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歸科學實踐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清華大學  作者:吳彤  頁數(shù):4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以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科學實踐哲學的研究為主題的反思性著作,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理論篇,主要討論科學實踐概念、性質和相關問題(如科學實踐與規(guī)范性問題、地方性知識本性、知識與權力關系等等),批判了傳統(tǒng)的理論優(yōu)位的科學哲學;下篇為應用篇,主要以科學實踐哲學的觀點和立場研究了一些傳統(tǒng)科學哲學和新的科學哲學問題(如科學研究的起點問題,科學實驗、觀察與理論的關系問題,本土實踐和知識境況問題,以及科學研究的負面影響等等)。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的悉心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一種與傳統(tǒng)科學哲學非常不同的路向。

作者簡介

吳彤,1954年3月生,男,蒙古族,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院學位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系統(tǒng)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系統(tǒng)科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復雜性與系統(tǒng)科學哲學學會副理事長。2000年獲得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稱號;科研與教學多次獲得國家與省部級獎。兩次獲得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主要研究領域:科學實踐哲學和系統(tǒng)科學哲學。

書籍目錄

導論——走向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哲學 一、新興的科學實踐哲學研究的若干進路 二、科學實踐哲學的解釋學背景 三、比較:傳統(tǒng)科學哲學與科學實踐哲學 四、科學實踐哲學內外的一些未解問題上篇 理論篇 第一章 實踐概念緣起  一、實踐概念的緣起  二、馬克思的實踐思想  三、科學實踐觀與馬克思實踐觀:聯(lián)系與差異  四、SSK早期和后期的實踐研究及其思想。  五、當代歐陸哲學的解釋學傳統(tǒng)中的實踐思想 第二章 科學實踐:意義、種類與范圍  一、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實踐概念及其意義  二、科學實踐的主要類型(Ⅰ):科學實踐、實驗實踐與實驗室實踐  三、科學實踐的主要類型(Ⅱ):思想實驗、話語實踐和概念實踐 第三章 科學實踐的本性  一、科學實踐的本性或者各種特性  二、關于科學實踐本性的解釋學性質的說明與理解 第四章 知識本性:“地方性知識”  一、地方性知識概念提出的背景  二、以吉爾茲為代表的人類學視野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特征及其問題  三、科學實踐哲學視野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及其意義  四、科學這種地方性知識何’以看似像普遍性知識 第五章 知識與權力  一、知識與權力的結盟  二、科學合理性的另一維度——實踐的權力特征  三、科學知識的權力維度和特性表現(xiàn)  四、關于中國社會知識與權力關系:宏觀和微觀層面的若干考察 第六章 科學實踐的境況規(guī)范性  一、自然主義問題及其引發(fā)的科學哲學困境  二、規(guī)范性問題:來源和發(fā)展  三、實踐如何可以既是規(guī)范性的又是自然的  四、科學實踐的境況規(guī)范性、模態(tài)及其重要性  五、勞斯的科學實踐規(guī)范性的作用、意義和問題 第七章 科學實踐哲學與自然主義(Ⅰ)  一、歷史視閾中的自然主義  二、自然主義的共同主題  三、科學實踐哲學何以是自然主義的  四、科學實踐哲學能解決自然主義的規(guī)范性問題嗎  五、自然主義和規(guī)范性:仍然是一個開放性話題 第八章 科學實踐哲學與自然主義(Ⅱ)  一、建構性與規(guī)范性:康德“先驗反思”的兩個基本面向  二、自然主義哲學對先驗規(guī)范性的批判  三、先驗哲學的重構及其對客觀主義的批判  四、勞斯:作為一種自然主義方案的科學實踐哲學  五、解放的旨趣:科學實踐哲學的“準先驗反思”維度 第九章 科學實踐哲學與相對主義  一、相對主義問題及其在科學哲學中的表現(xiàn)  二、傳統(tǒng)科學哲學與相對主義  三、科學實踐哲學與相對主義  四、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 第十章 科學實踐哲學的同道:科學實驗哲學  一、科學實驗哲學的研究意義  二、科學實驗哲學的研究主題  三、工作認識論:客觀事物知識與實踐  四、新實驗主義的貢獻與不足 第十一章 科學實踐哲學的近親:新經驗主義  一、多元局域實在論:斑雜的世界  二、其他情況均同:定律何時為真  三、本性知識與定律  四、具體與抽象  五、真理與社會建構  六、新經驗主義在何種意義上補充了科學實踐哲學下篇 應用篇 第十二章 關于科學研究的起點問題:機會,還是問題與觀察  一、研究緣起和背景  二、科學研究始于機會和始于觀察或問題之觀點的重大區(qū)別  三、“科學研究始于機會”三案例:太陽中微子實驗、復雜性研究和昆蟲飛行測量  四、科學研究始于機會觀的意義 第十三章 科學哲學老問題之新解:觀察、實驗與理論的關系  一、“觀察滲透理論”命題:提出背景、命題內容及其批判意義  二、新實驗主義的批判策略和“實驗有自己的生命”意蘊  三、新實驗主義在觀察與理論關系認識上的成就與不足  四、科學實驗與理論的多重復雜演化關系 第十四章 關于科學實驗的可重復性問題的新研究  一、實驗可重復性的傳統(tǒng)觀點及挑戰(zhàn)  二、科學知識社會學關于實驗的可重復性的認識  三、新實驗主義關于實驗可重復性的觀點  四、實驗可重復性:新實驗主義與SSK觀點比較  五、如何看待實驗的可重復性原則 第十五章 地方性知識研究(Ⅰ):從科學實踐哲學的視野看中醫(yī)學研究  一、從科學實踐哲學看中醫(yī)學基本屬性和特征  二、中醫(yī)學演化歷程概況  三、陰陽五行理論對于中醫(yī)學的影響分析  