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葉宏開、韋慶媛、 馮茵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葉宏開 等 著 頁數(shù):441
前言
在國內(nèi)高校中,提到清華,許多人除了交口稱贊美麗的校園、先進的設施、高水平的師資、優(yōu)秀的生源、豐碩的科研成果之外,還要加上一句:清華的體育好。清華的體育傳統(tǒng)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已成為清華的辦學特色之一。建校近百年來,清華歷任校領導都將體育作為清華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周貽春校長首創(chuàng)德、智、體三育并重,梅貽琦校長指出,清華學程中重要一部是為體育,提倡體育,不僅在操練個人的身體,更要藉此養(yǎng)成團體合作的精神。上世紀50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業(yè)余趕專業(yè)”等口號,對促進清華體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爭取至少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不僅成為清華學子終生的奮斗目標,而且在全國高校乃至社會上都有著廣泛影響。90年代以來,清華的體育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黨委書記陳希提出將體育納入學校學科發(fā)展軌道,并提出大學體育是社會體育和國家體育的組成部分,積極探索在大學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員的育人新思路。清華的校領導不僅重視、提倡體育育人,而且身體力行,帶頭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有些本人還是運動好手。
內(nèi)容概要
《挺起胸來:清華大學百年體育回顧(上)》系統(tǒng)梳理了清華百年體育歷程,通過科學家、工程師、教授等的經(jīng)歷和體育軼事,闡述了清華體育傳統(tǒng)在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的作用,介紹了馬約翰、蔣南翔等對清華大學體育的貢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百年清華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及教育特色。寫作風格活潑,兼具思想性、學術性和可讀性,適合教育工作者、體育工作者、清華校友及對清華大學感興趣的各界人士閱讀。
書籍目錄
清華體育史話第一章 挺起胸來一、挺起胸來,孩子們二、體育中的“中西薈萃”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四、三育并重,人才輩出五、體育的遷移價值六、是改進期,還是放任期第二章 決不放棄七、足球喜訊八、奮斗到底、決不放棄九、球可輸,體育道德不能輸十、斗牛、奪旗與拖尸第三章 剛毅堅卓十一、為中興,萬里赴昆明十二、和衷共濟,三育依然并重十三、建國前的難忘歲月第四章 全面發(fā)展十四、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十五、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十六、全面發(fā)展,又紅又專十七、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十八、建設體育“登山隊”“業(yè)余趕專業(yè)”十九、蓬勃開展的國防體育第五章 “文革”歲月二十、烏云遮不住第六章 力爭上游二十一、撥亂反正,教育為先二十二、運動會是學生的節(jié)日昔日風采清華大學足球隊清華大學籃球隊如歌的歲月——記五六十年代的清華女子籃球代表隊難忘的摩托歲月體操運動在清華杠鈴上的輝煌清華手球五十年回憶五十年前的清華女子手球隊航海多項運動代表隊全能代表隊豐富多彩的訓練生活——隊員回憶錄摘編參考文獻附錄:清華體育大事記(一)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挺起胸來清華學校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創(chuàng)辦之始就極為重視學生的體育,1911年休梅克博士(Arthur Shoemaker)來校,開始現(xiàn)代化的體育訓練,并著手成立體育代表隊。周貽春校長首創(chuàng)德、智、體三育并重,學校推行強迫運動,開展學生體格檢查,制定五項試驗標準,不及格者不得赴美留學。馬約翰先生到校后提出決不送“東亞病夫”出國留學。積極動員、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在他的“挺起胸來,孩子們”,“不做東亞病夫”,“奮斗到底,決不放棄”,“球可輸,體育道德不能輸”的呼喊聲中,清華的體育無論是西式運動,還是以李劍秋先生領頭的中華武術都蓬勃開展,體育成績蜚聲華北乃至全國。學生體質(zhì)增強,三育并重,人才輩出。一代學者、專家如關頌聲、關頌韜、孟繼懋、周培源、湯佩松、梁思成、楊廷寶、胡競學、張心一、施嘉煬等當年都是體育能手。馬約翰先生在清華體育傳統(tǒng)的形成中功不可沒,他兩次赴美留學,1926年發(fā)表的碩士論文《體育的遷移骱值》在中國體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片面地受到自然.