長廊的蔭里織著毛衣,遮蔭的是一株火焰藤,粗壯的枝干上綴滿了花,把灼熱的下午攔在外面,陽光像觸礁的海浪,流成橘紅色的花簇。這彩色的屏障后面是個幽暗的角落,粗泥墻(也就是房子的外墻)構(gòu)成了角落的兩邊,第三邊是一條長凳,上面擺滿了涂過的汽油罐子,罐子里種著粉色和白色的天竺葵。透過樹葉,陽光慷慨地把金色灑在紅色的水泥地板和兩個女人的身上。她們吃完了午飯就一直坐在這里,而且將一直坐到日落,她們談話,不停地談話,口舌毫無羈絆。這兩個女人是奎斯特太太和凡·任斯伯格太太;瑪莎·奎斯特,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坐在臺階上,完全暴露在陽光里,她笨拙地扭動著身體,好用自己的陰影擋住陽光繼續(xù)看書?! ∷欀?,時不時抬起頭煩躁地看著兩個女人,暗示她們的閑談使她難以專心閱讀。但是并沒有什么阻止她去別處看書;所以當有人向她提問,或者在家族大事記中提及她的名字時,她那一陣陣的憎惡也顯得不合情理。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固執(zhí)、復(fù)原力強、對自己不滿,瑪莎是多麗絲·萊辛塑造的最令人滿意、最復(fù)雜的人物形象。她是她那個時代暴力的孩子,“她無法和自身的暴力分離,就像蝌蚪不能沒有水而活著”?!  短┪钍繄蟆贰 е哂衅垓_性的樸素,多麗絲·萊辛所揭露的一個人頭腦和心靈深處的東西,也許比我們應(yīng)該知道的更多?!  睹咳针娪崍蟆贰  冬斏た固?深刻而強有力地描寫了一名現(xiàn)代女性的人生進程?!  缎瞧谌諘r報》  2007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給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她是一位女性經(jīng)驗的史詩家,以其懷疑、熱情與洞察力,仔細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  Z貝爾委員會對文學(xué)獎得主多麗絲·萊辛的頌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瑪莎·奎斯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這位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英國作家,對讀書人日益減少的現(xiàn)狀,不無感慨。但同時她又列舉出非洲許多貧困人民對書籍的渴求。他們生存條件艱苦單調(diào),渴望知識文化改變命運,亦或是潤澤自己的生活。而都市中的大多數(shù)人有著更多的消遣,也有著更多的機會去學(xué)習——但真的很少有人去追求文化享受。在這里,金錢主宰一切。金錢給人帶來物質(zhì)享受與滿足,麻痹掩蓋了內(nèi)心的空虛。大家都在急于求成、及時享樂。人生沒有也無需去追求更深一層次的探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仍在獨自奮斗。
       他們又還在奮斗什么呢?如果人們的價值觀都已清新明確,你又有什么回天之術(shù)?你又想要感化誰?還有多少真善美、多少英雄需要記錄?需要傳頌?但他們還記得曾經(jīng)感染并啟發(fā)了他們的書籍,他們也在努力為了后世之人創(chuàng)造這樣的經(jīng)典。
       一部人類史離不開文化,但現(xiàn)在的文化日益淪為盛世泡沫。我們何以為繼?我們拿什么承上啟下?還是現(xiàn)實一些,承認虛無才是一切,自己的今天才是意義?而人類史,不過是每個人自己的歷史?
