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之謎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彭漱芬  頁數(shù):253  字數(shù):232000  

前言

本書所要探討的是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丁玲。詩人牛漢在悼念她的詩里這樣贊頌她的名字——    這是北方牛車上的鈴鐸    在炮彈炸得坑坑洼洼的田野    烏黑冰凍的道路上    不停地顛簸,不停地呼喊,不停地一搖一響    丁玲丁玲丁玲……    這是多么悅耳動聽的名字,這又是一個迷人的歷史符號,一個中外人士心中的“謎”。丁玲也曾說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特別是海外人士的心目中,我依然是一個謎。”(《丁玲紀念集》)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臨澧縣黑胡子沖,原名蔣冰之。直至1986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她在20世紀的中國度過了82個春秋。可以說,她是20世紀中國的“一本歷史書”、“20世紀中國活的化石”。如果你想了解20世紀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歷史的狀況與變遷,你必須去解讀丁玲及其作品。她是一部厚重的大書,隱藏著解不完的謎。    楊義先生曾說過,她的小說給人以“帶露折花的緊迫感”。因此,你可以從她的作品中聽到時代的聲音、時代的脈搏、時代的要求。而且還可以從丁玲天才的藝術(shù)直覺、獨具的慧眼中發(fā)現(xiàn)尚未被前人發(fā)現(xiàn)的許多的“謎”。    法國評論家瑪麗安娜·曼說:“丁玲作品是中國思想、中國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再現(xiàn),給了我們一張進人中國世界的門票?!?   的確,有了這張“門票”,外國朋友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20世紀的中國徜徉,去了解20世紀的中國。    丁玲又是一只撲火的“飛蛾”。瞿秋白說過:“冰之是飛蛾撲火,非死不止?!边@是一個慘烈而輝煌的預(yù)言,丁玲不幸被他言中。    丁玲一生有如錢塘江的大潮,大起大落。政治風(fēng)浪時而將她托上云霄,時而又將她沉人海底。    縱觀她的一生,有4次大的浮沉。    第一次浮沉是從《莎菲女士的El記》發(fā)表到1933年被國民黨特務(wù)綁架軟禁于南京期間。    1927年至1928年,在短短的兩年中,這位年輕的姑娘,連續(xù)創(chuàng)作的4篇小說都在葉圣陶先生主編的《小說月報》的頭版頭條的位置發(fā)表,特別是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發(fā)表后,在少男少女中刮起了一陣旋風(fēng),她成為文壇最耀眼的新星。    然而好運不長,1931年2月7日,丁玲的丈夫胡也頻(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五烈士之一)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槍殺。27歲的丁玲遭受喪夫之痛!之后,1933年丁玲在上海遭國民黨特務(wù)綁架,軟禁于南京,一關(guān)就是3年,這是丁玲的第一次浮沉。    第二次浮沉是1936年丁玲逃到陜北至1942年延安整風(fēng)運動。    1936年在黨組織的幫助下,丁玲終于逃離南京到了延安。丁玲是第一個到達延安的國內(nèi)著名作家,延安高規(guī)格舉行了歡迎會,毛澤東、周恩來等都出席了歡迎會。接著,丁玲奔赴前線。1936年12月30日,丁玲在前線收到毛澤東寫的一首詞——《臨江仙·給丁玲同志》。詞中稱贊她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在延安,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于是,丁玲紅遍了陜北。    然而好景不長,1942年丁玲因在《“三八節(jié)”有感》中揭示了解放區(qū)中某些落后的意識而遭到批判,于是她又沉落了。    第三次浮沉從1948年《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到“文化大革命”后的1979年。    1951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獲斯大林文學(xué)獎二等獎,丁玲風(fēng)光一時,在新中國的文藝界立刻行時走運。在此期間,她擔任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常務(wù)副主席、黨組書記等要職。    然而時隔4年,1955年,丁玲突然被定為“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頭目”(丁、陳曾是《文藝報》主編)。“罪證”材料既不與丁玲見面,更不用說核對了,全是閉門造車搞出來的。1957年,全國開展“反右派斗爭”,丁玲是“反黨集團頭目”,那自然是“右派分子”了。從此,丁玲被發(fā)配到北大荒勞動改造。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丁玲這只“死老虎”又成了當然的“牛鬼蛇神”。1970年丁玲被“四人幫”投進監(jiān)獄,坐了5年牢之后于1975年釋放,發(fā)配山西勞動改造,直至1979年。這回,丁玲足足沉沒了25年,約1/4個世紀。    第四次浮沉是1979年丁玲回京治病,到1986年去世。    1979年,丁玲——這只撲火的“飛蛾”,冒著騰騰的烈焰,終于沖出了火海,回到人間。她那蕭蕭的白發(fā)、深深的皺紋以及肉體上、心靈上累累的傷痕,鐫刻著1/4個世紀的人生苦難。    