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李春青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李春青 編 頁數:94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fā)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于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于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復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復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作者簡介
李春青,1955年9月生,文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文藝學專業(yè)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國古代文論、文學基本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曾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項目3項。獨立著述10余種,主要有:《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詩與意識形態(tài)——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及中國古代詩學的生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在文本與歷史之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在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等。另有合著、合譯、主編著作10余種,發(fā)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对娕c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分別獲得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書籍目錄
《先秦文藝思想史 上冊》目錄: 緒論:對象與方法 第一編 史前時代的審美現象 第一章 彩陶時代的審美現象 第一節(jié) 裴李崗的先聲 第二節(jié) 絢麗的彩陶世界 第二章 宗教現象中的審美 第一節(jié) 大汶口文化——禮敬朝陽 第二節(jié) 紅山文化——祭壇、女神和玉龍 第三節(jié) 遠古的龍 第四節(jié) 龍山時代——黑陶與鼉鼓 第三章 神鳥與玉器 第一節(jié) 河姆渡文化——古老的“丹鳳朝陽” 第二節(jié) 良渚文化——神秘的玉器 第三節(jié) 遠古審美現象中的民族特征 第四章 “饕餮”的內涵及其興衰 第一節(jié) 饕餮——精神的痙攣與扭曲 第二節(jié) “饕餮”的被取代和“竊取”化 第五章 三星堆文化及其藝術精神 第一節(jié) 三星堆文化遺存 第二節(jié) 三星堆遺址與古蜀文明 第三節(jié) 瑰麗之美與超越精神 第二編 神話傳說中的藝術精神 第六章 先秦神話傳說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 第一節(jié) 中國“神話”語源的生成與來源 第二節(jié) “神話”內涵的探討與界定 第三節(jié) 先秦神話傳說的生與死 第七章 遠古神話世界的原始思維與藝術啟示 第一節(jié) 盤古與混沌神話的思想關聯 第二節(jié) 遠古神話世界中的原始思維與神話產生的意義 第三節(jié) 原始藝術的精神呈現 第八章 帝系神話傳說的產生及文化意義 第一節(jié) 絕地天通 第二節(jié) 從巫到帝 第三節(jié) “五帝傳說”的世界 第三編 禮樂制度與藝術精神 第九章 商周禮樂文化概覽 第一節(jié) 多元起源說—禮樂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jié) 從娛神、敬鬼到重人——先秦禮樂文化的演變 第三節(jié) 殷人尚聲——商代以樂為治的禮樂文化 第四節(jié) 宗法制與周人制禮作樂——周代禮樂文化的鼎盛 第五節(jié) 周代禮樂文化和中國早期藝術精神的關系 第十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表現出的藝術追求 第一節(jié) 感于物而動——藝術是心靈化的表現 第二節(jié) 樂者,德之華也——藝德合化的藝術追求 第十一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質野情濃——西周初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情理相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 第三節(jié) 美善相樂——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下) 第四節(jié) 趨情致美——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末葉的藝術創(chuàng)作 第十二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藝術風格 第一節(jié) 神秘、猙獰之美——西周初期的藝術風格 第二節(jié) 中和之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風格(上) 第三節(jié) 素樸之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風格(下) 第四節(jié) 清新、絢麗之美——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末葉的藝術風格 第十三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藝術表現 第一節(jié) 祭祀與象征 第二節(jié) 象征性藝術的表現 第十四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中國早期藝術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周代禮樂文化對于中國文化偉大的奠基作用 第二節(jié) 舞意天道兼——儒家象征藝術觀 第三節(jié) 現實主義藝術精神與藝術政治化、政治藝術化 第四節(jié) 藝政合化與文學藝術家的雙重人格 第四編 貴族生活方式與藝術精神 第十五章 周代貴族的生活方式及其藝術精神 第一節(jié) 周代貴族地位的確立與藝術精神的形成 第二節(jié) 肅雍和鳴的禮樂儀式與雍容典雅的貴族生活藝術 第三節(jié) 周代貴族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精神 第四節(jié) 周代貴族教育與貴族藝術氣質的養(yǎng)成 …… 《先秦文藝思想史 下冊》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在觀測太陽的同時,古人也在觀測星象。在大河村遺址還發(fā)現了不少繪有星座紋的泥制紅陶片。這件器物出于大河村文化四期。星座圖案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圓點和直線、曲線連接組成,學者認為可能是北斗星尾部的形象寫照?!妒酚?天官書》中也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边@說明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變化反映著節(jié)令的轉移。人們在自身之外,把對世界的眼光投向了宇宙,在那里尋找自己生活的坐標。中原地區(qū)是中國原始農業(y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注意星空的變化是很自然的。根據所觀測的天象變化,合理安排農業(yè)生產,這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觀象授時,上述大河村等遺址發(fā)現的天象彩陶圖像,是我國迄今所發(fā)現的最早的天象圖案,它無疑說明中原地區(qū)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已經開始了“觀象授時”的活動,它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上述的討論還是猜測的話,那么,在山西西部襄汾一個叫陶寺的村子發(fā)現的觀象臺遺址,則確定無疑地證明了古人的這種對自然和宇宙執(zhí)著的探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和21世紀初期在陶寺的兩次考古發(fā)現,震撼了學術界??脊殴ぷ髡咴谶@里發(fā)現了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古觀象臺的原理是用排列的墻縫,觀察早晨初現的陽光以確定時令??脊殴ぷ髡咦鐾茰y性觀測試驗,還能復原先民用以測定冬至和大寒兩個時令到來時刻的兩個墻縫隙。以上這些發(fā)現足以看出原始先民在最早的觀象授時方面的努力。這種對天體的崇拜和對天道的探索,是中國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原始形態(tài)。原始人類也在這種追尋中不斷修正自己和自然的關系,以創(chuàng)造更文明的生活。 “鸛魚石斧圖”陶畫代表著仰韶文化彩陶藝術達到了高峰。整個圖畫繪制在一件陶缸的通體外壁上,畫面高37厘米,寬44厘米,畫面占整個缸面的二分之一。畫中的鸛鳥直接用白彩涂抹而成,不少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傳統畫“沒骨法”的最早運用。鳥的眼睛采用夸張的手法畫出,使本來很小的眼睛變大了,目光炯然。畫中的魚和帶柄石斧則是首先用棕色線條畫出輪廓,再往里填白彩。用勁拔的手法表現出了斧頭剛勁的質感和氣勢。不論是斧是鸛還是魚,形體都圓潤流暢。整個畫面在張力中達到了平衡。鸛的身軀是雄健的,雙腿直撐并略向后傾斜,以保持和魚的重量之間的平衡。被銜著的魚,無力而直挺挺地垂著。一場力量對比懸殊的魚鳥之爭已經無懸念地結束了。看那柄結實的大斧,它是被牢固地捆綁在木柄上,手把處又用繩索緊緊纏著,線條整飭,斧把上法度森嚴的圖案,顯示著它與某種權力的關聯。石斧的孔眼,柄上的符號等,都表明畫家在用這些畫面形象準確地表達著什么。表達著什么呢?線條整飭而簡潔的畫面,讓人不由得想到權力,想到征服。
編輯推薦
《先秦文藝思想史(套裝上下冊)》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