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心到邊緣

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大椿  頁數(shù):42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科學哲學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又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哲學學科。國外許多大學都開設這樣的課程,供文理科學生選修,我國也不例外。目前國內(nèi)的科學哲學出版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于科學哲學史性質(zhì),另一類就是科學哲學概論。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史論結合,基本上吸收了以上兩類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什么是科學?如何駕馭科學?科技革命有何用?怎樣看待科學哲學?科學精神如何弘揚……《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系列之一將帶您一一探討?! ”救说膶W術興奮點可以說首先是聚焦在科學活動論和互補方法論上,對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科技革命及其影響尤為關注,試圖從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走近科學。在抽象的反思過程中,則著重對自然、社會和歷史中一系列令人困擾的問題進行哲學分析,并反過來省思哲學本身。隨著研究的展開,又將視線和筆觸投向天人關系、文化整合和文理并重之類常被解構的矛盾點,努力關照人文、避免異化。最后,不期然為那些凸顯在當代時空交匯處的充滿焦慮的問題所吸引,竟樂于通過游走邊緣來重新定位中心。循著這條路徑,我隱隱感到,自己40歲之后的學術軌跡竟然是從中心發(fā)散到邊緣,所以給本書定的書名就成了《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  本書內(nèi)容選自1985年以來發(fā)表的百多篇文章,按上述線索編纂而成。雖然文章基本上一如原樣,好在這些工作確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并不顯得零散。非常欣賞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主事者的氣魄,居然能在比較功利化的社會氛圍中出版一套不賺錢的《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本人半路出家,自認為只是個科學與哲學邊緣的耕耘者而已,不敢自稱為什么家。但蒙抬舉,能趁此機會清理一下自己的學術工作,也就不避越位之嫌,欣然從命了。

作者簡介

劉大椿,1944年5月30日出生于貴州安順?,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犊茖W活動論》《互補方法論》《新學苦旅》《環(huán)境思想研究》《科學哲學》《在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與道德抉擇》《轉型驅(qū)動力: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社會變革》《科學技術哲學導論》《自然辯證法冊淪》《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報
告》等著作產(chǎn)生了廣泛的學術與社會影響。

