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網絡技術考點串講與真題詳解

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郭春柱,謝秋玲 編著  頁數(shù):537  

前言

本書是為有志于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絡技術)的讀者編寫的一本針對性強、高效的輔導用書。全書緊扣《三級網絡技術考試大綱》的考核要求,深入研究了2004年9月~2009年3月三級網絡技術考試試題的命題風格和題型結構,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網絡技術(2009年版)》為基礎,系統(tǒng)地分析、總結了三級網絡技術考試中所涵蓋的重點、??贾R點。對歷史考點進行批判性繼承,對新增知識點進行科學提煉及命題,旨在高效地解決“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緊扣考綱,瞄準考點,內容新穎,并利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科學地預測今后的命題動向,是本書的一大特色。眾所周知,三級網絡技術考試命題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側重的。通過對這些重要知識點的貫通,讓讀者只需花20%的時間,即可掌握考試中80%的考點,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在短時問內明確努力的方向,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快速提高考試成績,這是編寫本書的目標,也是貫穿整個編寫過程的主要指導思想。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全方位為起點低、基礎薄弱的讀者服務。它注重基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實效,通俗易懂,指導翔實;注重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解析考點,使計算機網絡初學者看得懂、學得會,便于自學。

內容概要

本書緊扣《三級網絡技術考試大綱》的考核要求,深入研究了近6年三級網絡技術考試試題的命題風格和題型結構,基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網絡技術(2009年版)》,對考查的知識點進行提煉,將每個知識模塊按應試指南、考點速記、真題鏈接、同步訓練編寫而成。緊扣考綱,瞄準考點,內容新穎,解析翔實,并基于歷年試題,利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科學地預測今后的命題動向,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本書提供了與考試真題難度相當?shù)目记澳M試卷,試題解析力求扼要翔實,并側重于解題思路及步驟的講解,目的是為讀者提供接近真實考試水平的演練試題與考點詳解。相信本書會為準備參加考試的讀者點亮備考路程中的導航燈,使讀者在短時問內提高學習效率,把握考試要領,從容應對考試。    本書適合作為廣大有志于通過三級網絡技術考試的考生(尤其對于起點低、基礎薄弱的讀者)考前復習用的應試輔導用書,可供各類高等院校(或培訓班)的老師作為教學參考用書,也可作為普通高校、高職高專和成人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一本計算機公共課程的輔導書,還可以作為各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知識培訓的入門練習用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計算機基礎      1.1  應試指南             1.1.1 考核要求          1.1.2 考點統(tǒng)計          1.1.3 命題特點         1.2 計算機概述            1.2.1  計算機的特點及發(fā)展階段   1.2.2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1.3 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          1.3.1 計算機硬件的種類      1.3.2 計算機的配置        1.3.3 計算機的技術指標      1.3.4 微處理器的技術特點     1.3.5 主板與網卡        1.4 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          1.4.1 軟件的定義及分類      1.4.2 程序、文檔與軟件開發(fā)   1.5 多媒體技術基礎          1.5.1  多媒體的基本概念      1.5.2 數(shù)據壓縮與解壓縮技術    1.5.3 超媒體與流媒體技術     1.5.4 多媒體應用軟件      1.6 其他                 第2章 網絡技術基礎       2.1 應試指南             2.1.1  考核要求          2.1.2 考點統(tǒng)計          2.1.3 命題特點         2.2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fā)展     2.3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2.3.1 計算機網絡定義及分類    2.3.2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    2.3.3 數(shù)據傳輸速率      2.3.4 信道容量       2.3.5 誤碼率       2.4 分組交換技術的基本概念      2.4.1  電路交換的基本概念     2.4.2 存儲轉發(fā)交換的特點     2.4.3 數(shù)據報交換技術    2.4.4 虛電路交換技術   2.5 網絡體系結構與網絡協(xié)議      2.5.1  網絡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2.5.2 IS0/OS1參考模型      2.5.3 TCP/IP參考模型與協(xié)議   2.6 互聯(lián)網應用的發(fā)展         2.6.1 基于Web應用的發(fā)展   2.6.2 搜索引擎技術的發(fā)展     2.6.3 播客及博客技術的應用    2.6.4 網絡電視與P2P技術 2.7 無線網絡的研究與應用       2.7.1 IEEE 802.16與IEEE 802.1 1標準            2.7.2 藍牙技術與IEEE 802.1 5標準            2.7.3 Ad Hoc、WSN與WMN.