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的生命交集--孫云生與張大千

出版時間:2008年7月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孫云生,朱介英  頁數(shù):377  
Tag標簽:無  

前言

宋以前藻繪名跡,記姓名而止,或且缺名。元明以降,漸次副以題識,漸次及于詩文,又漸次及于金石。張大千先生畫既開張,字尤郁勃,題識或詩或文,又多橫絕一世,出于意表,至于金石,必相其所宜,揖讓交美。徐悲鴻謂為五百年來一大千,信哉其所言也。而尤令人激越向往者,輒為大千先生生于憂患,喪亂中忠愛故國仍刻不去心,其絕句有云: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墮淚倍思家。眼中多少頑無恥,不認梅花是國花。此又“一樹梅花一放翁”,愛國詩人陸放翁后之第一人也。大千先生與張岳軍先生為縞素交,予則因岳軍先生而與大千尚友,頗視此間儕輩略早。予拙于繪事,然頗以詩文自矜,間亦涉及金石,因之雅尚往還,于是數(shù)度于外雙溪摩耶精舍,識其高足弟子孫君云生。大風堂及門,無慮百數(shù),然唯孫君昕夕相從,執(zhí)弟子禮甚恭,侍筆硯唯謹,得心傳獨多。孫君隨大千先生轉(zhuǎn)徙,歷經(jīng)大吉嶺、日本、阿拉斯加、巴西、美西,絕徽重洋,凡數(shù)萬里之遙,始至臺員,卜居摩耶精舍,星霜無改,以迨于最終大千先生上仙,孫君心喪素服,視師如父,論者謂有張師之仁至,斯有孫生之義盡焉。孫云生君久已沒世,平生篤念師恩,遺著自傳八章,所以追維疇昔者甚至。哲嗣孫凱為之纂集次第,成一長卷,因師及父,可謂孝矣。大千先生平生藝蘊,既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其海內(nèi)外企慕向往者伙頤也。然其間殊不易者為得一身后知己,是即廣達、廣輝、廣明總裁林百里先生。百里既窮年履月遍搜大千先生遺作劇跡,以至璽印之屬盡置之廣雅軒中,更迭展示,又迎侍大千夫人起居甚至,此實季世未易一觀之身后知己。比聞孫凱成書,既重金資其梨棗,又為之問序于予。蓋夙審予嘗為大千先生卜居、營喪、聯(lián)展、捐贈,又為之編次《畢加索的世界》《張大千詩文集》種種,亦一素心之交。百里既樂見孫凱成書,又彌嘉孫君父子之義,爰再三囑予為之弁數(shù)語干其端云。

內(nèi)容概要

張大千先生從事藝術(shù)活動六十五載,被譽為“當代第一畫家”“五百年來第一人”“東方之筆”“中國美術(shù)集大成者”。然而由于他一九四九年之后,便離開祖國,漂泊海外,一九七八年才返回臺灣定居,所以內(nèi)地讀者對其事跡、作品了解甚少。本書作者孫云生自十九歲正式成為大風堂的入門弟子,追隨大千四十七年之久,與大千先生的關(guān)系最為親密,因此他筆下的張大千,既真實、完整,又豐富、多面。這里既有對大千先生生活情況細致入微的描寫,又有對大千先生繪畫生涯精辟入理的闡發(fā),更首次展示了大千先生從未面世的珍貴粉本。“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還是故山青?!北緯某霭妫粌H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大千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大千先生的回歸,意味著“大風堂”的回歸。

作者簡介

孫云生(1918-2000),又名家瑞,河北寧河人。家學(xué)淵源,九歲從叔父啟蒙習畫,修臨王羲之,歐陽修,蘇軾,歐陽訊洵等名家書法,并從其母習誦近體詩。后師從王雪濤、秦仲文及胡佩衡等人,著手勾勒古人名跡,并遍臨宋、元、明、清各大家。1936年,孫云生拜張大千之大風堂門下,其后追隨大千先生長達四十七年,并跟隨大千先生旅居巴西。孫云生在繪畫方面,兼有古畫與今畫的趣致,更散發(fā)出新生的氣息,自然融合中西繪畫理念,又同時保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風情。孫云生的作品工整秀雅,山水、人物、花鳥、蟲草,均無所不擅。其人物有唐、宋用筆的簡逸,設(shè)色瑰麗,其工筆、寫意、潑墨、潑彩均運用自如,書法更得大千之筆意。孫云生對于水墨繪畫之創(chuàng)新及思考方法的探索,著力于中國精神持續(xù)追求及現(xiàn)代風貌之建立,對于傳統(tǒng)與近代美術(shù),能融會貫通,師古而不泥古,堪稱中國少有的畫家。

