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卷12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硯祖 編  頁數(shù):154  字數(shù):323000  

內(nèi)容概要

  《藝術與科學(卷12)》以“空間、時尚與設計”為主要議題,國內(nèi)外設計理論與歷史研究(包括城市規(guī)劃、服裝、工業(yè)、信息等設計領域)、技術史、美術史、美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及年輕學者圍繞本主題進行了深入論述。其中,由國際著名設計史學家佩妮·斯帕克教授撰寫的《離家在外:家庭生活與現(xiàn)代主義》、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城市規(guī)劃學院的資深教授尼澤·阿爾薩義德教授的《既非同質(zhì),亦非異質(zhì):伊斯蘭世界中的建筑與城市形態(tài)》、國內(nèi)學者周嵐的《由“工業(yè)”到“藝術”——798空間的意義轉(zhuǎn)換研究》諸文,選擇了私人/公共、建筑/城市規(guī)劃空間作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空間變化背后深層的社會、文化原因;王佳從“場”的角度提出以創(chuàng)造交互行為為核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設計研究及張建宇對中西方繪畫中遠近法與透視術的對比研究,則是對其他形式的“空間”及背后的空間觀念的探索。此外,《設計藝術中色彩、材料與表面裝飾(CMF)的研究與應用》、《時尚中的人體與空間》、《設計史的微觀話語:日常生活與女性主義歷史觀》等文,也會給讀者以新的啟發(fā)。
  本書適用于藝術院校師生及從事藝術與科學研究的從業(yè)者及研究人員學習及使用。

書籍目錄

思想
[英】佩妮·斯帕克 離家在外:家庭生活與現(xiàn)代主義
[美】尼澤·阿爾薩義德 既非同質(zhì),亦非異質(zhì):伊斯蘭世界中的建筑與城市形態(tài)
設計
王佳(Stephen Jia Wang) 以創(chuàng)造交互行為為核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設計——“場”(Fields)作為設計原則
左恒峰 設計藝術中色彩.材料與表面裝飾(CMF)的研究與應用
李雪垠 身體技術下的西方女性內(nèi)衣面料技術與藝術
視界
[美]朱卡·阿姆奎斯特 茱莉亞·魯普頓承載意義:人文社科領域的設計導向研究
張黎 設計史的微觀話語:日常生活與女性主義歷史觀
探索
張建宇 遠近法與透視術——中西藝術空間觀比較研究
周嵐 由“工業(yè)”到“藝術”——798空間的意義轉(zhuǎn)換研究
[澳]葛海倫 設計與視覺文化:問題研究與文化故事
臧迎春 詹凱 [英]弗蘭克·奧沙利文時尚中的人體與空間
史學
晁岱雙 中國古代“題畫書跡”的形式特征
[美]恩斯特·沙耶爾 莫爾燦、穆赫與魏瑪時期的包豪斯
齊彪 陶器的起源及其與編制器關系之我見
理論
徐恒醇 時尚與審美
[日]川村由仁夜 設計師:時尚的人格化
郭廉夫 絲綢藝術與科學技術
讀書
張朵朵 構建認同的時尚——評拉斯·史文德森《時尚的哲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有學者對全球化時代伊斯蘭世界的建筑和城市化的評判性研究感興趣,以下幾點值得他們學習”。首先,有人可能會說,即使不同民族可以凝聚成一種“世界文化”,但該文化依然是以多樣性主宰為特征,而不是各種一模一樣的復制品。同質(zhì)的圖景下隱藏著異質(zhì)體驗和現(xiàn)實。這種所謂的“世界文化”形成于現(xiàn)代化的全盛期,實際上仍是優(yōu)勢群體的文化,構成了這種文化的本土文化成分所呈現(xiàn)出的持續(xù)不斷的多樣性(正如伊斯蘭國家中的情況那樣),通常正是全球化自身的產(chǎn)物。 其次,由于這種世界文化正在逐漸喪失其與地域場所的聯(lián)系,所以應注意該文化和空間、場所的本質(zhì)及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的確,此種世界文化是通過局部地區(qū)、國家和外國群體之間快速的相互聯(lián)系,通過大量的信息流塑造而成。而這些信息流的邏輯不再受某一特定地區(qū)社會的束縛,但這些信息的影響卻造就了所有局部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這點在伊斯蘭世界表現(xiàn)得最明顯不過了。這樣的信息對于當?shù)亟ㄖ统鞘谢挠绊?,便是此類文化體驗。即便是往往被人們視為墨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伊斯蘭世界(甚至偶爾還被當作因循守舊,頑冥不化的負面典型)也可能會變得更愿意讓信息交流來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愿由場所感來決定。 伊斯蘭世界的例子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如果某人會提到的所謂“通用現(xiàn)代主義”(universal modernism)的概念,實際上也只是或主要是歐洲化現(xiàn)象。伊斯蘭世界中長期存在的建筑和城市化的混合本質(zhì),使得它有可能接受“通用”這一概念。因此,文化不斷出現(xiàn)的“失去與場所的聯(lián)系”(placeless)并不可能造成整齊劃一的全球反應,因為其潛在的文化多樣性終能找到新穎的方式表現(xiàn)自身,但這種方式目前尚未可知。失去與地域場所的聯(lián)系最終不會損害文化的多樣性,但是要建立伊斯蘭世界中人們多樣的、日益復雜身份,就必須采取不同的措施。 再次,盡管世界正處于全球化之中,世界歷史表明,世界是朝著文化差異化而非同化的方向發(fā)展,每一個個體都同時屬于多種文化,人人也都有多重文化身份。從這個意義上看,身份總是處于建構和不斷演進的過程之中。因為,如果混合性被認為是民族身份的內(nèi)在構成因素,那么接踵而至的城市化就只是任何一個社會中某個特定過渡階段的體現(xiàn)。

編輯推薦

《藝術與科學:卷12》適用于藝術院校師生及從事藝術與科學研究的從業(yè)者及研究人員學習及使用,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藝術與科學卷12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本期以“空間、時尚與設計”為主要議題,邀請了來自國內(nèi)外設計理論與歷史研究(包括城市規(guī)劃、服裝、工業(yè)、信息、等各設計領域)、技術史、美術史、美學、社會學等各領域的資深專家及年輕學者圍繞該主題撰文。其中,由國際著名設計史學家,英國佩妮?斯帕克教授撰寫的《離家在外:家庭生活與現(xiàn)代主義》、美國伯克利分校的城市規(guī)劃學院的資深教授尼澤?阿爾薩義德教授的《既非同質(zhì),亦非異質(zhì):穆斯林世界中的建筑與城市形態(tài)》、國內(nèi)學者周嵐的《由“工業(yè)”到“藝術”——798空間的意義轉(zhuǎn)換研究》 ,選擇了實在的私人/公共,建筑/城市規(guī)劃空間作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空間變化背后深層的社會、文化原因;王佳從“場”的角度提出以創(chuàng)造交互行為為核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設計研究、張建宇對中西方繪畫中遠近法與透視術的對比研究,則是對其它形式的“空間”及背后的空間觀念的探索。此外,《設計藝術中色彩、材料與表面裝飾的研究與應用》、《時尚中的人體與空間》、《設計史的微觀話語:日常生活與女性主義歷史觀》等文,也將會帶給讀者視野的開拓與啟發(f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