第3章 局域網基礎       3.1 應試指南            3.1.1 考核要求          3.1.2 考點統(tǒng)計          3.1.3 命題特點         3.2 IAN與MAN的基本概念      3.2.1 IAN拓撲結構與傳輸介質            3.2.2 IEEE 802參考模型     3.3  以太網            3.3.1 CSMA/CD協(xié)議    3.3.2 以太網的幀結構     3.3.3  以太網的實現(xiàn)方法    3.3.4  以太網的物理地址   3.4 高速局域網的工作原理     3.4.1 高速局域網的研究方法             3.4.2 快速以太網         3.4.3 十億位以太網      3.4.4 萬兆以太網      3.5 交換式局域網與V1AN     3.5.1 交換式局域網的基本結構        3.5.2 局域網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3.5.3 V1AN的工作原理   3.6 無線局域網          3.6.1 無線局域網的應用    3.6.2 紅外W1AN與擴頻W1AN  3.6.3 IEEE 802.1 1標準     3.7  網橋            3.7.1  網橋的原理與層次結構  3.7.2  網橋的路由選擇策略  3.7.3 網橋與廣播風暴    3.7.4 多端口網橋與第二層交換       第4章 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      4.1  應試指南          4.1.1 考核要求       4.1.2 考點統(tǒng)計       4.1.3 命題特點       4.2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演變及特點  4.2.1 單機操作系統(tǒng)     4.2.2 網絡操作系統(tǒng)     4.2.3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演變    4.3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類型與功能     4.3.1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分類與結構            4.3.2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功能       4.4 Windows網絡操作系統(tǒng)     4.4.1  Windows的發(fā)展    4.4.2 Windows NT的特點     4.4.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統(tǒng)       4.4.4  Windows Sen,er 2003操作系統(tǒng)       4.4.5  Windows Senrer 2008操作系統(tǒng)       4.5 NetWare網絡操作系統(tǒng)       4.5.1 NetWare的發(fā)展與組成    4.5.2 NetWare操作系統(tǒng)的特點               4.5.3 IntranetWare操作系統(tǒng)  4.6 UNIX網絡操作系統(tǒng)        4.6.1 UNIX概述         4.6.2 UNIX的特性        4.6.3 Solaris操作系統(tǒng)       4.6.4 AlX操作系統(tǒng)        4.6.5 HP.UX操作系統(tǒng)     4.7 Linux網絡操作系統(tǒng)      4.7.1  Linux的發(fā)展概況     4.7.2  Linux的特點與組成     4.7.3  SUSE Linux操作系統(tǒng)  4.7.4  Red Hat公司的Linux   第5章  Internet基礎         5.1  應試指南             5.1.1 考核要求          5.1.2 考點統(tǒng)計          5.1.3 命題特點          5.2 memet構成及接入         5.2.1 Internet的構成        5.2.2 Imemet的接入方式      5.3 IP協(xié)議與互聯(lián)層服務        5.3.1 IP互聯(lián)網的工作原理    5.3.2 互聯(lián)層服務       5.3.3 IP互聯(lián)網的特點     5.4 IP地址              5.4.1 IP地址的分類與表示法         5.4.2 特殊的IP地址       5.4.3 子網編址        5.4.4 ARP 5.5 IP數(shù)據報            5.5.1 IP數(shù)據報的格式      5.5.2 IP封裝、分片與重組    5.5.3 IP數(shù)據報選項      5.6 ICMP  5.6.1 ICMP差錯控制       5.6.2 ICMP控制報文       5.6.3 ICMP請求/應答報文對 5.7 路由選擇          5.7.1 路由選擇算法      5.7.2 路由表的建立與刷新  5.7.3 RIP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      5.7.4 0SPF協(xié)議        5.8 IPvg協(xié)議           5.8.1 