體育學說的影響等原因,1925年至1928年,清華體育成績有所下降。一、挺起胸來,孩子們清華自1911年開辦不久,就以校舍好、英語好、體育好聞名于世。例如從191 3年起,清華就連續(xù)三屆獲得華北運動會的團體冠軍和個人第一,從第六屆到第九屆又是清華保持四連冠。1914年,在北平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運動會上,清華學生黃元道、楊錦魁等就獲得五個冠軍,兩個亞軍,兩個第三名。1913年,在菲律賓召開的遠東運動會上,清華六位選手均獲佳績:個人總分第一的潘文炳獲十項全能第一、五項全能第二、跳遠第三;關頌聲的半英里接力、黃純道和葉桂馥的一英里接力、楊錦魁的撐桿跳高、黃元道的高欄均獲第二;此外葉桂馥還獲得880碼第三。其他如球類運動在清華也開展得很好。然而清華早期并沒有開設體育課,盡管在清華學堂章程的學程科目里清楚地寫有體操課。辛亥革命后,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在《北京清華學校近章》里也明確規(guī)定:無論是文科還是實科,體操都是必修課,每周一小時。在第七章第二十四條每日體操里規(guī)定:“本校專聘體育教員一員,令各學生每晨體操十分時,每日午后運動一小時,習練各種體育技術?!边@就是后來學生回憶時津津樂道的柔軟體操與強迫運動。被稱為強迫運動,那當然就不是必修課,也不是選修課。當初只是在下午4點半到5點半(冬季是下午4點至5點)把宿舍、教室及食堂一律閉鎖,“全校學生均著短衣入運動場,作種種有益身心之運動”。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是體育教師不夠,還是場地不夠?合理的解釋只能從當初的國情和清華的特殊情況來說明。清末,外侮頻來,山河破碎。洋務派們逐漸認識到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開辦洋務,創(chuàng)辦新式軍事學堂,設置體操課程,但他們并不了解近代體育的意義和作用,真正傳播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是戊戌變法中的維新派人士。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lián)軍入侵,有識之士恥于文弱,尚武思潮便在思想界逐漸流行開來。在20世紀初,這種尚武思潮使得德國、瑞典式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在中國得到廣泛的認同。早在1908年,就有國人提出:中國何時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維新人士或者是民主革命人士,都大力提出軍國民教育,即以“軍人之智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教育國民,因此在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它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又稱“癸卯學制”)規(guī)定體操科目為各類學校的必修科目。無論對于高小,還是對于中學,“體操宜以兵式體操為主”。對于高等學堂也規(guī)定“第一年至第三年,體操均為通習課,教育內(nèi)容為普通體操兵式體操”。按照這個學制,學校的體操課的內(nèi)容分為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兩類,而以兵式體操為王。在1906年的《學部奏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把尚武列為五條宗冒中的一條。這兩種體操均是德國、瑞典模式。德國體操是在研究德奧敗于法國拿破侖入侵的教訓之后由F.1.Jahn及其學生倡導的,這是一種以器械體操為中心,重視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意志教育的具有強烈軍事性質(zhì)的體操體系。瑞典體操是19世紀初瑞典面臨法、俄侵略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因而也具有較強的軍事性質(zhì)。但它的動作是以生理學、解剖學作為其科學基礎,與德式體操相比,動作較為舒緩優(yōu)美,更注重人體的健美和均衡發(fā)展,因而19世紀末在歐美各國也相當流行。以兵式體操為主的體操課,教學內(nèi)容本來就比較枯燥、呆板、單調(diào),再加上當時體操教師缺乏,只能由一些退伍軍人來充任,他們既不懂生理學,也不懂教育法,教育方法必然簡單、生硬甚至粗暴,損害學生身心。這樣的體操課當然不受歡迎,社會和學生家長也深感不滿。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軍國民教育思想得上層人士,包括民主革命人士的普遍認同,所以辛亥革命后,學校的體育思想基本上與清末一致。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積極實行軍國民教育的德國戰(zhàn)敗。軍國民教育和兵式體操在學校中逐漸退出,直到1922年“壬戌學制”公布之后,“兵式體操”課才被教育部正式廢止。除了德國、瑞典式體操之外,西方近代體育也被引進了中國,“教會學校通過校內(nèi)和校際的體育活動,在中國傳播近代體育,這些教會學校一般無正式的體育課,只在課外開展田徑、球類等體育活動,并組織運動代表隊和運動競賽”。學生們對這些活動的愛好無疑要超過“兵式體操”。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和其他學校不同的是它由外交部和學部共同管轄。