四、中西醫(yī)學科學性爭論問題  五、中西醫(yī)學各自的地方性品格  六、中醫(yī)學的合理性  七、地方性知識維度:中西醫(yī)學的各自發(fā)展與特性 第十六章 地方性知識研究(Ⅱ):科學哲學視野中的風水實踐及其理論研究  一、關于風水實踐及其理論活動和當代科學的觀點變遷  二、科學劃界:各種劃界標準及其變遷  三、實踐性領域、地方性知識和風水實踐及其知識  四、風水實踐的規(guī)范架構  五、風水實踐及其理論活動研究之于科學實踐哲學研究的意義 第十七章 地方性知識研究(Ⅲ):以民族植物學研究為例  一、科學哲學視野中的地方性知識  二、地方性知識——蒙古族自然知識例舉及其研究意義  三、地方性知識研究的問題及其意義  四、民族植物學: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和顯示獨特性的范例 第十八章 科學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科學負面批判  一、科學本身也是“雙刃劍”嗎  二、科學觀念的負面影響  三、觀念負面影響的控制和平衡  四、科學活動的負面效應  五、科學活動的負面效應之根源:以實驗室構建整個世界  六、科學活動應該受到一定的控制 第十九章 結語:無盡開放的科學實踐  一、關注或接觸一階的科學實踐  二、進一步關注新實驗主義和新經驗主義的科學哲學以及其他思想資源  三、科學實踐哲學與現(xiàn)象學、解釋學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與理論優(yōu)位的傳統(tǒng)科學哲學相比,科學實踐哲學至少目前看上去是實踐優(yōu)位(較強意義)或者基于實踐(較弱意義)的科學哲學。作為實踐優(yōu)位或者基于實踐的科學實踐哲學,科學實踐概念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可能產生疑問,科學實踐哲學在什么方面對實踐概念認識有更為突出的貢獻呢?實踐概念的優(yōu)位地位的確立會對科學實踐哲學產生哪些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呢?或者,以實踐概念為基礎的科學說明和科學解釋會比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科學說明和科學解釋優(yōu)于哪些呢?要了解清楚這些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對實踐概念本身進行歷史回溯的研究。事實上,西方哲學中存在著源遠流長的實踐哲學傳統(tǒng),至少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有系統(tǒng)的闡釋實踐的觀點出現(xiàn)。近代以來,這一傳統(tǒng)演化得更為濃厚,而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哲學,這是任何研究實踐問題和實踐概念無法回避的。對這一傳統(tǒng)進行解讀,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科學實踐。一、實踐概念的緣起1.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古希臘時期,“實踐”一詞最初是指一切生命的行為方式。而在哲學史上討論實踐概念,通常會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當然在亞里士多德之前,也有關于實踐的討論。因為在古希臘時期,諸如希波克拉底、柏拉圖等都使用過“實踐”概念。但是這都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學說或者自覺的概念。而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不僅明確提出了實踐概念,而且形成了一套具有實踐特征的哲學體系。他曾經在多種意義上使用實踐概念。但是,他的實踐概念主要是一種倫理學意義和政治學意義的概念,是與人的正確行為有關的概念。他把實踐指代善的行為。有研究者指出,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把人的行為分為理論、實踐和創(chuàng)制三種。有學者(Rotenstreich,N.,1967,p.18)總結如下(表1-1):表1-1亞里士多德關于人類行為的三分法理論領域實踐領域創(chuàng)制領域1.活動觀察(view)行動(act)做(doing)2.知識類型科學(science)深思熟慮(deliberation)技藝(skill)3.達到的目的幸福(happiness)恰當?shù)纳睿╬roperlife)福利(welfare)注:該表轉引自:徐長福,2004,p.58.與“創(chuàng)制”不同的是,“實踐”趨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其自身就是目的;而“創(chuàng)制”的目的卻在它產生的結果,其自身不構成目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說:“創(chuàng)制和實踐互不相同。因為,實踐所具有的理性品質不同于創(chuàng)制所具有的理性品質,兩者并不互相包容。實踐并不是創(chuàng)制,創(chuàng)制也不是實踐。"(亞里士多德,2003,pp.121~122)亞里士多德還指出,“思考自身不能使任何事物運動,而只有有所為的思考才是實踐性的。它是創(chuàng)制活動的開始,一切創(chuàng)制活動都是為了某種目的的活動”(亞里士多德,2003,p.120)。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實踐也與創(chuàng)制活動相關聯(lián)著。按照著名的亞里士多德研究專家羅斯(Ross,D.W.,1877-1971)的觀點,在關于心智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借以達到真理的心靈狀態(tài)有五種:科學、技藝、實踐智慧、直覺理性、理論智慧。其中:①科學考慮的是,必然與永恒的東西和運用教育可以傳授的東西??茖W是我們進行證明所憑借的意向。②技藝是我們用以對付偶然情況的東西,是我們借助真正規(guī)則制造東西所憑借的意向。③實踐智慧是善于深思熟慮的能力,是要做出行為的真正意向,它借助規(guī)則,考慮好壞。④直覺理性是我們掌握科學起點的最終前提所憑借的理性。它通過歸納法(過程)掌握最初原則。⑤理論智慧是直覺和科學的統(tǒng)一,旨在最高級的對象。它遠遠高于實踐智慧(參見:羅斯,W.D.,1997,pp.238~239)。