IPve地址          5.8.2 IPve數(shù)據報       5.8.3  IPve擴展頭      5.9 TCP與UDP           5.9.1 傳輸控制協(xié)議     5.9.2 用戶數(shù)據報協(xié)議  第6章 Internet基本服務   6.1 應試指南           6.1.1 考核要求       6.1.2 考點統(tǒng)計       6.1.3 命題特點         6.2 客戶機/N務器模型      6.2.1 C/S模型定義及其特性    6.2.2 現(xiàn)實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6.3 域名系統(tǒng)           6.3.1 互聯(lián)網的命名機制   6.3.2 域名解析        6.3.3 對象類型與資源記錄  6.4 遠程登錄服務        6.5  FTP服務           6.5.1  FTP服務模型     6.5.2 FTP命令與響應    6.5.3 文件格式與用戶接口  6.5.4 FTP訪問控制     6.6 電子郵件系統(tǒng)         6.6.1 基礎知識        6.6.2  電子郵件傳輸協(xié)議   6.6.3  電子郵件的報文格式  6.7 WWW服務          6.7.1 WWW的基本概念  6.7.2 HTTP的基礎知識     6.7.3 HTM1的基礎知識   6.7.4 WWW的安全性  第7章 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   7.1  應試指南          7.1.1 考核要求       7.1.2 考點統(tǒng)計       7.1.3 命題特點      7.2 網絡管理          7.2.1  網絡管理定義及其功能域   7.2.2 網絡管理模型      7.2.3 網絡管理協(xié)議    7.3 信息安全技術概述      7.3.1 信息安全的概念及策略          7.3.2 信息安全性等級   7.4 網絡安全問題與安全策略      7.4.1  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     7.4.2 0S1安全框架        7.4.3 網絡安全模型       7.5 加密技術             7.5.1 密碼學基本術語       7.5.2 對稱加密技術      7.5.3 公鑰加密技術      7.5.4 密鑰管理技術     7.6 認證技術           7.6.1 消息認證技術     7.6.2 數(shù)字簽名技術     7.6.3 身份認證技術    7.7 安全技術應用        7.7.1 安全電子郵件     7.7.2 IPSec技術         7.7.3 Web安全技術     7.8 入侵檢測技術       7.9 防火墻技術         7.9.1 防火墻的特性      7.9.2 防火墻的分類    7.10 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       7.10.1 計算機病毒        7.10.2 病毒防治策略     第8章  網絡應用技術       8.1 應試指南          8.1.1 考核要求       8.1.2 考點統(tǒng)計          8.1.3 命題特點         8.2 組播技術             8.2.1 IP組播的概念及特點  8.2.2 組播技術基礎       8.3 P2P技術             8.3.1 P2P網絡的定義及應用    8.3.2 P2P網絡的基本結構     8.4 即時通信技術           8.4.1  即時通信系統(tǒng)概述      8.4.2 即時通信系統(tǒng)的基礎通信模式          8.4.3  即時通信應用實例——QQ  8.4.4 即時通信系統(tǒng)的通信協(xié)議          8.5 IPTV技術           8.5.1  IPTV系統(tǒng)概述     8.5.2 IPTV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  8.6 VoIP技7R       8.6.1 VoIP的實現(xiàn)方法     8.6.2 VoIP的系統(tǒng)組成     8.6.3 Skype 8.7 網絡搜索引擎技術      8.7.1 搜索引擎的原理和組成    8.7.2 Goog1e和百度搜索引擎第9章 筆試試卷        9.1 2009年3月三級網絡技術筆試試卷             9.1.1 選擇題           9.1.2 填空題           9.1.3 參考答案         9.2 筆試模擬試卷1          9.2.1  選擇題           9.2.2 填空題          9.2.3  參考答案         9.3 筆試模擬試卷2          9.3.1  選擇題           9.3.2 填空題           9.3.3  參考答案 第10章 上機試題集訓與應試模板 10.1 結構體運算類         10.1.1 上機試題  10.1.2 應試模板        10.2 整數(shù)運算類          10.2.1  上機試題         10.2.2 應試模板        10.3 整數(shù)排序類          10.3.1 上機試題1       10.3.2 上機試題2      10.3.3 上機試題3     10.4 素數(shù)類             10.4.1  上機試題1      10.4.2 上機試題2      10.4.3 上機試題3       10.4.4 上機試題4    10.4.5 上機試題5   10.5 字符串排序類     10.5.1 上機試題1    10.5.2 上機試題2  10.6 方差求解類     10.6.1 上機試題     10.6.2 應試模板    10.7 其他           10.7.1 上機試題1     10.7.2 上機試題2     10.7.3 上機試題3     10.7.4 上機試題4      10.7.5 上機試題5 附錄A 三級網絡技術考試大綱剖析(2009年版)