書籍目錄

第一篇  走近科學 什么是科學  1.科學活動論和互補方法論  2.從活動論的觀點看社會科學 如何駕馭科學  1.科學的本質(zhì)在于方法  2.科學方法論:問題和趨勢  3.現(xiàn)代科學思維方式的特點  4.發(fā)現(xiàn)的藝術 科技革命有何用  1.從科學革命到現(xiàn)代科技革命  2.科技革命: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嬗變的助力  3.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運動 怎樣看科學哲學  1.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科學哲學  2.關于科學哲學的再定位  3.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第二篇  省思哲學 在自然與社會之間  1.當代科學技術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決定作用  2.現(xiàn)代科技何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  3.技術何以決定人之本質(zhì)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  1.中國有機論思維與西方科學思維的互補性  2.從虛擬現(xiàn)實及其沉浸性看技術現(xiàn)代性問題 在求真與向善之問  1.科技倫理問題的新向度  2.科技時代的科技倫理實踐  3.網(wǎng)絡世界的倫理建構 在灌輸與啟迪之間  1.當代我國哲學教育的錯位  2.哲學教育的改造  3.當代科學突破與自然觀的新探索第三篇  關照人文 天人關系之重構  1.與天地參:當代環(huán)境倫理的重構  2.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哲學與實踐蘊含  3.新世紀的生態(tài)價值觀 科技文化之整合  1.對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化的反思  2.對“文革”破壞科技之文化成因的反思  3.知識貧困與人才匱乏問題之省思  4.社會運動: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嬗變的促力 科學精神之弘揚  1.弘揚科學精神  2.當代哲學視野中的科學與迷信  3.科技革命與人文關懷的統(tǒng)一 人文社會科學之論衡  1.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與社會功能  2.關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思考  3.關于原始創(chuàng)新的幾點想法第四篇  游走邊緣 問題意識與超越情懷  1.矯正定位倒錯,凸顯問題意識  2.恰當設問和應答  3.多元的價值追求 學術精品與學術大師  1.一次關于學術精品的調(diào)查及其分析  2.學術精品的現(xiàn)代詮釋  3.精品、大師及其他附錄 哲學的長征:從中國走向世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倘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現(xiàn)在的學者,恐怕能配得起“大師”稱號的人實在寥寥無幾,自然堪稱精品的學術成果也難以尋找。吳樹青曾寫道:“在文史哲的基礎學科中間,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的人物我們培養(yǎng)得太少?,F(xiàn)在我們也有一些,比如說像我這么大年紀的同志中間也有一些很優(yōu)秀的,但是只能說是準大師,不好說是大師級的人物,無論是在學術功底、知識面和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和以前的一輩大師級的人物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雹俚拇_,與調(diào)查中得到公認的大師相比,當今學者不僅在學識方面有所欠缺,在學術大師背后蘊含的精神底蘊方面更付闕如。這種獨立的、自由的、寧靜的、淡泊的精神底蘊是當前學界普遍缺乏的,也是人們心所向往的。沒有這種精神底蘊的支撐,學術就會繼續(xù)浮躁。當然,這并不是說大師處處高明,即如陳寅恪,他的學術著作中同樣有謬誤存在,但其人格與學術的高度統(tǒng)一,值得我們仔細品評、視為瑰寶。    總之,沒有大師難出精品,沒有精品何來大師。大師是什么?大師就是學術前進的界碑。精品是什么?精品就是學術界碑上的銘文。    (2)時代呼喚精品。    精品調(diào)查,其目的與其說是要“尋找精品”,毋寧說是要“呼喚精品”。    當前學界的問題很多,例如體制問題、腐敗問題、作假問題、近親繁殖問題等等,這里從似乎最虛、但卻是漫延最廣、危害最深入的浮躁問題說開去。    做學問,本應當“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但現(xiàn)實情況呢,北大何芳川批日:“一種浮躁之癥在國內(nèi)學術界游蕩;贗品之風,早離青萍之末;平庸之氣,也正侵蝕精華?!睂W術氛圍江河日下。職稱待遇要高的,能力貢獻卻是低的,工作上小事是不愿做的,大事又是做不來的。應付出版社的催稿,趕評審任務,學術作品倉促上陣又倉促收尾。既然名利可以作為最直接的標準量化地評價學人是否成功,于是就不斷加快學術作品“商品化”的進程。在學術作品的質(zhì)量普遍滑坡的情況下,以盡量簡便的方式制造出盡量多的商品無疑是符合學人的最大利益的。而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成果評價體系的缺位,形形色色的以論著數(shù)量、刊物級別、項目等級作為評價人才和作品質(zhì)量的標準的出臺,加劇了人們對非學術因素的追逐。在浮躁空氣的“滋養(yǎng)”下,學園里洋溢著虛假的繁榮氣息。    學界的浮躁源于世俗利益的誘惑和評價體系的缺位。每個人都是俗人,學者與學匠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視學術為生命,后者視學術為飯碗。何以選擇?這屬于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很難用一套確定的方法來保證后者向前者的自動轉化。至于評價體系的缺位問題,需要彌補這個體系。不僅要對學術成果、學術項目、學術機構進行評價,還要對評價的理念和方法進行評價。    學風浮躁與學術腐敗是相輔相成的。腐敗是權力的專利。沒有權力的濫用也就不會產(chǎn)生權力的尋租,沒有權力的尋租,也就無所謂“腐敗”。世上沒有什么制度可以完全阻止腐敗的發(fā)生,只要存在權力,就一定會產(chǎn)生腐敗。但一個好的制度可以制約權力,因而有助于消除腐敗。在組織化的學界,肯定存在著學術權力。簡單說,“學術權力就是根據(jù)學術事務、學術活動及學術關系等的特點和規(guī)律對其施加的影響和干預力量”①。在高等教育體系內(nèi)部,從直接從事教研活動的學者、教授到學院院長,從大學的校長到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員,都在行使著不同層次的學術權力。權力有大小,只要沒有監(jiān)督,難免產(chǎn)生腐敗。解決的辦法一是加強監(jiān)督,強調(diào)規(guī)則的公開和公正;二是盡量減少行政化的程度。在為學者創(chuàng)造盡可能大的學術空間的同時,盡可能減小非學術化的權力空間,要讓學者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氛圍。    P410-411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中心到邊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我之前在很多網(wǎng)站上都買過書。 但當當是最放心的一家。 值得買。 就是這本書的版本稍微老了點。 內(nèi)容什么的肯定沒問題。 我貨還沒到就能放心的評論。 可見還是很不錯的吧。
  •   除了春節(jié)期間花費時間較長外,對于服務和商品質(zhì)量基本是滿意的。希望當當再接再厲。當然,打折活動多多益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