       一個懵懂的小女孩,正在迷茫彷徨著,掙扎著不愿被周遭的世界所同化。正如作者筆下的十五歲女孩——瑪莎·奎斯特。
  •      二〇〇七年,當多麗絲?萊辛站在諾貝爾獎獲獎?wù)叩难葜v臺上,她講述了一個津巴布韋女子的故事。這個年輕女人帶著兩個孩子跋涉四英里路,為的是買不多的一點水,這個干渴窮困的女人趴在賣水的印度小販的柜臺上,閱讀一本散了架因而無始無終的《安列?卡列尼娜》。
       顯然,萊辛試圖通過這個真實事件來說明故事的魔力。作為一個說故事的人,她應(yīng)該在更早的時候就體嘗過這種魔力。那時,她是一名讀者,同樣在津巴布韋度過少女時代。若把《瑪莎?奎斯特》看作她半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任何人都不難推斷,她的生活不致充滿與干渴和饑餓做斗爭的無望,卻有另一種交替著希望與絕望的掙扎。
       小說首先只是小說,所以讓我們暫時忘記其背后所隱藏的作者的面影,僅僅讓字句構(gòu)成的張力帶路。這是個寫實風格的故事,章節(jié)結(jié)構(gòu)嚴謹,四個大章,內(nèi)中各有三節(jié),讓人想起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結(jié)構(gòu)。故事的開頭,我們的女主角瑪莎?奎斯特十五歲,她坐在臺階上,試圖用閱讀把自己和“他人”隔開。在這里,他人即是她的父母與鄰家長輩,所有這些長輩們循著某個陳舊套路談話和思考,讓十五歲的少女不僅厭煩,甚至憤怒。
       這是似曾相識的憤怒。每個人在青春歲月里都有過把父母看作仇人的階段,盡管大多數(shù)人在成年后順理成章地得了失憶癥,于是全家溫和脈脈,仿佛從來不曾存在任何罅隙。但一個故事把這種無法被掩蓋的情緒推到了讀者面前——看,這是你的父母,看,這是你給自己描繪的人生?,F(xiàn)實與理想的差別,或許比津巴布韋與倫敦的距離更為遙不可及。女孩在心中構(gòu)筑了一座理想的城市,而她自己將在城門口判斷進城者的資格,在她夢想的圖景中,父母無疑被剝奪了進城的權(quán)利。
       她太年輕,有的是過剩的熱情與敏感。她與雜貨店的科恩兄弟的交往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那兩個猶太男孩對她的善意或是冷漠,在她心中引發(fā)巨大的回響。她總試圖從智力上證明自己和他們一樣好,卻往往陷入女孩的自以為是。種族間的微妙關(guān)系加上她笨拙的友情方式,使科恩兄弟尤其是喬斯?科恩與她錯失了深入交流的可能。在這塊英屬殖民地上,黑人與白人、英國人與猶太人或是南非荷蘭人之間的差別,往往會從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坐標?,斏窍蛲杂傻?,是自以為無所畏懼的,在她十八歲進城工作后,雖然身邊有個熱衷于幫她決定服裝品位的“登對的”男伴,她卻突兀地選擇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來告別少女時代。僅僅因為那是個帶著討好她的熱切意愿的猶太人,因為他的被人輕視和疏離。
       這段關(guān)系并沒有持續(xù)很久,而瑪莎的婚姻也來得太快。她與父母的不和諧常常在篇幅之間跳出來,提醒我們她是個“暴力的孩子”。這個詞在英語里并不僅限于字面的意思,而是指出生在一戰(zhàn)并在二戰(zhàn)中長大的那一撥人。他們與父母那一代人有著重重隔閡,與自己的同代人之間也有著無形的鴻溝,就連面對他們所置身的那個社會,似乎也總有些沒法對路。
       正如瑪莎目睹白人虐待黑人時在內(nèi)心尖叫:他們怎么能?她也常對自己發(fā)出同樣的設(shè)問。她的理想和熱情不斷轉(zhuǎn)向,始終搖擺不定。她像所有的殖民地年輕白人一樣耽于夜晚的游樂,一方面則對這種試圖抓住青春的虛假生活充滿厭倦?,斏敲艿?,她的理性不夠強大,正如她的感性也不夠恒久,但她有的是自問式的目光,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她的“不同”與成長。當她帶著草率定下的郎君回到父母的身邊,在她眼中有著這樣那樣毛病的父母都擔心她是奉子成婚。她以為會遭遇一場質(zhì)問并得意洋洋地凱旋,事情卻輕易得讓她抓狂。于是,這本書也就是整個五卷作品的第一卷的最后,我們目睹瑪莎公證結(jié)婚,并由一位旁觀者的獨白道出這場婚姻終將迅速終結(jié)的預(yù)言。
       這便是長卷式作品的恒定之美,讀者知道故事總會有個結(jié)局,既然如此漫長,主人公最終不免一死。在她從少女到老嫗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只需冷靜地旁觀就是了。看她意氣風發(fā),看她狼狽不堪。一不當心,你也許就照見了內(nèi)心深處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在成長和遺忘之前的憤怒少男少女。你也許會因此想起很多往事,并驚訝于那個舊的自我早已無蹤。
       不是每個作者都有勇氣作這般直剖式的回望。為這個故事,該感謝那個說故事的老太太。別忘了,她寫下系列中第一本書的時候,也不過三十二歲,而這是她漫長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第二本書。內(nèi)省來得這樣早又這般成熟,讓人不禁想要追隨瑪莎的足跡,從中窺看作者是如何一路走來。
      
  •   好的 \(^o^)/~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