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踐”最根本的規(guī)定有二:一是自身就是目的;二是它不是人維持物質生命的生物活動和生產活動,不是人與自然間的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廣義的倫理行動和政治行動。由于實踐是人的合理性活動,因此,這種倫理和政治意蘊的實踐應該具有善的規(guī)范性和指向,因此,這里的實踐雖然其范圍在倫理學中但卻具有規(guī)范性。我們以為,勞斯正是看中了倫理學意義的或者政治科學包括政治哲學意義的實踐具有規(guī)范性,或者至少具有規(guī)范性指向的涵義,所以在證明科學本身參與著權力后,實踐的規(guī)范性也就可以至少自然地通過倫理(善)的維度或者政治權力的維度來自然地形成,這樣持自然主義立場的科學實踐哲學也就具有了內在規(guī)范性特征,而不至于使得自己的哲學立場成為描述性的而徹底解構了哲學,受到更為強烈的批判。當然,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也遠遠低于理論,而且明顯的是與理論是二分的。這些自亞里士多德開始的傳統(tǒng),很明顯一直影響著后世對于理論和實踐及其關系的認識,使得理論與實踐不僅相互分離,而且高于實踐,忘記了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忘記了理論不是人類唯一的目標,理論背后仍然隱藏著對于解決問題的目的和需要。我們在這里最為關注的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如何?區(qū)別如何?按照近年來對亞里士多德研究較為深入的年輕學者徐長福的理解,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理論的特點是沉思,實踐的特點是行動;理論的求知只能通過對普遍性的沉思來獲得,實踐的求知只能通過對特殊性的操作來達到;理論科學的意義在于提供知識,實踐科學也提供知識,但其根本意義不在于知識,而在于使人們實際地變好(徐長福,2004,p.59)。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區(qū)分實踐與創(chuàng)制活動,目的就在于區(qū)分自由目的與手段性活動。創(chuàng)制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是實現(xiàn)實踐目的的手段,在社會意義方面,實踐和創(chuàng)制的區(qū)分對應著主人與奴隸、雇主與工匠的劃分。亞里士多德這樣劃分的理由是什么?徐長福解釋得不錯。事實上,人可能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physics的世界,即自然的領域;一個是nomos的世界,即自主生活領域。因此,人一直就是兩重性的存在物,他既有自然的一面,也有自為的一面。而且,其自為的一面也需要以自在的一面作為其基礎。這樣一來,人需要一種活動,它不是靜觀自然,而是通過人的身內自然及其延展實際地作用于身外自然,從而克服自然的必然性對自己的束縛,為自主生活領域創(chuàng)造條件。這樣一來,由自然的必然性所首先導出的活動就是人謀求生存資料和擴展生活領域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人的自覺的活動,是由自然必然性所強制的活動。或者說,它創(chuàng)造著自由,但本身尚處在努力掙脫必然性的階段,所以它只是自由的手段。但是由于活動和世界本身的開放性,因此,自然做主的世界同時關聯(lián)著人的理論和創(chuàng)制活動,由人做主的世界也同時關聯(lián)著人的實踐活動和創(chuàng)制活動,目的性領域同時關聯(lián)著人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因此,這就成為亞里士多德三分人的活動的內在理據(jù)(參見:徐長福,2004,pp.59~60)。近代以來,關于實踐及其活動領域的用法已經發(fā)生轉換,除了原有的屬于實踐范圍內的事情,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是創(chuàng)制的事情,現(xiàn)在也恰恰成為最具有實踐意義的內容。伽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就在現(xiàn)代的意義上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做了進一步的擴展。例如,伽達默爾在討論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時指出,首先人們必須清楚“實踐”(praxis)一詞,這里對于實踐的概念不應予以狹隘的理解,例如,不能把實踐僅僅理解為科學理論的實踐性運用。伽達默爾指出,我們所熟悉的理論與實踐的對立使“實踐”與對理論的“實踐性運用”相去弗遠,可以肯定的是,對理論的運用也屬于我們的實踐。事實上,后來的SSK和對于科學的社會文化研究,也把思維的活動、概念的表征活動、理論的研究活動稱為“概念實踐”。注意,這里著重的是“活動”,而不是最后見諸于文字的表征本身。但是,這并不就是一切?!皩嵺`”還有更多的意味。它是一個整體,其中包括了我們的實踐事務,我們所有的活動和行為,我們人類全體在這一世界的自我調整——這因而就是說,它還包括我們的政治、政治協(xié)商以及立法活動。我們的實踐——它是我們的生活形式(lebensform)。在這一意義上的“實踐”就是亞里士多德所創(chuàng)立的實踐哲學的主題(伽達默爾,2005,p.7)。伽達默爾的實踐解釋學也是后來科學實踐解釋學提倡者勞斯所吸取的重要資源。這從勞斯的《知識與權力》里的相關論述上看是沒有問題的。2.康德意義上的實踐亞里士多德之后,深受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思想影響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都非常重視實踐問題,特別是康德(ImmanuelKant)。例如,康德就把理性區(qū)分為“思辨理性”和“實踐理性”。在《判斷力批判》中,他進一步區(qū)分了兩種“實踐”概念,一種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實踐”;另一種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實踐”,即與自由相關的倫理、政治方面的活動為“遵循自由概念的實踐”.在康德那里,對于自然概念的實踐和自由概念的實踐是有所區(qū)別的,在《判斷力批判》的導論中,康德寫道:“如果人們把哲學,就其在通過概念包含著事物的理性認識的諸原理的限度內,像通常那樣,區(qū)分為理論的和實踐的:那么人們是做得完全正確的。