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斯蒂芬·李特約翰,[美] 凱倫·福斯 頁數:452 譯者:史安斌
Tag標簽:無
前言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從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為數甚少的幾家高校的“專有”學科,迅速成為一個幾乎所有綜合大學乃至相當部分如財經大學、工商大學、農業(yè)大學以及師范、藝術類院校的“常規(guī)”學科。中國最著名的兩所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也相繼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這樣一種“顯學”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進入信息時代以后,新聞與傳播的社會地位、角色、影響不僅越來越重要,而且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意識到;另一方面是媒介行業(yè)近年來的迅速發(fā)展為青年人提供了職業(yè)前景和想象。盡管與美國大約有14萬在校學生學習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課程的數量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的規(guī)模并不十分龐大,但是就中國國情而言,這種新聞與傳播教育的繁榮局面還是可能因為一種“泡沫”驅動而顯得似乎有些過度。但是,超越傳統的新聞學,將更加廣義的媒介政治、媒介輿論、媒介文化、媒介藝術、媒介經濟、媒介法規(guī)、媒介倫理納入新聞與傳播學科,將傳播學理論以及各種量化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納入新聞與傳播學領域,在大眾傳播之外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共關系等納入傳播學視野,都證明了新聞與傳播學的轉向和擴展,也正是這種轉向和擴展使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有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學科魅力。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對于中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來說,也許缺少的不是熱情、不是學生,甚至也不是職業(yè)市場,而是一大批真正具有專業(yè)水準的教師,能夠既與國際接軌又具國情適應性的教學體系和內容,既反映了學科傳統又具有當代素養(yǎng)的教材。人力、物力、財力、知識力資源的匱乏,可以說,深刻地制約著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向專業(yè)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方向發(fā)展。
內容概要
新版增加了一位作者——凱倫·福斯,她是女性主義傳播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使這本權威的教科書基本體現經驗主義學派和批判學派“雙峰并峙”的學術格局。 書中展示的傳播理論的八大主題和七大理論傳統縱橫交織的架構體現了目前傳播學理論和學科建設的基本路徑。在縱向的維度上,探討了傳播者、信息、談話、關系、群體、組織、媒介和文化/社會八大主題。在橫向的維度上,傳播理論汲取了符號學、現象學,控制論、社會心理學、社會文化、批判和修辭學這七大傳統中的精華。本書圍繞著上述八大主題,提出了與人類傳播的方方面面有關的一系列理論、范式和假說,形成了傳播學的理論框架和學術體系。
作者簡介
斯蒂芬·李特約翰(Stephen W.LittleJohn)現任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阿爾伯克基分校(University of New Mexico,Albuquerque)傳播學兼職教授。1971年獲猶他大學傳播學博士,曾任加州洪堡(Humboldt)州立大學言語傳播學教授。他同時與人合辦咨詢公司,為包括白宮、國家郵政
書籍目錄
第九版前言中文版(第九版)前言導讀第一部分 基礎 第1章 傳播理論和學術研究 給傳播下定義 有關傳播的學術研究 傳播研究中探索的過程 探索的基本模式 學術研究的種類 如何進行學術研究 第2章 理論的意義 理論的維度 哲學假設 概念 解釋 原則 普遍性理論 哲學假設 概念 解釋 實踐性理論 哲學假設 概念 解釋 原則 如何評估傳播理論 理論視野 適用性 啟發(fā)性價值 合理性 簡潔性 開放性 究竟什么是“好理論”? 理論前瞻 第3章 傳播理論的傳統 搭建傳播理論的框架 符號學傳統 符號學傳統的主要思想 符號學傳統的分支 現象學傳統 現象學傳統的主要思想 現象學傳統的分支 控制論傳統 控制論傳統的主要思想 控制論傳統的分支 社會心理學傳統 社會心理學傳統的主要思想 社會心理學傳統的分支 社會文化傳統 ……第二部分 理論 第4章 傳播者 第5章 信息 第6章 談話 第7章 關系 第8章 群體 第9章 組織 第10章 媒介 第11章 文化與社會結語:談話的繼續(xù)——如何將你的世界加以理論化本書覆蓋的理論流派的中英文名稱對照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部分 基礎第1章 傳播理論和學術研究如何進行學術研究 雖然不同的學術群體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但是在理論的創(chuàng)造上,不管是單個的學者還是學術群體遵循的都是一套可以預見的模式。首先,他們對某個主題產生疑問。有時候,該主題會與學者個人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產生聯系。有時候它是該學者閱讀過的相關文獻的延伸。與導師或者同事的交談通常會引發(fā)對某個主題的興趣。有時候教師在課堂討論時,也會碰到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傳播學者可以說是真心關注有關“傳播”的問題的,因此他們會主動去探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他們在專業(yè)上的進展也取決于這種探索。他們只有培養(yǎng)出一種學術上的好奇心,選擇某個合適的主題,并且完成對它的研究,才能獲得博士學位。只有從事學術研究或理論建構的下作,他們才會獲得加薪、提職或者得到終身教職。誠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激勵性因素,例如能夠獲得各種研究基金,到各地旅行,被尊為某個領域的“領軍人物”,獲得各種獎勵,等等。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林林總總的傳播學理論著述中,這本書堪稱上乘之作。自1978年第一版問世,迄今為止已經出到第九版。對于傳播學這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興起的新學科來說,一部理論著作能連續(xù)30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與價值也就可想而知。 ——李彬
編輯推薦
《人類傳播理論(第9版)》:國際流行版新聞傳播學教材海內外一流學者的重要案頭參考書反映最新學術動態(tài)的結構完善的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