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李樹志、 張宇平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11-08出版)
內容概要
《齊魯文化概論》在內容選擇及體例編排上,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圖文并茂。書中精美的插圖,給讀者增添了感性印象和審美趣味。二是體大思精。全書按不同內容劃分為十一章,各章之間既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前后關聯(lián)、互相照應。三是取舍得當。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以文化事象和文化人物為綱,描述出齊魯文化輝煌的成果和深遠的影響。四是便于學習。自“引論”之后,每一章的開始是“綜述”,總括本章主要內容,提示學習時應注意的事項;章后附有“思考與練習題”,讓讀者回顧、牢記本章的重點、難點問題?!洱R魯文化概論》適合各類高校選作公共基礎課或素質教育通識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普通讀者自學的參考讀本。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jié) 齊魯文化的淵源 第二節(jié) 齊魯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大一統(tǒng)”背景下齊魯文化的積淀和流變 思考與練習題 第二章 齊魯思想家 綜述 第一節(jié) 孔子 第二節(jié) 墨子 第三節(jié) 孟子 第四節(jié) 鄒衍 思考與 練習題 第三章 齊魯軍事家 綜述 第一節(jié) 姜太公的兵學成就 第二節(jié) 司馬穰苴及其兵法 第三節(jié) 孫武與《孫子兵法》 第四節(jié) 孫臏及其軍事實踐 第五節(jié) 諸葛亮 第六節(jié) 檀道濟 第七節(jié) 陳規(guī) 第八節(jié) 戚繼光 思考與練習題 第四章 齊魯科學家 綜述 第一節(jié) 中國最早的發(fā)明家魯班 第二節(jié) 神醫(yī)扁鵲 第三節(jié) 墨翟的科學貢獻 第四節(jié) 中國天文學的先驅甘德 第五節(jié) 汜勝之與《汜勝之書》 第六節(jié) 劉徽 第七節(jié) 何承天 第八節(jié) 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第九節(jié) 王禎與《農書》 第十節(jié) 薛鳳祚 思考與練習題 第五章 齊魯文學家 綜述 第一節(jié) 左思 第二節(jié) 劉勰 第三節(jié) 李清照 第四節(jié) 辛棄疾 第五節(jié) 李攀龍 第六節(jié) 王士禎 第七節(jié) 孔尚任 第八節(jié) 蒲松齡 思考與練習題 第六章 齊魯書畫家 綜述 第一節(jié) 王羲之 第二節(jié) 顏真卿 第三節(jié) 李成 第四節(jié) 張擇端 第五節(jié) 邢侗 第六節(jié) 崔子忠 思考與練習題 第七章 齊魯文化遺存 綜述 第一節(jié) 大汶口文化 第二節(jié) 龍山文化 第三節(jié) 魯國故城 第四節(jié) 齊國故城 第五節(jié) 齊長城 第六節(jié) 北朝摩崖石刻 思考與練習題 第八章 齊魯人文景觀 綜述 第一節(jié) 三孔 第二節(jié) 三孟 第三節(jié) 顏廟 第四節(jié) 武氏祠 第五節(jié) 蘇祿王墓 第六節(jié) 泰山 第七節(jié) 嶗山 思考與練習題 第九章 齊魯民間習俗 綜述 第一節(jié) 歲時習俗 第二節(jié) 婚喪習俗 第三節(jié) 信仰習俗 第四節(jié) 生產習俗 第五節(jié) 生活習俗 思考與練習題 第十章 齊魯民間傳說 綜述 第一節(jié) 四大民間傳說 第二節(jié) 道士、神仙和孝子傳說 思考與練習題 第十一章 齊魯民間藝術 綜述 第一節(jié) 楊家埠年畫 第二節(jié) 濰坊風箏 第三節(jié) 泥塑藝術 第四節(jié) 剪紙藝術 第五節(jié) 山東黑陶 第六節(jié) 呂劇 第七節(jié) 山東快書 思考與練習題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大丈夫”精神是士子應當具備的氣概,而支撐這種“大丈夫”精神的則是內在的自我充實和品格砥礪。這種“內圣”的功夫與孟子強調的對良知本心的呵護、充實、擴展是一致的。“存心”、“養(yǎng)氣”則是士君子修身的關鍵。孟子認為“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保ā睹献?離婁下》)“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存心”最有效的辦法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保ā睹献?盡心下》)在“存心”的基礎上,孟子又提出了“持志養(yǎng)氣”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日:‘持其志,無暴其氣?!保ā睹献?公孫丑上》)思想意志是意氣情感的統(tǒng)帥,意氣情感則是充實于體內的力量。意氣情感是由思想意志帶動起來的,要接受思想意志的控制,不可放縱濫用。有人請教孟子是怎樣做到“不動心”的,孟子回答:“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見《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是用正直的品格培養(yǎng)起來的,是與仁義、天道相伴而生的,是在正義的不斷積累中形成的,是力量的源泉。如果做了虧心事,就會破壞這種氣。這種氣要在行動中培養(yǎng),但也不要有意為之,要時刻記在心間,但也不要拔苗助長。孟子對心性修養(yǎng)的這些精彩論述構成了孟子儒學最有特色的部分,故而孟子儒學也被稱為“心性儒學”。 孟子承擔起的第三個使命是重新確立社會政治的秩序,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經過長期兼并戰(zhàn)爭的淘汰,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秦、齊、楚等幾個國力強盛的諸侯國,這些強國皆有代周而作天下共主之意。周王室完全形同虛設。在這種情況下,孑L子一生念念不忘的恢復周朝禮樂制度的愿望已絕無實現的可能。孟子從戰(zhàn)國時期的現實出發(fā),繼承并發(fā)展了古圣先賢的政治理想與政治智慧,提出了他的“王道”政治主張。孟子洞察出,在戰(zhàn)國這樣一個時代推行“王道”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尤眨骸轮餍?,速于置郵而傳命?!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丑上》)“王道”是一個起源很早的概念,早在周代殷初興之時,殷遺民箕子就向周武王闡述過“王道”:“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保ā渡袝?洪范》)這里的“王道”指的就是一種遠離邪惡、崇尚公平、以正直無私為原則的政治形態(tài)。孟子接過了這個概念,又對其進行了更為具體、全面、深入的闡發(fā),構筑起他的“王道”政治思想體系。 王道的基礎仍然是孟子反復闡述過的人人皆備的良知本心。齊宣王曾問孟子自己能否做到,“保民而王”。孟子回答“可以”,因為聽說您不忍看到被牽去祭鐘的牛哆哆嗦嗦的樣子,“若無罪而就死地”,于是命人把牛放了。孟子認為“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只要將這種“不忍之心”推廣開來,“王道”的實現就不是什么難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保ā睹献?公孫丑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矣。”(《孟子?離婁上》)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孟子所提倡的“王道”也可以說是善的最大化。
編輯推薦
《齊魯文化概論》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齊魯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本根主脈,以其博大的內涵,強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廣大的地域分布和杰出的創(chuàng)造、傳承者,為人熟知和敬仰。從某種意義上說,若想真正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構架及精神實質,首先應該熟悉齊魯文化的表征和特點。為了提高一般讀者尤其是青年學子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增進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覺意識和鄉(xiāng)土情感,我們組織若干在齊魯文化研究領域造詣深厚的專家、學者,精心編寫了《齊魯文化概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