但是,這里只有兩種概念容許有一批關于對象可能性的各異的原理,這就是: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軐W于是有理由分別為原理完全不同的兩個部分,即理論的,叫做自然哲學,和實踐的,叫做道德哲學。但是迄今為止,應用這些術語來對待不同原理的分類并和它們一起來對待哲學的分類時,盛行著一種大大的誤用,即人們把按照自然概念的實踐和按照自由概念的實踐混淆不分,并且就在同一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名稱之下做了一種分類,通過這種分類,事實上并沒有做出什么分類。"(康德,2000,p.9)康德認為,自然概念的實踐和自由概念的實踐是有著根本區(qū)別的,其區(qū)別在哪里呢?原來前者是“技術地實踐的”,后者是“道德地實踐的”,前者屬于“理論哲學(作為自然的理論)",因為“……在它們全體之中,只包含著技能的法則(因而它們只是技術地實踐的),因為技能是按照因果的自然概念產生出可能的效果的。由于這些自然概念隸屬于理論哲學,它們僅作為理論哲學(即自然科學)的引申而服從于那些指示的,因此不能要求在任何特殊的、喚作實踐的哲學里得到任一位置”(康德,2000,p.10)。與此相反,后者“完全建立在自由概念上面,……它不像后者(自然概念)那樣基于感性的條件”,“而是基于超感性的原理,在哲學的理論部分之旁,在實踐哲學名號之下,為自己單獨要求另一部分”(康德,2000,p.10).可見,在康德那里,雖然他也承認理論哲學(包括自然科學)是可以實踐的,其原理是從自然的理論認識來的(成為技術地實踐的法則),但是,嚴格意義上的實踐概念屬于實踐理性范圍,是道德法則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屬于本體論領域;然而現(xiàn)在通用的見解是把遵循自然概念的實踐也稱為“實踐”,實際上它屬于現(xiàn)象領域或者認識領域,是人的認識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兩者既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在康德看來,實踐理性優(yōu)于思辨理性,“因為一切關切歸根結底都是實踐的,甚至思辨理性的關切也僅僅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實踐的應用中才是完整的”(康德,2000,p.133).筆者認為,現(xiàn)在的見解發(fā)展和變革了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經由康德的傳統(tǒng),改變了人們對于實踐范圍、領域和基本性質的看法,這當然是對的。但是,這種發(fā)展卻是以丟失亞里士多德的政治之維和康德的道德實踐之維為代價的。重新討論亞里士多德和康德,就是要找回和補充現(xiàn)在關于實踐領域、范圍和性質認識上的不足。使得實踐的維度既有自然的維度,也有社會政治、道德和價值的維度。這就使得實踐更為豐富,更具有在與自然打交道的同時也需要與人及其社會規(guī)范打交道的意蘊。而這恰恰就是新的科學實踐哲學想要的,能夠融合自然與社會的解釋源泉和論說資源。這是勞斯的科學實踐哲學中為什么有其科學政治哲學維度的原因,有了這維度,倫理、道德和政治規(guī)訓的意蘊自然而然就進來了。勞斯的“知識與權力”之書的副標題就是“走向科學政治哲學”.二、馬克思的實踐思想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實踐性,這一點大多數(sh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都如此認為。這種實踐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第一,以實踐為其哲學的出發(fā)點和基礎,而且把實踐不是僅僅作為認識論的基礎,而是作為本體論的基礎。第二,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實踐問題,而不是空對空純粹的研究思維問題,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以實踐的方式或者探討如何以實踐的方式改變世界。馬克思(KarlMarx)在寫于1845年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批判了唯物主義,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馬克思,1966,p.16)。他堅持認為,我們“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東西”(馬克思,1966,p.41).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1966,p.19)這表明,馬克思的哲學與以往哲學的不同在于,馬克思的哲學不只是解釋世界,而且要訴諸實踐活動來改造世界。這里,解釋與實踐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包含的。因為在馬克思那里,解釋與改造世界的活動從來不是對立的,運用今天實踐解釋學的術語說,在馬克思那里,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解釋活動與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從20世紀80年代始,近30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觀點或者一個主流趨勢,就是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實踐唯物主義或者實踐本體論,甚至有學者干脆把馬克思的哲學稱為“實踐詮釋學”(俞吾金,2001)。然而,學者們各執(zhí)一說,爭論頗多。有人認為,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即指人類的“感性活動”或“對象性活動”;有人認為馬克思的實踐主要是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人對自然的活動。有學者批評這種理解,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意義的實踐概念所指的人際行動(社會的和政治的)定義,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常常被人忽視(張汝倫,2005,p.160).有學者認為,西方哲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源遠流長的實踐哲學傳統(tǒng),亞里士多德是這一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而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是對該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而當代西方各種實踐哲學是這一傳統(tǒng)的較新樣態(tài)(徐長福,2004,p.61)。