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日記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第1版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多麗絲·萊辛  頁數:427  譯者:范浩  
Tag標簽:無  

前言

  這個集子里收了幾篇我自己最喜歡的小說。一篇是用作書名的《摶日記》,里面提到的地方也在羅得西亞,不過,那里和我小時候住的地方差別很大。我是在馬紹納蘭的班克特長大的,離斯諾伊阿不遠,可我那時候經常跑到馬蘭德拉和曼契克玩。那里主要是沙地草原,到處都是大塊大塊的花崗巖,你摞著我,我摞著你,姿勢別提多古怪了,高處的石頭都顫巍巍地,仿佛一陣小風就能把它們掀翻似的,這種景象我在其他地方還真沒見過。小時候,我一天到晚地泡在那兒,觀察草木和昆蟲,記得那里的土是白花花的,上面還蓋著一層硬殼,不像父親的農場上全是厚重的黑土。

內容概要

這部備受贊譽的小說集生動地描繪了非洲的壯麗景色,炎炎的烈日、廣袤的大地,以及黑人與白人之間無法解決的巨大矛盾。貧窮的白人農夫和他們孤獨的妻子、遮天的蝗暴、螞蟻和石榴樹、黑人傭仆,還有土著村莊里的饑荒……共同構筑了一個極有力度的意象——非洲大陸:數不勝數的人都曾為了生計,在這片土地上耕作、開采、劫掠,而它始終傲然屹立。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均為英國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后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作品風格多變,在歐洲各國獲得多種文學獎項,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代表作有《青草低吟》、《金色筆記》、《第五個孩子》、《特別的貓》,以及“五部益”《暴力的孩子們》等。

書籍目錄

序言我所知道的間諜一個不結婚的男人黑皮膚的圣母小首飾匣豬背叛他說過的話露西·格蘭奇小劫流放的滋味散心進城樹木與少女飛摶日記兩只狗的故事新來的人家信饑餓繡荷包(譯后)

章節(jié)摘錄

  我所知道的間諜  我不想讓人感覺我是在拿三十年前的索斯柏里,一個芝麻大的小城,和威名赫赫的地方比。天理不容。不過,要談大題目,從小處人手,似乎并無不妥之處。  說起來,還是二戰(zhàn)時候的事。有那么二十來個人,主持著十來個左派組織,不過左傾的程度各不相同。索斯柏里盡管是首府,可是當年的情況卻是“大家誰都認識誰”。城里白人大約有一萬上下;至于黑人的人數,那個時候和現在一樣,都是毛估的。城里有個中央郵電局,設在很漂亮的一棟樓里,有個郵件分揀員定期參加左派俱樂部的集會。就是這個人給我們講解秘密警察的審查制度是怎么運作的:所有寄給上述那些組織的信函都先給放到一個盒子里,上面注著“待審”的字樣,接下來就由某些被信托的公民抽空審閱。當然,這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想也想得到的。此外,還有些組織也入了另冊,比如一個叫守望之塔的教派,不知什么原因,非洲上上下下的政府對它都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也許是因為他們預言世界末日即將來臨?),還有些法西斯組織——這倒也合情合理,畢竟在進行反法西斯的戰(zhàn)爭嘛。至于那些宗旨含混晦澀,譬如只有五個成員、五鎊經費的組織和個人,郵件也需經過,打個比方,過濾和消毒。最后這一塊大概有一百人的光景,是最最令人費解的。這些人能有什么共同之處呢?他們的意見對于正在萌芽的南羅德西亞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危害?要知道,當時正像走馬燈一樣地換首相呢。

