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唐任伍 編 頁數(shù):224
Tag標簽:無
前言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迅速擴展到全世界,演變成了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面對惡浪洶涌的經濟危機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打擊,一向標榜為“自由市場經濟”、政府“不干預市場”的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出手干預,提出了七千多億美元的干預方案,并對一些瀕臨破產、倒閉的大企業(yè)、大銀行施以援手。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出了四萬億人民幣的刺激內需方案。歐盟、日本、澳大利亞乃至非洲國家的政府,也紛紛出臺應對經濟危機的方案。政府以強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干預經濟,應對經濟危機,并且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大大緩解了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和打擊。由此可見,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現(xiàn)代社會,政府從未像今天這樣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政府已不僅僅是履行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其經濟職能發(fā)揮的領域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顯著。政府無處不在,從生產、流通、資源配置到消費導向、納稅、國際競爭、太空、氣象、水利、市政建設以至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內容概要
作者多年來從事公共經濟學的教學和科研,并參閱了大量的有關中外公共經濟學的教材和參考文獻,非常了解目前使用的有關公共經濟學教材的優(yōu)缺點,并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科研的體會和學生的反饋建議,和戴偉博士、王華春博士一道,共同編著了這本教材,其中戴偉博士承擔了第11章,王華春博士審讀了全稿,并參與了相關的工作,其余各章內容均由我親自設計、寫作和具體編排。作為“公共管理核心課系列教材”之一,我們力圖為公共管理各專業(yè)、工商管理專業(yè)及有關經濟學專業(yè)的本科生和公共管理專業(yè)碩士(MPA)等提供一套通俗、適用、易學、好教的精品教材,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掌握公共經濟學所必需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大量的案例和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教材語言通俗易懂,材料豐富,邏輯性強,適用于經濟學、管理學各專業(yè)本科生及其他學生學習,也適用于公共管理專業(yè)碩士(MPA)的學習和閱讀。建議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時間安排,對第5章“不完全信息理論”內容和第11章“公共選擇理論”內容進行調整、壓縮,也可以讓學生自學。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結構圖】 【學習目標】 1.1 公共經濟學的內涵 1.1.1 公共經濟學的定義 1.1.2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2 公共經濟學的發(fā)展 1.2.1 公共經濟學的起點 1.2.2 公共經濟學的興起 1.3 公共經濟學與相關經濟學科之間的關系 1.3.1 公共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1.3.2 公共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1.3.3 公共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 1.3.4 公共經濟學與政治學、倫理學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討論題】第2章 市場效率與“看不見的手” 【結構圖】 【學習目標】 2.1 資源的配置 2.1.1 人的欲望和資源的稀缺性 【資料2—1】馬斯洛的欲望五層次說 【資料2—2】中國資源的短缺 2.1.2 資源的種類及其特點 2.1.3 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 【資料2—3】經濟學的產生 2.2 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有效方式 2.2.1 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機制配置資源 2.2.2 價格機制像一只“看不見的手” 【資料2—4】亞當·斯密與“看不見的手” 2.2.3 價格機制調節(jié)經濟的限制條件 2.3 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 2.3.1 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含義 2.3.2 效率原則——帕累托最優(yōu) 【資料2—5】帕累托最優(yōu) 2.3.3 公平原則——洛倫茲曲線 2.3.4 市場機制的運行特點及效率的實現(xiàn) 【關鍵術語】 【復習思考題】 【討論題】 第3章 市場失靈與“看得見的手” 【結構圖】 【學習目標】 3.1 市場失靈及其表現(xiàn) 3.1.1 世界經濟大危機 【資料3-1】世界經濟危機 3.1.2 市場失靈的含義 3.1.3 市場失靈的原因 3.2 政府參與經濟與“看得見的手” 3.2.1 凱恩斯與“看得見的手”的提出 【資料3—2】凱恩斯和凱恩斯革命 【資料3—3】美國治理經濟危機的措施 ……第4章 市場勢力理論 第5章 信息不對稱理論 第6章 外部效應理論 第7章 公共物品理論第8章 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理論 第9章 公共財政支出理論 第10章 公共財政收入理論 第11章 公共選擇理論 第12章 財政政策理論與實踐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3.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實際上就是市場經濟+廣泛的政府調節(jié)+充分的社會保障,在市場經濟的框架內,尋找效率與公平、個人積極性與社會平等之間的平衡?! 〉聡纳鐣杖敕峙渲贫饶J绞峭ㄟ^兩個層次來實現(xiàn)的。按照效率的高低,通過市場機制完成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然后按照公平原則,由國家行使公共權力對收入進行再分配。國家進行二次分配的手段是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德國最高個人所得稅率為53%,起征點根據經濟發(fā)展情況不斷調整??偟膩碚f,德國政府利用稅收杠桿調整收入差距的力度是很大的?! 〉聡纳鐣U象w系雖然不及瑞典等福利國家完善,但十分充實,建立了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社會救濟等制度。其中的養(yǎng)老保險鮮明地體現(xiàn)了跨代分配理論,明文規(guī)定下一代人要承擔起上一代人的養(yǎng)老費用,養(yǎng)老金額相當于退休前工資的63%~68%。失業(yè)保險是強制性的義務保險,失業(yè)者可在規(guī)定期限內領得失業(yè)前工資的63%~68%。醫(yī)療保險也是強制性的,凡有工資收入者必須參加醫(yī)療保險,凡參加醫(yī)療保險者,其家屬也可以享受免費的醫(yī)療服務。在德國,約90%的人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嚴密保護,付出的代價是近1/3的國民生產總值用于社會保障支出?! 〕酥苯拥纳鐣U弦酝?,德國政府還從保障就業(yè)、提供教育等方面作出努力。法律規(guī)定,在勞資糾紛和就業(yè)方面,職工有權共同參與決策。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分配制度模式對社會保障的重視,雖然對經濟發(fā)展的效率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但總體上是成功的,對穩(wěn)定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