前文指出,亞里士多德把人類活動一分為三: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和創(chuàng)制活動。后世的相關研究大體上可以視為對這三種活動說明的修補、拆分和改造。譬如,弗蘭西斯·培根的工作可以視為通過科學技術活動的考察把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活動和創(chuàng)制活動統(tǒng)一起來的成功范例,當然這也是對于亞里士多德實踐意義的某種反動。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也可以視為對亞里士多德三分活動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在馬克思那里,最為明顯的就是,實踐活動與創(chuàng)制活動不再被區(qū)分。創(chuàng)制是實踐活動的具體形態(tài)與具體展開,而實踐活動就是創(chuàng)制活動的本質內容。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另外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是把生產實踐作為實踐的首要內容,這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整套體系性觀點。例如,其他所有實踐性勞動都被置于生產實踐基礎上;包括物質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甚至精神生活(當然也包括文化生活)在內的整個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產物都被視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生產性成果,而各種制度如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則自然地被視為開發(fā)人類實踐潛力的特殊機制和達到某種理想境界的必經環(huán)節(jié)。這樣,共產主義就是這種人類實踐的生產潛力獲得徹底解放的生活形式和社會形態(tài)。當然,最近也有學者批評這種對于馬克思特別是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解讀,他們把流行于馬克思主義中對于人的生產勞動的實踐活動和日常實踐活動認為是馬克思原初的實踐概念內容的觀點做了批判,認為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首先是指與人和人之間關系展開的活動有關的概念。當然,馬克思最為注重的實踐是革命的實踐,是“使現(xiàn)存的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xiàn)狀”(馬克思,1966,p.46).俞吾金對照德文版,對此段話有所改動:“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以實踐的方式反對和改變我們所遭遇的事物。"(俞吾金,2001,p.48)當然,這里,革命的實踐只是廣義的物質生活實踐的一個部分,一個特殊的部分。由于在馬克思那里,只有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因此,沒有與人及其歷史對立的自然。因此,可以認為,物質資料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也是必要的甚至首要的人類實踐。然而,馬克思卻從這里出發(fā),認為其他形式的實踐是由此而決定的。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把物質生產和生活本身看做是實踐的基礎形式了。這既可以看做是對于亞里士多德實踐形式的改造,也可以看做是對亞里士多德實踐概念的背離。如果把馬克思置于時代之中,那么這也是時代發(fā)展的結果,是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日益成為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還有一個特征,那就是宏大氣勢。馬克思所指的實踐,都是類似于社會運動性的人類社會實踐。由于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是一個類,因此,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關于人這個類的實踐,而不是具體實踐。特別是后來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人被抽象化了。這樣的特點,也就成為實踐研究中的一種缺點。因為這樣關于實踐的研究就不能深入和深化了。這是馬克思哲學研究實踐方面的不足,也恰恰是需要其他的哲學加以補充的方面。當然,馬克思的使命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解放,他和他的同事不可能把興趣點集中于作為實踐的一個領域的科學方面。我們不能苛求馬克思。從實踐解釋學的角度看,馬克思對于實踐概念或者對于實踐在解釋上的作用的看法,在實踐解釋學上的貢獻有這樣一些:第一,實踐活動是全部理解和解釋活動的基礎(俞吾金,2001,pp.82~85).俞吾金認為這是馬克思對于解釋學研究的第一個貢獻。按照俞吾金:①馬克思指出了一切理解和解釋活動都起源于實踐。因為其中關于理解的基本條件都來源于實踐(理解者的在世、健全的理智,以及通過語言進行理解).②馬克思指出了一切理解和解釋活動從內容上看都是指向實踐活動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這樣說,“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夠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解釋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1966,p.18).③馬克思指出了一切理解和解釋活動功能都是服務于人的生存實踐活動的。所以,馬克思通過把實踐概念引入解釋學而澄明了一切理解、解釋活動的本體論前提。第二,實踐活動的歷史性是一切理解和解釋活動的基本特征(俞吾金,2001,pp.85~88)。