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作者李子江,編者張斌賢 頁數:205
Tag標簽:無
前言
這套“京師高等教育論叢”包括8部有關歐美大學發(fā)展的專題研究著作,它們是:和震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美國大學自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李子江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美術自由在美國的變遷與發(fā)》;黃宇紅博士(首都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知識演化進程中的美國大學》;王晨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保守主義的大學理想》;楊克瑞博士(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政策》;於榮博士(巢湖學院教育系)的《冷戰(zhàn)中的美國大學學術研究》;王璞博士(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文化戰(zhàn)爭中的美國大學》;周麗華博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德國大學與國家的關系》。這套叢書是我們7年來致力于西方大學史探索的成果之一。它和我們團隊在過去7年間先后發(fā)表的數十篇論文、二十余篇博士學位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已經出版的“大學”書系第一輯《大學:自由、自治與控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和第二輯《大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內容概要
《學術自由在美國的變遷與發(fā)展》主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美國學術自由是如何孕育的?美國為什么會產生學術自由的需要?原因何在?2.德國學術自由理念在美國學術自由思想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哪些作用?影響的途徑是什么?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德國學術自由理念移植到美國以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美國學術自由與德國學術自由有何不同?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美國學術自由的特色是什么?3.為什么學術自由在美國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美國不斷發(fā)生學術自由沖突的原因何在?這些沖突是如何得到解決的?美國學術自由保障機制形成的過程及其特點和規(guī)律有哪些?4.在美國學院和大學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學術自由的主體、內容、任務是如何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書籍目錄
導言 一、研究目的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第一章 學院時期:學術自由思想的孕育 第一節(jié) 殖民地時期的信仰自由:學術自由的社會基礎 一、殖民地學院的宗教政策 二、教派多元化與宗教寬容 第二節(jié) 思想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的觀念形態(tài) 一、政教分離與信仰自由原則的確立 二、言論自由、思想自由與學術自由 三、庫珀事件與波特一薩姆納事件 第三節(jié) 德國學術自由理念的移植與創(chuàng)新:學術自由的美國化 一、柏林大學的學術自由理念 二、美國留德學者與學術自由的移植第二章 1880-1920:學術自由原則的確立 第一節(jié) 學術職業(yè)的形成:學術自由的彰顯 一、美國現代大學的建立 二、大學科學研究職能的確立 三、教授職位與學術團體的產生 第二節(jié) 大學教師的職業(yè)危機:學術自由的現實需要 一、大學董事會結構的變化 二、知識價值觀與商業(yè)價值觀的對立 三、亞當斯事件與埃利事件 第三節(jié)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學術自由的組織保障 一、學術自由的條件 二、羅斯事件及其影響 三、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成立 四、1915年原則聲明的發(fā)表 五、對早期學術自由事件的調查 六、“一戰(zhàn)”與學術自由的限制第三章 1920-1960:學術自由制度的形成 第一節(jié) 終身聘任制:學術自由的制度保障 一、終身聘任制(academic tenure)的歷史嬗變 二、終身聘任制與學術自由的保障 ……第四章 1960-1990:學術自由制度的發(fā)展結語 美國大學學術自由的特色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學院時期:學術自由思想的孕育第一節(jié) 殖民地時期的信仰自由:學術自由的社會基礎一、殖民地學院的宗教政策北美洲早期的移民主要是來自歐洲的新教徒,除了天主教徒以外,絕大多數是基督教新教徒,包括德國的路德教、瑞士的加爾文教、英國的國教(又稱圣公會)、法國的胡格諾教以及荷蘭歸正教派等。這些新教徒主要為了反抗國內宗教壓迫,尋求宗教信仰自由,才來到美洲殖民地。當他們遷移到北美洲以后,按照不同的地域以及各自不同的宗教教義和組織原則形成了北美洲眾多的教派,其中有圣公會派(Episcopalian)、唯一神教派(Unitarian)、長老會派(Presbyterian)、荷蘭歸正派(Dutch Reformed)、衛(wèi)理公會派(Methodist)、浸禮派(Baptist)、公理會派(Congregationalist)、貴格派(Quaker)、路德派(Lutheran)等。北美殖民地的基督教大致可分為三個類型:英國國教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殖民地如弗吉尼亞,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如新英格蘭各殖民地(馬薩諸塞、康涅狄格),以及各教派混雜的中部殖民地如馬里蘭等。為了延續(xù)歐洲文明,培養(yǎng)受過大學教育的有文化的牧師,各教派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學院。1636年清教的哈佛學院成立,不久圣公會的威廉·瑪麗學院(1685)、公理會的耶魯學院(1701)、浸禮會的羅得島學院(1764)、公理會的達特默思學院(1769)等9所殖民地學院相繼成立。各個教派創(chuàng)辦學院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教會所需要的教士,除此之外也培養(yǎng)世俗社會所需要的專業(yè)人才和公職人員,但是宗教目的仍然是殖民地學院最主要的目的。學院的主要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良好文化教養(yǎng)和傳承宗教文化傳統(tǒng)的教士,而宗教教育被視為培養(yǎng)教士和有教養(yǎng)的世俗領導人的核心內容。哈佛學院1650年的特許狀提出:“學院的教育目的是為了促進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并教育這個國家的年輕一代掌握知識,養(yǎng)成虔誠的品質?!蓖が旣悓W院1693年的特許狀對學院教育目的進行了闡述:“為了實現我們虔誠的目的,使青年一代受到良好的知識教育,養(yǎng)成虔誠的品質。
后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曾經是許多學者倍加關注的研究課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學迅速發(fā)展,學術自由的地位和作用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內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學術自由研究,其中不乏對學術自由“詩意化”的贊美,也不乏“唇槍舌戰(zhàn)”的爭論。但由于學術自由研究的復雜性和基礎研究的薄弱,國內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抽象化的傾向,導致學術自由內涵的模糊。學術自由成了多數人都可以說上幾句,但是誰也很難說清楚的話題。2001年,我幸運地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學習,師從張斌賢教授,學習外國教育史專業(yè)。在進校不久的一次課題討論會上,導師敏銳地認識到學術自由問題,并談到了學術自由研究的現狀,希望能夠從歷史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以便廓清學術自由的含義。當時我出于盡早確定博士論文選題的考慮,主動地承擔了這一研究任務。此后,我廣泛搜集并閱讀了有關學術自由的文獻,包括導師從美國訪學所帶回的大量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經與導師商量,初步確定了研究的選題。研究期間,導師利用專題討論、電子郵件等各種途徑和方式,及時了解研究進展情況和困難,并給予了耐心細致的指導和鼓勵,使得研究能夠順利完成。不僅如此,導師對于我學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甚至將來學術發(fā)展方向等諸多問題,也無不掛念于心,常常加以指導和關心。
編輯推薦
《學術自由在美國的變遷與發(fā)展》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自由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以教授終身聘任制為核心的教師聘任制度,保障大學教師的經濟和職業(yè)安全,促進學術職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考察19世紀末期以來美國大學學術自由的歷史變遷,分析美國大學學術自由思想與制度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特點及其規(guī)律。 揭示學術自由在美國大學發(fā)展以及學術職業(yè)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