返京后,她被選為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恢復(fù)了黨籍。1984年,黨中央為她徹底平反,恢復(fù)名譽。    1986年,美國文學(xué)藝術(shù)院授予丁玲榮譽院士的稱號,稱贊她是“20世紀偉大的詩人和小說家之一”。    1986年3月4日,丁玲沉落了,她走完了苦難之旅,她死了。    丁玲一生4次的升降沉浮,大起大落,時而譽滿人間,時而又成千夫所指,讓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迷惑不解。    除了她的身世之謎以外,丁玲身上還有許多的“謎”!    譬如,丁玲和沈從文都是著名的湘籍作家,但湖湘文化對沈從文的影響是顯性的,他書楚語、作楚聲、名楚物,表現(xiàn)了這位“鄉(xiāng)巴佬”對故土的熱戀。人們一看便知道,沈從文是一個鄉(xiāng)土作家。    然而丁玲與他不一樣,她18歲就離開湖南,從此四海為家,在她心里,還恨死那個“蔣氏大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中也很少寫到家鄉(xiāng)……據(jù)此,有的研究者便認為湖湘文化對她的影響“很難確認”。    我以為:一個作家的出生之地以及生存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對作家的塑造和影響是至關(guān)重要的。要知道區(qū)域文化最先開啟了作家的心智,傳輸給作家最初的知識,并濡染、滲透進作家的血液。傳統(tǒng)文化、區(qū)域文化會像空氣、陽光和食物一樣,滋養(yǎng)著作家的藝術(shù)生命。    那么,湖湘文化是怎樣影響丁玲的?細分析,湖湘文化對丁玲的影響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它滲透進丁玲的血液中,融化在她的骨髓里。丁玲骨子里就是一個典型的湖南人,和毛澤東、彭德懷一樣,都是“湖南蠻子”。    歌唱家李谷一說過:“我們湖南人霸得蠻,吃得苦,耐得煩。”這是湖南人的自我寫真。外省人也經(jīng)常給湖南人畫像——“江西老表,湖南騾子”;“敢說‘不字’的湖南人”;“有‘另外一根筋’的湖南人”;“好管大事的湖南人”;“樂于幫忙的湖南人”;“性急還想吃熱豆腐的湖南人”;“不講衛(wèi)生的湖南人”(指湖南人愛吃臭豆腐);“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湖南人”……這些話,并非山寨版,確確實實從某一側(cè)面說出了湖南人的某些特征。且歷來的文人、學(xué)者、政治領(lǐng)袖對湖南人也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譚嗣同贊道:“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    梁啟超說:“其可以強天下保中國者,莫湘人若也?!?   楊度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   以上這些評價,都在盛贊湖南人的愛國精神及在強天下保中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的確,湖南盛產(chǎn)政治領(lǐng)袖和軍事將才,歷史上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湖南人又是不怕死的“蠻子”,盛傳辛亥革命就是“廣東人出頭腦,江浙人出錢,湖南人出血”!    湖南人這種卓厲敢死、強悍熾烈、百折不回的士氣民風(fēng),在丁玲身上有最集中的體現(xiàn)。丁玲個性氣質(zhì)中的“蠻”、“倔”、“辣”顯然是湖湘文化濡染的結(jié)晶。    湘女多情,丁玲作品中感情熱辣、陽剛,作品“女性而非女子氣”,這亦是湖湘文化浸潤使然。本書將逐一解開這些謎。    近二十多年來,有人認為丁玲自《莎菲女士的日記》之后,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便“喪失了藝術(shù)個性”。尤其是對《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部長篇小說的評價,由眾口一詞的贊揚,開始走向分歧。有人說這部小說是丁玲創(chuàng)作的頂峰;有人則認為這部小說“完全喪失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是“公式化概念化之作”。分歧嚴重,意見對立,關(guān)系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問題。本書將對此作一些具體的分析,以解開丁玲藝術(shù)個性嬗變之“謎”。    我總覺得:丁玲是層巒疊嶂的群峰,不是一泓清澄見底的小溪,她始終讓人可望而望不透,深邃而又神秘。譬如說,在“左聯(lián)”時期,當她向“左”轉(zhuǎn)的時候,內(nèi)心里是否有過政治與藝術(shù)的矛盾?在她的創(chuàng)作心境中,潛意識與理性是否有過沖突?感情的潛流有沒有過被理性選擇壓抑的時候?    再說,在個人情感世界里,她與陳明也有讓人不解之謎。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大夫小妻、甚至老夫小妻似乎也是不見怪之事。但是大妻小夫則有人見怪了。湘女多情,丁玲更是多情、重情。她和后來的丈夫陳明的生死之戀,讓多少人感慨唏噓。    我國北方有句俗語:“女大三,抱金磚”。但丁玲比陳明不是“大三”而是大13歲。這位小弟弟為何會和丁玲老大姐結(jié)為終身伴侶,且榮辱與共,生死相戀,不離不棄?這中問有什么秘密?    丁玲到底還有多少不解之謎?如何解開這些謎?    丁玲曾說過,人家把我看做這些年我們文藝界的一個謎,我是個作家,只有用自己的作品給人解謎。因此,每當新作出版之時,她總是熱情地給中外朋友送書。    我以為作為一個研究者,只有細細地研讀丁玲的全部作品,才能看清其“廬山真面目”,看清楚丁玲其文、其人。拙著《迷人之謎:丁玲》正是我三十多年來研讀丁玲作品,為解讀丁玲所作的一些探索。