俞吾金在研究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特征后,指出在實踐解釋學的意義上,馬克思把任何實踐活動看做是現(xiàn)實的人在既定歷史條件下所從事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歷史性必然會導致理解和解釋活動的歷史性。比如:①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式在實踐基礎被揭示后,就被脫去了獨立性的外觀;概念的歷史也同時是其基礎實踐的歷史。②在物質實踐活動中占據(jù)支配地位的統(tǒng)治階級,其思想和觀念也必然在理解和解釋活動中占據(jù)支配地位。這不就是一種權力解釋學的觀點嗎?馬克思遠比尼采、??赂绲匾庾R到權力與理解和解釋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③近代社會的異化勞動帶來的歷史特征必然對近代社會的理解和解釋活動有深刻影響。第三,意識形態(tài)批判是正確地進入解釋學循環(huán)的道路(俞吾金,2001,pp.88~89)。馬克思了解理解和解釋活動的歷史性,他并不排斥這種歷史性,因此,如何正確地進入解釋學循環(huán)就成為重要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構成這個時期的理解和解釋活動的總體背景,因此,理解者和解釋活動參與者把自己置身于這種背景時,若無對于這種背景的意識,未經過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時,就不可能洞察自己的先入之見有何問題。第四,解構語言的“獨立王國”幻象,揭示語言在人類生存實踐活動中的起源(俞吾金,2001,p.89)。這表明,僅僅在語言學轉向中,對理解和解釋活動加以討論是不夠的,語言與人類實踐活動密切相關,受到實踐情境的極大影響。第五,新的解釋學方法的引入(俞吾金,2001,p.90)。按照俞吾金,馬克思主張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還原(這當然與研究者現(xiàn)在站在現(xiàn)象學、解釋學立場重新看待馬克思有關)。這頗像現(xiàn)象學的還原,因為馬克思不僅要被還原到文本,而且是要把文本還原到現(xiàn)實生活,即生存實踐活動本身。第二種方法是考古。回到歷史本身中,是理解和解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當然,著者認為,這里的解釋已經超越了馬克思,就像科學哲學家引用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不是為了忠實于維特根斯坦,而是為了從維特根斯坦出發(fā)。對于馬克思的實踐思想的運用,著者也認為,我們可以在不歪曲馬克思的原意的同時,發(fā)展現(xiàn)時代的新的實踐解釋。三、科學實踐觀與馬克思實踐觀:聯(lián)系與差異事實上,馬克思的實踐思想,也是科學實踐哲學的間接來源,盡管勞斯一再要把科學實踐哲學與實踐的唯物主義區(qū)別開來。我們看到按照俞吾金的觀點,馬克思的實踐解釋學中的許多思想與海德格爾、勞斯的觀點有很大的一致性,不管勞斯是否吸收了馬克思,他的前驅海德格爾是充分意識到馬克思在實踐問題上的重要影響的。當然,其他的科學實踐研究者不是沒有意識到馬克思的影響。限于篇幅,下面我們著重討論馬克思的實踐思想對于科學社會學、SSK、科學實踐哲學的影響。1.從馬克思到STS這里的STS既是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也是Science&TechnologyStudies,后面的科學的社會研究或者文化研究,也即現(xiàn)在一般均以此種意義討論的STS.:科學的社會研究中體現(xiàn)的實踐思想馬克思對于科學實踐及其后果的關心是人盡皆知的。當然,馬克思對于科學及其進步的關心,是出于社會變革的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向來都把科學的進步視為社會經濟作為最大推動力的結果。科學當然也是推動歷史進步的火車頭。很明顯,按照馬克思,科學和數(shù)學不是永恒的、普遍的柏拉圖王國中的“超驗之物”,不是憑借某種方法就能發(fā)現(xiàn)的。它們既不是“純粹”精神活動的產物,也不是“天才人物”憑空捏造的。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認知方式都來源于實踐活動,并且與某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利益相適應。這的確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中的科學的最被公認的觀點(見:賈撒諾夫等,2004,p.79)。而這些觀點與后來的科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所強調的科學中暗含著社會因素的思想如出一轍。例如,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以社會實踐、文化和歷史作為中介的,或者與它們共同演化的SSK或者后SSK的思想,今天這在后SSK或者作為實踐和文化的科學研究中,是最為突出的思想觀點基礎。事實上,STS也并非不承認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首先,馬克思的實踐思想影響了科學社會學。在馬克思那里,關于科學和技術存在社會根源的洞見一直以來就是科學社會學的資源之一。馬克思1847年就斷言:“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fā)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了相應原理、觀念和范疇。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xiàn)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馬克思,1972,p.108)貝爾納(J.D.Bernal)曾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與社會關系理解的貢獻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在于它是一個方法和行動的指南,而不在于它是一個信條和一種宇宙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關系在于馬克思主義使科學脫離了它想象中的完全超然的地位,并且證明科學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是一個極其關鍵的組成部分。它這樣做,也就可以剔除在整個科學歷史進程中滲入科學思想的形而上學成分。