書籍目錄

第一篇  丹青之緣——四十七載交集歲月第二篇  美麗遺產(chǎn)——張大千的粉本第三篇  別開勝境——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第四篇  靜域一夢——張大千與敦煌第五篇  明心見性——禪宗與文人畫第六篇  暗香浮動——大風堂墨荷第七篇  隨分為歡——張大千的仿作與偽作第八篇  藝脈薪傳——孫云生畫作附錄出書感言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篇 丹青之緣:四十七載交集歲月童年二三事我家在曾王府租住了兩進四合院,家中有長工老曹以及兩位老媽:一個楊媽,一個田媽。兩位老媽專司家內(nèi)大小事,比如照顧我們兄姐弟三人、洗衣燒飯、打掃內(nèi)務(wù),還有輪番出去買菜等;老曹則專職拉黃包車,順帶著做一點兒粗活兒。我家大門進來第一進是個小院子,院子左方大房間是客廳,供著祖先牌位,然后是三問北廂房,住著我們家人。大門進來右邊則是工人房,住著老曹,旁邊三間南廂房,兩間由楊媽及田媽分別當住房,一問是廚房及飯廳。北廂房門口種著三棵大棗樹,每逢果熟時節(jié),樹上結(jié)滿紅色的嘎嘎棗,此時節(jié)也是我們兄弟倆最快樂的時候。南廂房門前則種著兩棵紫藤,藤蔓爬滿屋頂,紫花迎風飄揚,非常美麗。紫藤下是一口古井,正是全家取水、洗衣服的地方。早上如果田媽煮飯,楊媽便在井邊洗衣服;如果楊媽煮飯,則田媽會去洗衣。我家的第二進是個大院子,中間有方磚砌成的走道,穿繞著院子。院中靠西有兩間大廂房,緊鄰前院的西廂,有小門相通,住著奶奶。第二進后院年久失修,有點兒荒廢,不過經(jīng)由勤勞的奶奶不斷地打掃,卻干凈得很。我在孩提時代最喜歡穿梭于院落中與兄姐玩捉迷藏、灌蟋蟀、打彈珠兒、抓蟲蟲,尤其是養(yǎng)蛐蛐兒和鴿子。父親從不會給我任何限制,所以童年的生活是非常愜意的。記得我兩三歲時,經(jīng)常容易生風寒病,父親為了方便三更半夜或是刮風下雨的天氣送我上醫(yī)院看診,干脆跟原本常租車的“悅來車行”買了一部黃包車,而車夫老曹也就跟著黃包車住進家里。北京四大名醫(yī)汪逢春、楊浩如、蕭隆友、孔伯華的診所對我來說,有如廚房一般熟悉,而其中汪逢春在我的記憶里印象特別深刻。汪逢春的診所不像一般的國醫(yī)診所那樣在前門、內(nèi)堂掛滿牌匾,他的診所內(nèi)外,別的什么都沒有,只在門口掛了一方小小的木刻招牌,上書碗大金漆的五個字“國醫(yī)汪逢春”。

后記

人生際遇無常,誰也無法預(yù)料到歲月進行的方向,雖然今天還在此處徘徊,明天則可能天涯海角躑躅。小時候隨著父親東奔西走地搬遷,住過城市,也住過鄉(xiāng)下,更住過山居,唯一相同的是所住的地方都是學(xué)校的校舍,距離學(xué)校很近,甚至住在學(xué)校里面,因此童年的歲月幾乎都是在校園中度過。印象最深的是學(xué)校中有許多雜志書刊以及音樂教室,這兩樣伴著我的幼小心靈,占據(jù)了我童年大半時光,閑暇時不是到圖書室中翻閱畫刊,就是坐在風琴前彈風琴唱歌,我對音樂與美術(shù)的興趣是如此陶冶出來的。記得當時看得最多的畫刊是《中國一周》等刊物,它的封面、封底、彩頁部分,往往是名畫家,因此我小時候就已經(jīng)認識傅心畬、葉醉白、林玉山、黃君璧、張大千、邵逸軒、趙少昂、宋美齡、陶壽伯等知名大師,并且能夠準確無誤地指出哪一張畫是哪一位畫家的作品。進入高中就讀后,我開始對西洋美術(shù)術(shù)產(chǎn)生興趣,并經(jīng)常與當時還在彰化商職就讀的幾位畫家如陳來興、賴志川等,利用假日到各處去寫生,生活過得很充實。離開彰化到臺北來讀書、工作,正值中國現(xiàn)代民歌風潮出現(xiàn),我有幸也參與其中,在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創(chuàng)作民歌中發(fā)表了自己的作品,從此唱了七八年的民歌。后來進入《儂儂》雜志當主編、歌林唱片公司當宣傳企劃、藍白唱片擔任制作人、歌林天龍唱片公司擔任宣傳統(tǒng)籌、《ENJOY》雜志社擔任總編輯等,一路走來,對于寫論文及創(chuàng)作從沒有放棄過,誠如名作家陸橋所說的:用左手寫論文,用右手創(chuàng)作。這期間我發(fā)表了幾本小說、散文、美術(shù)論述等專著,雖然都有點兒難登大雅之堂,不過對我學(xué)術(shù)上的進境,還是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美術(shù)理論方面,我了解了許多西洋美學(xué)方面的觀念,更深入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堂奧。

編輯推薦

《絕美的生命交集:孫云生與張大千》由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絕美的生命交集--孫云生與張大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系列的一本,人物圖片比較多,在所難免
  •   側(cè)面的展現(xiàn)了先生,先生在俺心中更加生動和立體了。色彩印刷不好,想當畫冊看的,千萬別買這個系列!
  •   大師作品, 經(jīng)典叢書,值得用來收藏和學(xué)習!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