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炳照,郭齊家,劉德華,何曉夏,高奇,施克燦 頁數(shù):51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教育價值觀念也在發(fā)生轉變,教育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我們開始感覺到1992年修訂版的內容已有些不能適應和滿足21世紀的新形勢和廣大讀者的新需求。為此,在廣泛收集讀者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的體會,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決定再一次對本書進行修訂。 此次修訂,基本原則依舊是保持本書原有的“簡明”特點,根據(jù)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訂版的基礎上,重新組織章、節(jié)、目的內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歷史沿革,并借鑒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歷史認識修正了部分歷史評價,以更為客觀、公允的歷史評價作為理想訴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補充、調整,近現(xiàn)代部分無論是章節(jié)結構,還是內容都作了較大的改動,特別是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部分,以兩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國后50年的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軌跡。 此次修訂,根據(jù)章節(jié)內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圖片,以期圖文并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導言,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對本章內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給讀者一個提綱挈領的印象。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學校的萌芽 第二節(jié) 西周的教育制度第二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 第二節(jié)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jié)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jié)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jié)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節(jié)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節(jié) 《禮記》中的教育思想第三章 秦、漢教育 第一節(jié) 秦代教育 第二節(jié) 漢代文教政策 第三節(jié) 漢代學校教育制度 第四節(jié) 漢代察舉制度 第五節(jié)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jié)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士制度 第三節(jié) 嵇康的玄學教育思想 第四節(jié) 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第五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隋唐文教政策 第二節(jié) 隋唐學校教育制度 第三節(jié) 隋唐科舉制度 第四節(jié) 韓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宋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jié) 宋代的書院 第四節(jié) 遼金的教育 第五節(jié) 元代的教育 第六節(jié) 朱熹的教育思想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明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jié) 宋元明時期的私學 第四節(jié)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第八章 鴉片戰(zhàn)爭前的清代教育 第一節(jié)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清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jié) 明未清初的進步教育思想 第四節(jié)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顏元的教育思想第九章 鴉片戰(zhàn)爭到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清末封建教育的變革 第二節(jié) 龔自珍、魏源等對清末教育的批評和改革主張 第三節(jié)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四節(jié)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第十章 