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 編 頁數(shù):429 字數(shù):437000
內容概要
自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成立(前身為成立于1979年的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以來,一直將國際化作為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成立了專門的外事工作小組,制定了旨在推動國際化的《外事工作條例》。不僅派出三十多名教師、學生赴國外學習,鼓勵教師、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集體組織參加在韓國首爾召開的“世界哲學大會”等,而且大力支持各所、教師延請海外著名專家前來講學?! 〗陙?,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奧地利、荷蘭、瑞士等地的眾多著名專家紛來沓至,他們或作精彩的專題演講,或與師生進行深入座談;有的被聘請為學院的客座教授,例如羅蒂、安樂哲、杜維明、雷立柏——雷立柏先生事實上已經在我們學院講授希臘語、拉丁語三年多了;有的在學院進行幾個星期的專題講授,例如馬丁、余紀元等先生。這些著名專家的到來,極大開闊了師生們的學術視野,營造出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榱算懹浐凸獯螅瑢W院決定從2007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本《外籍專家講演集》,精選過去一年中外籍專家的講稿,進行編譯,以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價值與文化》特輯的形式出版發(fā)行。本輯是2007年外籍專家講演集,精選了25篇演講稿。我們將之分為“中西人文精神”、“藝術與倫理”、“邏輯與哲學”、“價值與教育”、“俄蘇思潮”、“科學•宗教•社會”六個欄目。希望這些專家的精彩演講能啟迪更多的學人?! ≡诒据嬛杏幸晃粚<壹捌溲葜v稿是例外,因為他不曾于2007年來學院演講,他就是理查•羅蒂。羅蒂先生2004年曾經在學院做過演講,并愉快地接受了學院的聘請,成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分析的哲學與敘事的哲學》一文即是當時的演講整理稿。2007年4月,與羅蒂先生一直保持聯(lián)系的王成兵教授致信懇求將該文作為《一位真正的美國哲學家》一書的序言。2007年5月5日,王成
書籍目錄
第一篇 中西人文精神 人格認同和人格概念 儒學與杜威的實用主義:一種對話 道家的人文精神: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第二篇 藝術與倫理 作為藝術和真理的攝影 活得好與做得好:亞里士多德之幸福的兩種含義 藝術,真實性和移用 維系全球經濟健康發(fā)展的倫理第三篇 邏輯與哲學 分析的哲學與敘事的哲學 自然邏輯簡史 本質和模態(tài) 自我認識及其問題第四篇 價值與教育 在傳統(tǒng)與改革之間:約翰杜威的教育學的當代意義 附錄1 杜威哲學的復興及其主要原因探討 價值與教育相遇 皮爾士著作中的價值與符號 論帕菲特的“人格認同”理論第五篇 俄蘇思潮 俄蘇后現(xiàn)代主義的特點 是否存在“東方哲學”:簡論一個古老的問題“什么是哲學” 作為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全球學 全球化背景下的哲學和人學第六篇 科學宗教社會 宗教的必然性及其與科學協(xié)作的智慧 美國女權主義及其社會、政治和宗教之根 歐洲,身邊的鏡子?——變化中的世界與中國未來 全球證券市場:想象一個和睦化的社會 科學與宗教:一個西方基督教學者的觀點 現(xiàn)代化與世俗化:美國主流新教教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章節(jié)摘錄
舒梅克爾書中的主題是,有關自我知識的問題使哲學家錯誤地理解了自我認同以及一般自我本性的問題。自我知識有特征地表達在包含著“我”(“I”)字的句子中。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這種陳述與某種意義上與它們相同的第三人稱陳述之間的不對稱。例如,有個說“我看見一棵樹”的人,在他的視野內一般會發(fā)現(xiàn)一棵樹,而不會發(fā)現(xiàn)正在觀看他視野內那棵樹的一個人,或至少不是他自己,這個人正觀察他所做的報告。可是,另一個人以第三人稱報告這同樣一段情景,例如,“瓊斯看到一棵樹”,這個人在看到一棵樹的同時必須看到一個人,并且證實那個人就是瓊斯。于是,處在第一種情況下的人在想,他必須看到過,或以某種方式意識到,或至少推斷出看樹者和被看到的樹都在場,而且必須認同于這樣被認知或推斷為適當?shù)貧w屬為“我”(“I”)的人,這很可能被導向作為非物質事物的自我概念,因為客觀事物似乎能適合擔當這個角色。舒梅克爾在麥克塔伽特(McTaggart)、羅素和其他人那里發(fā)現(xiàn)了這類概念。但是,他認為,這些理論都錯誤地設想:為了有資格說“我理解某個X”,我必須理解比某個x更多的東西。事實上,舒梅克爾說,第一人稱經驗陳述的顯著特征是,它們的存在的真實性值得對它們作斷定。把觀察者認同于“我”(“me”)的問題并沒有出現(xiàn),因此,可認同的神秘的東西既不需要發(fā)現(xiàn),也沒有這種必要。應該具備這種資格的,舒梅克爾在兩個方面做了說明。首先,當提出這種陳述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出于必然時,這種第一人稱陳述一般是真實的。其次,容易忽略的是,當某些人正在看一棵樹時,我們可以教他們說“我看見一棵樹”這類語句,在這樣做時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會向他們提供他們可以用來認同他們自己的標準,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實際上,正如維特根斯坦曾經強調的,這類事實是非常普遍的。
編輯推薦
《價值與文化(第6輯)》:價值與文化叢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