1912年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改由北洋軍閥政府的“外交部”單獨管轄。但實際上有關清華的重大事宜,最后都得聽命于美國駐華公使館。所以,從創(chuàng)辦開始,清華的學制、課程幾乎都是搬用美國學校的。清華的外籍教師最初也是委托基督教青年會在美國招聘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1920年參觀清華以后發(fā)表感慨道,“清華學校恰像一個由美國移植來的大學?!保媸且会樢娧?。因此清華名義上列有體操課好像是在執(zhí)行上面的命令,但實際上行使的辦法和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雷同。1911年,休梅克博士應聘到清華,之后出任體育部主任。馬約翰先生(1882——1966)1920年在美國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是這樣評價他的:他為清華“做了兩大事:第一,他建立了各種良好的現(xiàn)代化的體育訓練體系。這是目前中國別的地方所沒有的。第二一,他通過由他訓練的一支強而常勝的體育代表隊,為清華爭得了名聲”。早期清華學生在田徑運動上的成績見表1。休梅克先生訓練代表隊的成績不僅表現(xiàn)在田徑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各種球類比賽上,例如從1912年至1918年夏,足球隊對外比賽的成績是22勝、4平、6負,棒球隊是17勝、1平、6負。同學們對代表隊的成績也倍加贊譽,1915年《清華月刊》中文部第一期登載王國鈞的詩《贈本校運動隊諸君》,日:錦幟年年奪,豪情自足夸。藉茲好手力,保我舊邦家。勿藉神仙籍,愿成古押衙。一聲長嘯傲,把劍看清華。平心而論,清華體育代表隊成績突出的原因除了休梅克的作用之外,還和當時學生的來源有關。據(jù)校友們回憶,在清華學校的早期,全校8個年級(中等科4級,高等科4級)的學生數(shù)也就在400名左右(根據(jù)畢業(yè)人數(shù),考慮1/3的淘汰率估算也與這相近),而這些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尤其是高等科的學生)來自當年體育活動開展較好的學校甚至大學。如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它的附中、北京潞河中學以及天津南開中學等。前兩所學校均是教會學校,而南開則是一個民辦私立學校,它也是以體育好著稱于世。據(jù)擔任清華校長十余年的梅貽琦(字月涵)先生的夫人韓詠華女士回憶,1903年她十歲時,因韓、嚴兩家的世交關系,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樣,進了南開學堂的前身——嚴范孫(名修,清末翰林)先生的家塾。嚴范孫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曾推薦并贊助過周恩來赴法勤工儉學。該私塾還有一位王義孫先生與之合作,收自己家中的親友及世交子弟入學,并由兩人出資聘請張伯苓先生為主要教師,教理科。家塾設在嚴宅的偏院酒坊院中,男女生各占一邊,輪流使用一個操場。女生上體育課時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門關上。1904年男生遷入南開區(qū)新校址,遂定名為南開學堂,張伯苓先生被正式任命為校長。可見南開早就對體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當時梅貽琦先生也因為世交關系在嚴家私塾與嚴家子弟一同讀書,故韓師母寫道“我和月涵的相識,即從嚴氏家塾求學開始”)。
后記
一百年,清華大學體育走過了漫長的旅程。體育已經(jīng)深入清華人的心中,成為學生校園生活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清華,每當校友返校時,談校園生活必談到體育。清華早期的體育館、現(xiàn)代化的新體育館、每天注視著在操場上鍛煉人群的馬約翰雕像,都使人們回憶起同學們矯健的身影和運動場的熱鬧與繁華。體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而孤立的定義,她已經(jīng)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是生活最有力的記錄者。百年清華體育,留下了太多的財富。2006年,在陳希同志的關心下,《挺起胸來——清華大學百年體育回顧》的撰寫工作開始啟動。陳希同志親自任編委會主任,鄭燕康、陳旭、葉宏開任副主任。編寫組成員多次開會討論本書的框架和寫作思路。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以史話的形式,對清華百年體育歷程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史話按歷史時期分期,力求給讀者提供一個認識清華體育發(fā)展的清晰脈絡。然而因為以往的資料都散見于報刊和校友們的回憶中,沒有系統(tǒng)的資料可以借鑒,要想理出頭緒并非易事,我們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力求材料真實可信。為了進一步豐富本書內(nèi)容,自2006年起,歷時兩年半,先后采訪了近百位教師、校友,請他們回憶清華各個時期體育工作和體育活動的情況,這些回憶材料為我們撰寫體育史話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彌補了現(xiàn)有資料的不足。
編輯推薦
《挺起胸來:清華大學百年體育回顧(上)》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