我們正是靠了馬克思主義才認識到以前沒有人分析過的科學發(fā)展的動力。"(貝爾納,1982,p.550)貝爾納甚至完全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指出,“科學實踐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型”(貝爾納,1982,p.551).馬克思的實踐和歷史觀點對于西方學者的影響還通過蘇聯(lián)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科學歷史而得到了強化。1932年,蘇聯(lián)代表團參加國際科學史大會時,提交了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牛頓時代經濟和社會對于牛頓科學的影響的論文。其中特別是赫森(Hessen,較前亦有譯為格森、黑森等等)的論文“牛頓《原理》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一文影響最為廣泛。關于赫森的生平、影響,有兩篇文獻對此做出討論(趙紅州、蔣國華,1988;張明雯,2007),另外,北京大學博士生唐文佩正在細致研究赫森的論文及其影響,本書寫作時,其論文還未完成,而本書修改時,該博士論文已完成。貝爾納對此做出的評論最能夠說明問題,“在英國,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興趣真正開始于1931年舉行的國際科學史大會”,由于強大的俄國代表團參會,證明了:“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科學,可以而且正在為理解科學史、科學的社會功能和作用提供多么豐富的新概念和新觀點。"(貝爾納,1982,pp.523~524)貝爾納甚至認為赫森這篇論文對于英國而言,“是對科學史再估價的起點”(貝爾納,1982,p.524腳注),而編輯默頓《科學社會學》的諾曼·W.斯托勒(NormanW.Storer)不僅如此認為,而且指出了它影響了一大批研究者,他說,“能夠明顯看到它的影響的地方,不是在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而是在英國,在那里,這種影響出現(xiàn)在那些政治上左傾的科學家如李約瑟、J.D.貝爾納、蘭斯洛特·霍格本和J.B.S.霍爾丹的非常與眾不同的史學著作中,而且還出現(xiàn)在像查爾斯·辛格、G.N.克拉克和赫伯特·巴特菲爾德等歷史學家的反駁性文章中”(斯托勒,見:默頓,2003,編者導言,p.10).科學社會學發(fā)展里程碑式的人物默頓(RobertK.Merton)也深受赫森并從而受到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和實踐觀的影響。默頓自己承認他的《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受到了赫森觀點和方法的影響,在第10章的補遺中,默頓提及克拉克1937年的一篇評論赫森論文的觀點“過分簡化了這一時期科學的社會和經濟方面”時,為赫森做出了辯解,指出自己的論文“前三章(即7~9章),盡管有某些解釋上的差別,都大大受惠于赫森的工作”(默頓,2000,p.260腳注)。默頓確實在自己的論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及赫森,默頓在《科學社會學》中有五處不僅提及赫森及其影響,而且坦言自己和西方學者所受到赫森的這種影響(默頓,2003,xv,xvi,21n,36n,204n)。當然,前兩處是編者導言的作者斯托勒的引用,然而這種引用卻是著重于默頓對于赫森影響的重視。特別是在第7章他指出將密切遵循赫森的技術性分析來研究某些經濟增長所提出的科學技術問題,他說,“如果仔細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赫森教授的方法為用經驗方法決定經濟增長與科學增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基礎”(默頓,2000,p.190腳注⑤)。比如,第9章(科學與軍事技術)的討論,默頓讓人們比較赫森的工作(默頓,2003,p.279腳注①),并且在注釋中提到赫森,認為該章的討論“大大受惠于赫森”(默頓,2000,p.238腳注①)。還有第10章的經驗分類也是受到赫森的啟發(fā),并借鑒了赫森的研究。當然,默頓也批評了把科學階級化的傾向。例如,默頓指出,赫森和布哈林都認為“只有‘無產階級的科學’才會對社會現(xiàn)實的某些方面有正確的見解”,默頓認為這是值得商榷的(默頓,2003,p.28).在SSK和后來發(fā)展起來的科學的社會研究中,馬克思的思想也是有所影響的。例如,默頓在討論知識社會學時,也多次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觀和實踐觀對于知識社會學的重要影響。默頓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知識社會學風暴的中心”(默頓,2003,p.16)。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1972,p.82)的思想始終是知識社會學討論的重心之一。默頓在“知識社會學的范式”的文章中就討論了從馬克思主義到曼海姆(KarlMannheim)的知識社會學傳統(tǒng)(默頓,2003)。默頓還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知識社會學傳統(tǒng)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是,“它不把功能歸之于作為一個整個社會,而是歸之于社會中獨特的階層。這一點不僅對意識形態(tài)思維是如此,對自然科學也是如此”(默頓,2003,pp.47~48)。默頓這里指的是,科學與技術成為統(tǒng)治階級進行控制的工具。如果說,這個觀點在默頓時代,特別是提倡科學自主性的那些學者那里,是一個有問題的命題或者觀點,那么在今天,在海德格爾、福柯(MichelFoucault)和勞斯的視野里,這不僅就是他們的學說本身的內容,而且也是他們一直企圖證明的東西,在這一點上或者在某種意義上和某種程度上,馬克思是他們的先驅。例如,在著名的《科學技術論手冊》(英文版,1995;中文版,2004)中有多處提及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其中雷斯蒂沃(S.Restivo)所撰寫的第五章 “科學論的理論景觀”,專門辟出一節(jié)“馬克思主義科學論”,討論了馬克思主義對于科學的社會研究思想,盡管其結論有簡單化的特征,但是也客觀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研究傳統(tǒng)也是科學社會學和科學的社會研究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此外在討論社會建構論方面,認為社會建構論的古典來源之一也和馬克思有關(賈撒諾夫等,2004,p.83).2.