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炳照 頁數:2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王炳照口述史》對于口述史這個形式,我一直是很有興趣,也是我比較關注的。中國教育史學科的研究方式、范式相對簡單、薄弱。近些年來,我希望能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人類學的、歷史學的、社會學的,引入到中國教育史的相關研究中。我總覺得,口述史不應僅僅是個體的自傳人生,更應該是在大的歷史背景下,體現的是個體生命所承載的時代要求和學術追求。對于“話語分析”和“敘事”兩種傾向的著文方式,我更傾向于明了易懂、饒有趣味的“敘事”,于是“講故事”成為《王炳照口述史》風格;在學生整理口述史的過程中,我要求一定要結合檔案資料相互印證,這也算是對口述史這種記錄歷史方式的一種探索吧。
作者簡介
黃安年:從王炳照在北師大學報編輯部工作17年想到的
時間:2010年10月24日 作者:黃安年 來源:學術交流網
關鍵詞:
王炳照先生今年10月5日離我們而走了,這使我感到很突然。1975-1978年間,我和他在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文科)編輯部共事兩年,在我印象中,他一直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地工作,早來晚走,對本職工作極端負責。他負責教育版欄目,我則在歷史版欄目,平時業(yè)務上雖沒有什么聯系,編輯部人員總共才四五人,所以接觸也是多的。1978年春,我回歷史系任教,和他的聯系也就少了,不過凡是我去學報編輯部時,無論白天黑夜幾乎都能見到他在伏案工作,編輯工作是默默無聞的,有時還不署名,但是他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依然一絲不茍,不為名利。北師大教育系的中國教育史學科建設實力雄厚,邱椿、瞿菊農、邵鶴亭、毛禮銳、陳景磐等教授都是國內享有盛譽的老一輩學者,60年代初我在校部文科工作時和這些老先生有工作上的接觸。60年代初我校中國教育史專業(yè)率先招收研究生班,為全國培養(yǎng)了一批教育史專家學者,其中就包括王炳照這樣的學科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審組成員。在我印象中,在學報工作期間,王炳照先生不僅出色地做好了作為學報編輯的本職工作,而且作為老先生們的助手從事了大量的研究和組織工作,并且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取得了個人的突出研究成果。
王炳照在師大和我同住麗澤11樓,只是不在同一單元內內,平日經常照面聊聊天,2002年后我住到了天通苑和他見面的機會就少了,但我回師大時總會在二個月內見面一次。今年8月底友人托我了解關于古代教育史情況,我想最合適的就是王炳照了,于是和他家通電話,沒有人接,再打電話問教育學院,那位接電話的是代值班的,不知道王炳照的電話,更沒有說他已經重病在醫(yī)院,我以為他又外出開會了,根本沒有想到他早已住院。10月8日,和老友通電話時說他走了,我簡直難以想象這是真的。
炳照在北師大編輯部長達17年,就他的編輯水平、工作效率、敬業(yè)精神,就他的專業(yè)水平,以及教育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學術地位來說,別說由他來擔任編輯部主任,就是由他來擔任學報主編和學術委員會主任也是稱職的,然而他一直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編輯,對他來說,從不計較,是他的崇高品質,但在是從我們的組織工作角度來說,實在令人感到不公。
學報在50年代初,主編是鐘敬文先生,七、八十年代是白壽彝先生,他們是學術型的主編,可是在這以后就變成了行政領導,這一改使得學報主編的學術型變成了官僚型了,實事求是地說,由王炳照先生來擔任學報主編也許更加符合學術型需要?,F在官階高于學術,這種情況是很不正常的,有人說學術行政化、官僚化不無道理,一個大學的學報都不能讓真正有學術水平的學者來擔任,我們的學術究竟是什么!
2009年10月30日發(fā)布
書籍目錄
一、我的出身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家庭二、我的少年時代有了正式的大號半私塾的啟蒙接受新式教育臨村高小洪水幫了忙冀縣中學報考財經學校短暫的出納工作又一次偶然三、俄語學院求學天安門轉了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