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贊諾夫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第一版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馬克思,恩格斯  頁數(shù):201  譯者:夏凡  
Tag標簽:無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創(chuàng)制造局,開譯介西學著作風氣以來,西學翻譯蔚為大觀。百多年前,梁啟超奮力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睍r至今日,此種激進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卻仍是事實。世紀之交,面對現(xiàn)代化的宏業(yè),有選擇地譯介國外學術著作,更是學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諉的任務。基于這一認識,我們隆重推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在林林總總的國外學術書中遴選有價值篇什翻譯出版。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于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

內容概要

本書包含了標志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誕生的兩份重要文獻: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費爾巴哈》的手稿。其編者大衛(wèi)·鮑里索維奇·梁贊諾夫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人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主要策劃人、執(zhí)行人和精神領袖。這個版本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將其進行編譯,對國內方興未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研究有所裨益。另外,本書附錄為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包含《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將郭沫若的中譯本以附錄形式原文刊出,能夠幫助國內學者了解這一版本最早的中譯本中的歷史性翻譯話語。此中譯本具有歷史性的學術價值,使國內學者能夠比較完整地看到此歷史文獻的原始樣態(tài)。

作者簡介

編譯:夏凡 編者:(前蘇聯(lián))大衛(wèi)·鮑里索維奇·梁贊諾夫 叢書主編:張一兵

書籍目錄

編譯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費爾巴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部分) 編者導言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原始手稿)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序言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 [A.]一般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德意志的 [B.]唯物主義觀點中的經濟、社會、個人及其歷史 [C.]國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系郭沫若譯《德意志觀念體系》 譯者弁言(郭沫若) 費爾巴哈論綱 馬克思所著《德意志觀念體系》序文之初稿 費爾巴哈: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見解之對立編譯注釋跋

章節(jié)摘錄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表達>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xiàn)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們是(觀念)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而且,人們是受他們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他們的物質交往和這種交往在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中的進一步發(fā)展所決定的>。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xiàn)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fā)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tài)——所制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xiàn)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fā),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fā),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lián)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補充”。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