媒體關注與評論

  非洲會使你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只是大自然里一個渺小的生靈而已?!  帑惤z·萊辛,摘自本書序  有些故事寫的是二十年代,有些寫的是戰(zhàn)爭,有些寫戰(zhàn)后,皆取自作者的童年印象,這些印象非但沒有因為時間和記憶褪色,反而顯得分外鮮活豐潤?!  睹咳针娪崍蟆贰 《帑惤z·萊辛能夠把看似家常、偶然的瑣事敏捷地翻個個兒,把它們內在的光華展現出來:仿佛她寫作的時候一直凝神打量著這些故事,直至獲得那一特別的視角,它雖精靈古怪,但卻直抵核心?!  短┪钍繄蟆贰 ?00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她是一位女性經驗的史詩家,以其懷疑、熱情與洞察力,仔細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  Z貝爾委員會對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的頌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摶日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湊不齊的萊辛,還差《浮世畸零人》,《四門之城》,《良緣》,《被陸地包圍》
  •   非常非常棒的一本書,看了很感動,喜歡萊辛。
  •   此書非常值得一看。
  •     這是書里我最喜歡的一部小說了,也許是因為它是最后一篇,殘留的印象更多,也許是因為它是唯一的一部篇幅還算蠻長的,也許因為什么其他原因吧我也不知道。跟LY說起的時候,她說,從你的描述里我怎么一點也不覺得這個故事好看?這當然要歸咎于我薄弱的表達能力和慢半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對作品的批評。
      我認真在想,為什么《饑餓》會吸引我?勝過其他短篇?
      其他作品講的都是非洲草原上的故事,有白人的、黑人的,白人里也有高下之分,白人社區(qū)里的復雜人際關系等等。這些故事雖然有趣,但總覺得只是一種異國風情吧,至少現在的我只能把它們當做一種非洲見聞略過,不同的是萊辛不只在編故事、講故事,她還在講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各種煩惱,她愛這些人們,這些煩惱陪伴著她長大,所以她深有體會,試圖為煩惱找到合適的理由和源頭。至于解決辦法,其實很少看到。
      這并不是說萊辛的態(tài)度消極,而正是因為她看到了煩惱背后的各種紛繁復雜,這些根源的復雜性決定了解決時的困難。她不支持從個人角度考量而空呼口號以謀取利益,而是期待各方的互相理解、尊重、諒解,然后才能真正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途徑。《間諜》一篇,就很實實在在地表現并諷刺了各方之間的暗中斗爭。
      
      而《饑餓》,提供了足夠的篇幅來講述一個鄉(xiāng)下黑人進城的遭遇,把問題的復雜性更完整地呈現出來,而萊辛在此也表達了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而不再是其他短篇里那種嘲諷或無奈。吸引我的,除了這種積極的面向,還有一個就是“饑餓”,一種不滿足的狀態(tài),渴望的心理。這種心情驅使著主人公扎巴兀,拋棄他在部落、家庭應有的責任,勇敢地來到城里闖蕩。的確,在這之中存在著不負責任的問題,但萊辛特意安排了扎巴兀的好弟弟來抵消由他離開后造成的家庭負擔問題,她意識到這一行為帶來的后果,但如果不是有這些勇敢的人走出舊的牢籠,掙脫束縛,擺脫恐懼,來到新的世界,那也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人類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正是這種不滿足,不僅引領著像扎巴兀這樣的鄉(xiāng)下黑人沖破束縛,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也激勵著所有有志于改變、改進的人士。沖破的過程,就像萊辛所描寫的,帶著無知、謹慎、害怕、偏見、矛盾、沖突,存在著各種好壞善惡的可能性,也許有人的運氣像扎巴兀那么好,可以碰見一些好心的、善良的引導者,始終給他以光明的機會;也許有人的運氣沒有那么好,碰上了扒手的團伙,從此擁抱黑暗無法自拔。而沖破的結果,它所帶來的改變,也并不盡如人意,有好有壞,且不論還要承受新舊雙方的偏見,更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我們還是要抱有改善的希望,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才能有所進步。這種不滿足的心理,和前仆后繼的行動,是真正值得敬佩的。
      正是由于這種“不滿足”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個角落,再加上萊辛精彩的心理描寫,讓我更加感同身受。也許在面對老師、面對前輩,或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饑餓的狀態(tài),而像扎巴兀剛開始由于無知、羞恥而帶來的傲慢與偏見,也經常會被我發(fā)現存在于自己身上。萊辛鼓勵人們去沖破這些束縛,勇敢地去接受新的事物。她自己也從不給自己貼標簽,畫地為牢、固步自封,比如很多人將她視為女權主義的一大人物,但她自己從來不這么認為。
      末了還想起一句話,是臺大的傅佩榮老師上課時講到的,我覺得很好。他說,對那些做著他不知道或做不到的事情的人,他就尊敬。很多事情我們可能都不了解、不明白,也有很多事情我們即使了解了、明白了也做不到,用尊敬來對待,的確明智,也很不容易。有多少人、多少事,因為不了解、不明白,或者做不到,而我對其抱以不尊重,待之以無知或無能的傲慢了?想想真是覺得羞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