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維新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jié)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 民國初期的教育第十二章 “五四”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的教育第十三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第十四章 反對教會教育與反對日偽奴化教育的運動第十五章 革命根據(jù)地教育第十六章 從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第十七章 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在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統(tǒng)治集團中,官、吏區(qū)別很大?!邦I持大概者,官也。”“辦集一切者,吏也。”與有職有權的官相比,吏只是供人役使的具體辦事人員,又終身無品秩之望,被社會人士,尤其被讀書人所不恥。然而元代卻打破了官吏界限,吏的社會地位不僅大大提高,而且吏員可以出職任官,并成為一條最主要的人仕道路?! ≡魡T名目繁多,據(jù)《元史·百官志》載,約有三十余種,分作案牘吏員、翻譯吏員、傳達吏員和承擔其他責職的吏員等。吏員總數(shù)多達兩萬余人。元代吏員定有系統(tǒng)出職任官制度,而且任官品級優(yōu)厚,吏員出職最高者可達正六品或從六品,可見吏員出職已成為通達官職的一條捷徑。什么人可以充任吏員呢?元代建立了周密的吏員選用辦法,在此辦法中,將讀書人列為吏員來源之一,定有“由儒補吏”之法,把學校教育與補充吏員掛鉤。“由儒補吏”首先表現(xiàn)在“歲貢儒吏”上,上貢的儒士由儒學教授于“系籍儒生內”考選。其標準除須“洞達經(jīng)史”外,還須“通曉吏制”,儒吏兼通是為“歲貢儒吏”的基本要求?!坝扇逖a吏”其次表現(xiàn)在“諸生充吏”的措施上。給各類學校的生員以由吏人官的機會?!坝扇逖a吏”還表現(xiàn)在“教官任吏”的辦法中。元代教官由朝廷或地方政府任命,但其地位和前途遠不及吏職,因此元代于大德九年(1305年)規(guī)定,教育可補六部令史或其他吏職,“教官任吏”成為教官奔競官位的階梯?! ?三)科舉制 誠如前述,元代選士制度是以怯薛入仕和吏員出職為主要途徑,科舉制經(jīng)過長期行廢后雖然也開設了幾十年,但在人才選取方面作用有限。然而,作為元代選士三途之一的科舉畢竟繼承唐、宋衣缽,并在元代這一特殊背景下有所發(fā)展,體現(xiàn)出元代科舉制的特點,這是不能忽視的?! ?.“戊戌選試”和科舉制的停廢 元代科舉制度正式頒行于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離世祖建立元朝已有四十多年??梢哉f元初科舉處于長期停廢狀態(tài)。但是早在窩闊臺滅金之后,蒙古貴族集團在占領了淮北廣大地區(qū)之時,就曾有過科舉取士的做法。窩闊臺九年(1237年)八月,在耶律楚材等人建議下,詔命斷事官蒙格德依,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以論、經(jīng)義、辭賦三科考試,凡專治一科不失文意就可中選,儒人被俘為奴者亦可就試。共錄取四千零三十人。是為“戊戌選試”。此后四十年未再開科,雖然朝廷圍繞科舉行廢問題曾反復展開討論,但最終未能實行。 元仁宗即位后,奉行以儒治國方針,提出“求賢取士,何法為上”的問題?;蕬c二年(1313年)十一月頒布行科舉詔,延祐;占二年(1315年)正式恢復科舉取士。規(guī)定每三年開科考試一次。第一場考試經(jīng)問五條;第二場考試策一道,以時務出題;第三場試策一道,就經(jīng)史事務內出題。經(jīng)問從《四書》中出題并以朱熹集注為準。考試中選者,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得中進士,委派官職,蒙古、色目人比漢人、南人從優(yōu)?! 』葑谥猎?1335年)科舉曾又中斷,六年復設,程式稍變。由于皇慶二年所訂科舉制度異常詳細,因而對明清取士辦法頗有影響,多以此為修訂條例的藍本?! 【C觀元代科舉取士,在政治上發(fā)揮作用有限。但從其特點和意義來看,卻不容忽視。第一,元代科舉制度異常詳細。如皇慶二年頒布的科舉條例,成為后來明、清科舉的藍本,在科舉歷史發(fā)展中很有價值。第二,元代科舉制度帶有鮮明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特點,但它的舉行本身就是采行漢法的一大進步。第三,在科舉制度的發(fā)展中,元代的做法最終結束了以辭賦取士,而確立了以經(jīng)義取士的新階段。第四,元代科舉開始規(guī)定以程朱理學作為科舉取士的程式,這對程朱理學在全國范圍內取得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是一個決定性的步驟,影響深遠?! ?四)元代選士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綜上所述,元代選士制度,為了達到維護民族統(tǒng)治利益的目的,形成了怯薛入仕、吏員出職和科舉取士的入仕三途的選士結構。作為養(yǎng)士機構的學校教育,勢必受到選士制度的影響。大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促使元代教育衰落。元代學校教育雖然形成了一套教育體系,但其學校興衰卻起伏不定。究其原因與科舉之止廢、吏途大開有很大關系。學生入學僅僅為了學習吏業(yè)踏入吏途的需要?!翱茍黾攘T,士各散去,經(jīng)師老宿,槁死山林。第二,官吏文化、政治素質下降。第三,科舉中試額少,士人讀書受教積極性受挫。第四,元代科舉規(guī)定以程朱理學作為科舉取士的程式,致使程朱理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明、清兩朝亦受其影響,從而促使封建學校教育更加脫離現(xiàn)實,研究義理,長于思辨,成為一時學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