編輯推薦

《梁贊諾夫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是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文獻系列之一。梁贊諾夫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評版的主要策劃人,執(zhí)行人和精神領袖,此中譯本具有歷史性的學術價值,使國內學者能夠比較完整地看到此歷史文獻的樣態(tài)。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梁贊諾夫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本身網上有此譯本就很少,而且有郭沫若的譯本
  •   比較經典的書籍。
  •   印刷不錯,質量也很好,內容也可以
  •   好書,要好好讀的
  •   終于找到了,大學時就在搜尋的一本書,好好讀讀經典
  •   具體情況我也不清楚。這本書老婆考試要用的,呵呵。
  •   有點粘手、臟的感覺,沒想象中的好
  •   導師推薦的,還沒看,應該還不錯
  •   講解很精彩,到位??!
  •   本產品在質量方面還是不錯的,具體評論還談不上
  •     單純的批判,也就是馬克思從中決裂出來的青年黑格爾派為了讓現(xiàn)實合理化而作出的批判。馬克思評論說他們的回答甚至是問題本身都是黑格爾式的顛倒了頭尾。因為他們是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決定生活,而民眾又受困于意識中的字句。那么為了讓現(xiàn)實變得符合理性就需要對意識進行批判,用一種全新的意識替換目前的意識,那么一種全新的生活就會替換目前的生活。馬克思認為他們和對手(即老年黑格爾派)一樣保守,即使他們的態(tài)度是激進的。他們所做的只是再一次解釋現(xiàn)實,接著就會像老年黑格爾派那樣去理解現(xiàn)實,參見馬克思舉出的費爾巴哈,詩蒂娜等人的例子。而重點則是改造世界,不是靠字句,而是靠雙手。
      馬克思認為需要一種健康的批判,首先就要對神圣家族的批判加以批判。對他們的批判首要的是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對哲學基地的批判。對作為神圣家族中唯一值得認真對待的費爾巴哈而言,當他談論歷史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只把人當做一種感性的現(xiàn)實,忽視了人之為人的主觀能動,而馬克思的批判就是要奠基于這種現(xiàn)實的人身上。生活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生活,馬克思以自己的方式“摧毀”了唯心主義的哲學基地,從此依附于其上的“哲學批判”自然就會煙消云散。
      問題來了,作為唯物主義者的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是好像成了一個二元論者,單獨為精神和哲學批判畫出了界限。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中,世界的本元是物質,任何一種意識形態(tài)(形而上學的,法律的,道德的)都是物質在頭腦中的反應(不精確的說法)。另一方面,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批判,針對的對象是控制奴役著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背后的理論預設是“意識決定生活”。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哲學批判不會改變決定了意識的物質條件,(會單單地改變意識嗎?)解放就無從談起。意識或精神成了某種單純的,與物質沒有關系的東西,它之所以能夠作為“批判”也要歸因于現(xiàn)存的社會關系同現(xiàn)存的生產力發(fā)生了矛盾。這樣一來,哲學批判的位置就灰常尷尬了,因為失掉自己的基地,它自身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     孔老夫子在教育兒子的時候,有一段著名的對答: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這一段話在多年的傳承下,演繹出不少詮釋。在現(xiàn)代最為通行的便是“尊重傳統(tǒng)”,“講求禮貌”、“知書達理”等陳詞濫調。
      然而,如若拋開這些過度詮釋,回到事實現(xiàn)場,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老夫子這段話也許更多地是在描述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以及自己的政治信仰。當然,這也與當時書本、知識傳播欠發(fā)達等物質方面的原因相關。
      有意思的是,身為21世紀的現(xiàn)代青年,我們也常常遇到相似的苛責。尤其是我們這種研習人文社會學科的小青年,時時聆聽著老一輩學人的責問“馬克思經典都沒讀過,還怎么談XXXXXXX?”。于是乎,大多數(shù)我們都傻乎乎地跑去找些馬克思原著讀,然而,讀來讀去卻也未能找到“可以言,可以立”效果,只好作罷了吧,只好依舊頂著老一輩的訊問,只好依舊無以言。
      反過來想,老一輩學人也感到困惑不已,為什么年輕人就不愿意讀馬克思呢?為什么年輕人就讀不懂馬克思了呢?為什么這個社會已經疏遠了馬克思呢?
      原因當然是很多的。所謂的社會變遷,人心不古,世風浮躁,政治背景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以為,最為重要的反而是,12年甚至16年的時間已經讓你失去了重新認識與重新反思的耐心與智力。就像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只有方形桌子的世界中,他在以后會很難接受其實“圓形的桌子才是真正的桌子”這樣的命題。除非是存在著非常嚴格的強制。而且如果這個人從小的生活中只允許有方形桌子這一類家具的時候(當同時他又能聽說到其他人家里還有很有意思的其他家具),他甚至會對桌子(不論方形還是圓形)產生極大的厭惡。如果有條件選擇自己的家具,他甚至會不想要任何的桌子。
      至于馬克思主義會不會過時這樣的問題,我倒是覺得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所有的時間都將過時。而所有的思想都將被明天的解釋所更新。舊物翻新、為己所用其實是人類行為方式中極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因為,經濟、實惠。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同樣的東西進行翻新,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將舊物翻新成同一個樣子。當然,也不是所有東西在所有的時機都有翻新的價值與契機。
      回答完老一輩的疑惑后,我倒是很想問問前輩們,為什么要讀馬克思呢?為什么非要讀馬克思不可呢?
      也許有點冒昧,但是我推測,除了重要性以外,前輩們多少會有點“不得不讀”、“不讀無以讀”的感覺吧。
      因此,回到孔大人的家訓,為何會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呢?想一想并不那么遙遠的過去,不讀毛語錄只怕也是無以言,無以立乃至無法言,無法立吧!然而為什么現(xiàn)在大家都不再讀,也照樣能言能立呢?這恐怕真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時間嘛)啊。
      最后,我想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為什么我們遠離了馬克思主義。原因,我在之前已經有了一些分析,最重要的便是對于某一代人來說,在他們接觸世界的一開始,方桌子便取代了圓桌子,成為了所有桌子,甚至所有家具。然而,在他們成長的同時,圓桌子及其他家具開始拋頭露面,家中開始豐富起來,即便方桌子依然規(guī)定著惟有自己才是獨無僅有的家具。最后,主人覺得方桌子、圓桌子爭來爭去的很煩人,所以干脆避免圓形和方形的桌子了。
      另外,我以為“為什么我們遠離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可能也不是特別縝密。其一是,我們到底是誰?一種需要全民參與全民翻新的思想就不再是主義,而可能是宗教了。其二是,我們有沒有真正接近過馬克思主義呢?其三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也并不少吧。
      總之,疏離,也許恰恰說明了不再須要了。因此,為何不換一種思維方式呢:為什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缺乏建樹呢?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原典呢?這些問題才是亟需解答的。
  •   這樣一來,有且只能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了。如果我們反駁說;哲學批判是物質的,它的批判對象“意識形態(tài)”同樣是物質的,它在解釋世界可同時也就是在改造世界了(這時的我們已經是個唯物主義者了)。馬克思會接受我們的反駁,承認批判就是在改造世界,承認自己只是想把眾人的目光從字句轉移到雙手,把知識分子的精力從解釋世界轉移到直接地,革命地,血與火地去改造世界。這么做的前提是世界本身已經得到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以及他很不希望有人再用別的方式去解釋。
  •   生活與意識,德國哲學與德國現(xiàn)實在何種意義上是可分的?答案也許是“在馬克思想要的意義上~
  •   我又想起了列寧。列寧在怎么辦中很資產階級地區(qū)分了政治斗爭與經濟斗爭,將工團主義者們指責為只搞經濟斗爭而忘記了政治斗爭,說他們是短視的,注定失敗的??神R克思本人就說過,一切經濟斗爭都已經是政治斗爭了。列寧之所以作出上述區(qū)分,更多地是為了批斗非我族類的工團主義(深得馬克思精髓),而不是從理論上否定它。善意的理解一下,窩相信列寧的動機是以自己的方式把革命的好鋼用在刀刃上,重點依舊是改造世界,以前領路人是馬克思,現(xiàn)在輪到列寧了。
  •   倒數(shù)第二段不錯~
  •   都是些沒法兒說的問題,呵呵`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