內(nèi)容概要

  “當《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時候,翻開《莎菲女士的日記》,映入眼簾的是《“三八”節(jié)有感》……”
  如果我們繼續(xù)這種接龍的游戲,上述的名單還可以一直排下去。正是這一部部熠熠生輝的作品使丁玲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但其人生經(jīng)歷卻更具傳奇色彩。先是與“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胡也頻結(jié)婚,但最后與比她小15歲的陳明相濡以沫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賦一闋《臨江仙》贊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可20世紀50年代,她又被打為“丁陳反黨集團”的頭目,“文革”中身陷囹固……其書如謎,“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其人如謎,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難道真是拜造化小兒所賜?《迷人之謎:丁玲》作者是資深丁玲研究專家,積30年研究之功力,為您撥開迷霧。

作者簡介

  彭漱芬,抗日烽火中誕生于廣東潮州市一個貧窮的教師之家,1960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xué),現(xiàn)為湖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長期從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教學(xué)與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10種。其代表作有《丁玲小說的嬗變》、《丁玲與湖湘文化》及《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研究》等。此外還在《文學(xué)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70多篇,得到國內(nèi)外學(xué)術(shù)界的廣泛好評。獲“曾憲梓高校教師獎”、“湖南省優(yōu)秀教師”稱號,曾任湖南省第八屆政協(xié)委員。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雖蓋棺仍無定論之謎
死之歌
奇才奇人的傳奇色彩
生前沸沸揚揚,死后爭議依舊
丁玲生前死后爭議漫論
第二章 蔣氏名門家族之謎
“蔣氏家族”——傳說中李自成的后裔
“具有決定意義”的童年印象——家族的敗落
母親——文化的一片沃土
“五四”風(fēng)雨的滋潤——叛逆的種子發(fā)了芽
第三章 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個性嬗變之謎
文壇“炸彈”——《莎菲女士的日記》
“左聯(lián)”時期小說內(nèi)容和形式轉(zhuǎn)向之謎
《母親》——尋求藝術(shù)上新的突破
醫(yī)院的“怪人”陸萍和霞村“不貞潔”的貞貞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公式化概念化”之作?
丁玲小說嬗變之軌跡
第四章 湖湘文化對丁玲個性氣質(zhì)濡染之謎
“雖九死其猶未悔”——“一條道走到底”之謎
“蠻”、“倔”、“辣”——丁玲個性氣質(zhì)的文化基因
個性氣質(zhì)對其小說形象的滲透——“丁玲是莎菲?”
咬牙勵志,韌性戰(zhàn)斗的文化人格、意志
第五章 湖湘文化對丁玲作品的氣韻風(fēng)格浸潤之謎
詩的激情與浪漫的色彩
喜歡“真情性”,“火熱、火熱”
“女性而非女子氣”的文體風(fēng)格
附錄
桑干河畔憶丁玲
情系桑干河
生死之戀
我心中的相思樹——悼丁玲
