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評傳

出版時間:2002-5  出版社: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蹇長青  頁數(shù):696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唐代,白居易是僅次于李白、杜甫的偉大詩人。他留下的文學(xué)遺產(chǎn),數(shù)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釋道雜揉,詩文中頗多思想史方面的資料。本著評、傳相結(jié)合的原則,本書第一章討論了關(guān)于白居易獨特的家世的幾個問題。第二至五章,幾乎是編年式地縷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長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時期的詩作,以見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并從而窺知其思想的轉(zhuǎn)變的軌跡。第六、七章,分別評述其前期的激進民本主義思想和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義思想,是全書重點所在。第八、九章,分別評述其富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文學(xué)主張與創(chuàng)作成就。第十章,總述白居易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元稹是白居易生死不渝的摯友。二人詩風(fēng)相近,才名也大體相當(dāng),史稱“元白”。故附其略傳于白傳之后。

作者簡介

蹇長春,男,1933年生于四川營山。1960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1987年晉升為教授。曾任《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科版)主編、該校中文系主任及該校敦煌學(xué)研究所所長,現(xiàn)任該校知行學(xué)院中文系主任。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約50萬字。有《傅玄陰鏗詩注》(合作)、《白居易論稿》出版。參與編纂《中華大典·文學(xué)典·隋唐五代文學(xué)分典》,任分典副主編兼中唐部主編。

書籍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第一章  白居易的世系與家族  一、“公之先世,用談?wù)f聞”  二、郡望與籍里  三、父與母乃親舅甥婚配  四、子嗣與后裔第二章  從艱難多故的童年到三登科第  一、童年與青少年時代  二、三登科第與初入仕途  三、“永貞革新”的同情者第三章  “志在兼濟”有所作為的十年  一、出仕周至肥尉  二、“職為學(xué)士,官是拾遺”  三、退居渭上  四、從回朝到貶黜第四章  宦情日減的蹉跎歲月  一、“俟罪潯陽”  二、從量移忠州到釋罪回朝  三、從出刺杭州到分司東都  四、從出刺蘇州到再次回朝第五章  寂寞的晚年  一、“中隱”生涯的開始  二、七年為少傅分司  三、最后的歲月第六章  白居易的前期思想——激進的民本主義  一、弘揚君道,鼓吹仁政  二、勖勵臣節(jié),崇正疾邪  三、關(guān)心民瘼,為民請命第七章  白居易的后期思想——知足保和的中庸主義第八章  白居易的詩歌理論第九章  白居易的詩文創(chuàng)作第十章  白居易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附:元稹評傳前言第一章  元稹的愛世與生平第二章  元稹的政治思想第三章  元稹的文學(xué)思想與實踐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白居易的世系與家族一、“公之世先,用談?wù)f聞”白居易非同尋常的家世,對其一生的命運,及其“知足保和”的思想性格的形成,影響甚大。依據(jù)白居易自撰《家狀》所述,其先祖和世系,以及與引相關(guān)的種姓問題,的確顯得紊亂模糊,疑竇重重。學(xué)術(shù)界曾為此長期聚訟不休。應(yīng)該說,這樁公案,是白居易自己造成的,或者說是他有意為之的。元和六年(811)四月,白居易的母親潁川縣陳夫人,歿于長安宣平里第。當(dāng)時任京兆府戶曹參軍、翰林學(xué)士的白居易,丁憂,退居渭上。同年十月八日,因歸葬陳氏夫人,乃將卒于大歷十二年(777),“要權(quán)厝于襄陽縣東津鄉(xiāng)南原”的父親白季庚,同時遷護回下邽葬于“下邽縣義津鄉(xiāng)北原”。為此,白居易自撰《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即為其祖父白锽撰寫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為其父親白季庚撰寫的《襄州別駕府君事狀》??傤}“二道”下,自注云:“元和六年,兵部郎中、知制誥李建按此二狀修撰銘志?!卑拙右自跒槠渥娓赴组B撰寫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自述其種姓與世系云: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于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于咸陽,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孫因家焉,故今為太原人。自武安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諱建,北齊五兵尚書,贈司空。曾祖諱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諱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諱溫,朝請大夫、檢校都官良中。公諱锽,字確鐘,都官郎中第六子。

編輯推薦

《白居易評傳》由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白居易評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些論文用
  •   只能說,還好吧。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基本是中規(guī)中矩的研究。但也不能說它不好。不跳出原來的中國馬克思的窠臼,這在觀念上就被束縛了。
  •   學(xué)術(shù)性比較強,很好的書
  •   書不錯,是研究白居易的必讀之書。
  •   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最近貌似出了平裝本,把很多以前的一卷本拆分成了兩卷。而且價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譬如這本《白居易評傳》(附元稹評傳)。我買的是2002年5月第1版,2007年5月第2次印刷的精裝本,原價56元。書外面本身有塑料薄膜保護,卓越亞馬遜又特意加了一層保護,所以送來的時候,書很新,里面的紙張也白,完好無損??傊?,這個版本令我滿意。
  •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
      
       白居易半身像[4]
      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diào)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zhì)雖野,采而獎之?!保恕蹲h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保拧恫稍姟罚┧磳﹄x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fēng)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fēng)。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biāo)準(zhǔn)是:“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zhì)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睘闀r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xiàn)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
      
       白居易坐姿畫像[5]
      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jié)構(gòu)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shù)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huán)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wù)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xiàn)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dāng)?shù)姆諊⒑嫱性姼璧囊饩成?。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qū)⑵嗬涞脑律?、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gòu)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tǒng)統(tǒng)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
      
       白居易全身像[2]
      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dǎo)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它是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者,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鄭(今河南新鄭)人,后遷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鞏縣當(dāng)縣令,和當(dāng)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鄭(今屬鄭州新鄭)。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迸c元稹合稱“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帶便發(fā)生了戰(zhàn)爭。蒲鎮(zhèn)李正己割據(jù)河南十余州,戰(zhàn)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zhàn)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今安徽符離集)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和并稱“符離五子”的符離人劉翕習(xí)、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溝寺,登武里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后為躲避中原戰(zhàn)亂轉(zhuǎn)移到江南。遷居卒于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xué)家白行簡的兄長。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jì)輕輕的,頭發(fā)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fā)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相當(dāng)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狻?。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薄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非常有名。特別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為后來朦朧詩的鼻祖。白居易的詩在當(dāng)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后世文學(xué)影響巨大,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影響最大,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fēng)云人物。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fā)揮美的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fēng)格明麗見長,為后世詞人所推崇。
      任職
      他生于“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市)。11歲起,因戰(zhàn)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
      
       白居易畫像[3]
      ,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后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xué)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xué)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quán)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yīng)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zhuǎn)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于長慶二年(822年)請求外放,先后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杭州人為了紀(jì)念他還把靠西湖邊的一面,命名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書監(jiān),第二年轉(zhuǎn)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后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門的一種)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jié)石灘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xué)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為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分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愿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翰林學(xué)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xué)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quán)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jīng)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dāng)時的規(guī)矩,回故鄉(xiāng)守孝三年,服孝結(jié)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dāng)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dāng)時掌權(quán)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yán)緝兇手,以肅法紀(jì)??墒悄切┱茩?quán)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guān)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dāng)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quán)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nóng)田經(jīng)常受到旱災(zāi)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fā)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guī)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nóng)田時,要及時封閉;發(fā)現(xiàn)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親白季庚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貧困,不能經(jīng)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xiāng)下人,地點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編輯本段
      詩歌作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