章節(jié)摘錄

插圖:4.1.3 命題特點縱觀歷年試卷的命題風格,本章知識點是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試卷中。其中,選擇題題量基本維持在5~6小題,所占分值為5~6分;填空題題量基本維持在2小題,所占分值為4分。從知識點考查深度的角度分析,每次考試這部分試題在“識記、理解、應用”3個層面上所占的比例大致為3:1:0。大多數(shù)試題偏重于理論基礎,主要檢驗考生是否接觸過知識點,例如2009年3月試卷的選擇題24。也有一些難度較高的試題,往往會檢驗考生對知識點細節(jié)的把握,例如2009年3月試卷的填空題9。三級網絡技術考試在本章節(jié)所考查的試題難度不會太高,只是知識的覆蓋面比較廣。因此分析歷次考試試卷、了解命題的原則和知識側重點,對讀者復習和通過考試有很大的幫助。從圖4-1中,讀者大致可以了解各知識模塊的分值比重、命題的變化趨勢,從而合理地分配自己的復習時間。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三級網絡技術考試采用模塊化的命題風格,相信今后本章節(jié)的選擇題將保持5~6小題的考查量、填空題保持2小題的考查量。但因試題的命題范圍越來越窄(很有可能某些試題的考核內容、方式會與所歸納總結的知識點相似),所考查的知識點也越來越細,試題難度也會隨之增大。本章將力求以發(fā)展的眼光、實用的角度,來預測、挖掘相關的考查點,以增強讀者學習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性。

編輯推薦

《三級網絡技術考點串講與真題詳解》:名師主筆,針對性強——零起點,重實效,精講考試要點,點撥應試技巧。緊扣考綱,瞄準考點——科學預測命題趨勢,全面準確把握考綱精髓。內容新穎,解析翔實——800道新題,260道案例,系統(tǒng)地涵蓋各個考點。博客QQ群,互動交流——實時分享考試動態(tài),考試當天發(fā)布答案(國內獨家)。2009年3月三級網絡技術試卷解析全國首發(fā),考點串講,真題詳解,模擬預測,環(huán)環(huán)相扣,節(jié)節(jié)不漏。緊扣考綱,瞄準考點,內容新穎,解析翔實,并基于歷年試題,利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科學地做出應試指南,并預測今后的命題動向,針對性強,是《三級網絡技術考點串講與真題詳解》的一大特色。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級網絡技術考點串講與真題詳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雖然是09年的書,但是稱得上是經典!很完整的一本網絡技術教材
  •   這書真好
  •   書很好,知識比較全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