回眸:我的丁玲研究之路
一個“自討苦吃”的人——記《丁玲小說的嬗變》作者彭漱芬教授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15歲的丁玲,熱忱地投身于這場運動中。二師沸騰了。一天之內(nèi),七八十名同學(xué)同時剪掉長發(fā),丁玲也剪成短發(fā)。在大班同學(xué)王一知(后為張?zhí)追蛉耍?、王劍虹(后為瞿秋白夫人)等人的組織下,學(xué)生會成立了。她們率領(lǐng)幾百名學(xué)生上街游行,高呼“懲辦賣國賊”、“取消二十一條亡國條約”等口號。同時,她們又組織“救國十人團”上街演講、查禁日貨,宣傳愛國的道理。丁玲成了宣傳隊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她們還利用一些機會討論婦女問題和社會問題。校長彭施滌不贊成學(xué)生們的活動,王劍虹等人便與他辯論。這些女學(xué)生口若懸河、隨機應(yīng)變,常常博得聽眾的熱烈掌聲。丁玲是她們忠實的小伙伴,經(jīng)常為她們揚威助陣。 女師的學(xué)生會還辦起了平民夜校,向附近貧苦婦女宣傳愛國道理,教她們識字、學(xué)文化。丁玲自告奮勇去教珠算。由于她年齡小,個子小,大嫂大娘們都稱她為“崽崽先生”。 二師的校長彭施滌是國會議員,反對學(xué)生運動,便用提前放假的方式來破壞學(xué)生運動,丁玲就在這一年暑假結(jié)束了學(xué)習(xí),又回到常德。這一年的學(xué)習(xí)生活,對于丁玲來說,記憶是深刻的。她受到了“五四”運動的洗禮,偉大的時代給予了她豐富的營養(yǎng)。丁玲說:這次運動給了我最大的啟發(fā),把我從狹小的天地,以為讀書只是為了個人的成就,可以獨立生活,可以避免寄人籬下,可以重振家聲出人頭地的淺陋的思想境界,提高到應(yīng)以天下為己任,要出人民于水火,濟國家于貧困,要為祖國掙脫幾千年來的封建枷鎖和擺脫百年來殖民地的地位而學(xué)習(xí)的境界。

后記

丁玲,有“謎”一樣的人生。她既有人生的美麗,也有說不完、道不盡的人生酸楚;她有紅得發(fā)紫之時,也有被當作魔鬼丟下地獄熬煉之苦……這樣的人生,深深地吸引著我。    她的作品更像是“謎”一樣,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讀者眼里,一樣的人物形象竟然會有魔鬼與天使的差別……這樣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時期以來,我樂此不疲地對其探索、研究。不管是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我都驚喜地有所收獲……于是,我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呈獻給我的讀者,以求教于大家。    此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中央廣播電視大學(xué)出版社的編輯同志,感謝他們?yōu)楸緯某霭孀隽司牡牟邉?,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我還要感謝西苑出版社的蔣焱蘭同志對本書出版的鼎力相助。    本書吸收借鑒了一些專家、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未能一一注明出處,在此深表謝意!    書中插頁中所刊登的部分丁玲的照片,均由中國丁玲研究會、河北涿鹿縣文化館及丁玲紀念館提供,特此致以深深的感謝。    本書只是對丁玲及其作品的一些探索與研究,如有疏漏,敬請專家、學(xué)者賜教。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迷人之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喜歡 很喜歡丁玲 所以 很喜歡 這本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