實踐能動性與建構概念的同構性本小節(jié)徐竹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把科學實踐的社會建構論研究運用于實驗室研究時,或者在以社會學觀點觀察實驗室時,人們發(fā)現(xiàn),并不存在原初的、裸露的“事實”,“建構論研究揭示了那種被黑箱化為‘客觀的’事實和‘被給予的’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們也揭示了似乎是鐵板一塊的、令人驚嘆的合理系統(tǒng)背后的日常過程?!嬚撌菍嶒炇已芯繉υ趯嶋H的科學活動中觀察到的微觀過程所作的回應”(塞蒂娜,見:賈撒諾夫等,2004,p.114).所謂“建構”(constructation),其基本思想是說,“建構論……僅僅是認為,‘實在’或‘自然’應該被看做是這樣一種實體:它們通過科學活動和其他活動不斷地被改寫”(塞蒂娜,見:賈撒諾夫等,2004,p.115).我們如果在這個意義上比較馬克思的能動性概念,它們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讓我們再次看看馬克思關于實踐能動性概念的一些經典話語: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的(馬克思,1972,p.16).……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馬克思,見:于光遠等,1988,p.348).認真地分析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建構論的建構概念與馬克思上述的實踐能動性概念具有某種同構性。在馬克思主義那里,所謂實踐,是人類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改造世界的活動。主觀見之于客觀,即主觀能動性。建構是什么呢?按照塞蒂娜的觀點,建構即通過行動者的活動改變了的對象及其過程。在人與實在打交道的過程中,沒有裸露的事實,不論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還是塞蒂娜的建構概念都指認這個共同的主題。實踐的能動性即不是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馬克思說,“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1975,p.17)。人或者行動者影響事實的形成,實踐型塑實踐中的人和周遭環(huán)境,這就是建構論,實際上也是馬克思的實踐能動性觀點的核心。

后記

這部著作是我們自2002年起長期研究科學實踐哲學的集體研究成果,該研究后來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課題資助。首先應該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的支持表示感謝。感謝基金會允許我們用這么長時間來使這個本應該在2007年年底結項的課題一直延續(xù)研究至今。當然,延續(xù)至今不是在拖這個課題,而是總覺得這個研究面臨的是一個富礦,但是又是一個難以深入掘金的富礦。我們在一點一點地掘進,不斷地挖掘其中的寶藏。收獲就在這種探究過程中。當然,這個挖掘的掘進工作仍然在繼續(xù),一些仍然需要研究的問題不可能完全被包含在一本著作之中。我們對于科學實踐哲學的研究始于2002年,那時我們仔細檢驗了國內的科學哲學研究境況,也仔細考察了國際主流的科學哲學發(fā)展趨勢。我們發(fā)現(xiàn),在科學哲學從邏輯主義走向歷史主義之后,在SSK興起并對科學哲學掀起沖擊后,有一種不約而同的研究進路在關注科學實踐,以科學實踐作為基礎來解決傳統(tǒng)科學哲學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一旦理論上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科學哲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大都與“理論優(yōu)位”有關,我們不僅興奮,而且確實看到了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痼疾,看到了解決一些重大的科學哲學問題的希望。幾年來我們不懈努力,一直堅持進行細致和深入地研究、探討,利用“科學哲學專題課程”,組織專業(yè)研究生進行相關討論,組織了讀書班,學習了勞斯、皮克林、哈金、卡特賴特以及其他人包括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等著作。

媒體關注與評論

水木清華,科玄日新,STS學術領域得天時地利人和而成長。學長中群星璀璨,新時期催人奮進。1985年成立STS研究機構,1993年發(fā)展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STS研究所,2000年組建了清華大學STS研究中心,2004年申報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新基地獲得批準。目前,清華大學STS學科有科技哲學和科技史碩士點、科技哲學博士點、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合辦核心期刊《科學學研究》。清華大學的985一期建設中,《清華科技與社會叢書》共出版了8本,其中7本專著全部通過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評審并資助。作為清華大學的985二期建設的組成部分,《清華科技與社會叢書》將繼續(xù)致力于推出高水平STS研究成果,繁榮STS學術研究,推動STS學科發(fā)展?!  鴩?/pre>

編輯推薦

《復歸科學實踐:一種科學哲學的新反思》:清華科技與社會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復歸科學實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把科學當成一種文化實踐,而非真空狀態(tài)予以論述 透徹有意思
  •   很喜歡,細細研讀
  •   很好,通俗易懂的學術書
  •   這本書內容實在一般,是清華的博導率領一眾學生寫的,有點拼湊的性質!不值得一買!
  •   初略看看即可 做選擇的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