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清華大學 作者:李彬 編 頁數:343
Tag標簽:無
前言
作為9年前問世的一部教材,本書緣起已在原版“后記”里作了交代。這里,再對修訂版的有關事宜給予說明。 首先,在傳播學的書籍已層出不窮,傳播學的教材更汗牛充棟之際,為什么又再版這部舊作呢?原因說來也簡單,本書一直在不斷印刷,而且印數可觀,而9年來卻未作任何修訂。坦率地說,作為主編,我甚至未在出版后細讀一遍。尤其是2002年,本書榮幸地獲得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后,更使人越來越感到修訂再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為了盡可能保證修訂的質量和水平,特意邀請我指導的博士生吳風和曹書樂擔任副主編。吳風現為南開大學傳播學系的教師;曹書樂在讀期間曾赴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交流一年半,師從英國著名批判學者C.Sparks,今年獲得博士學位,進入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 ∑浯危敬涡抻喒ぷ鲗Σ糠謨热葸M行了增刪,希望既能體現精益求精的精神,又能反映與時俱進的意圖。同時對一些不盡切當的文字表達、圖表說明、標點符號等重新推敲,希望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更為通順,更為曉暢。經過修訂的新版《大眾傳播學》在眼下林林總總的傳播書籍里,可以說不無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比如,以“大眾傳播”為主旨的讀物目前還屬稀缺(譯著除外),而大眾傳播在當代傳播活動中無疑占據著首屈一指的地位。再如,本書體例尚屬合理與完備,內容及案例也堪稱豐富和有趣,文字又淺顯易懂,再配以各章的重點提示、內容摘要、拓展閱讀、思考題目等,應該比較適合一般大學生掌握傳播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尤其適合非專業(yè)的學生研習。因此,本書也可以作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參考讀物?! ≡俅危?年時光轉瞬即逝,各方面的發(fā)展和變化一言難盡。就本書的幾位作者而言,從十年前最后一次聚會商議和安排本書的寫作,至今居然再無緣相聚。其間,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所變動。主編在本書出版翌年,即調入清華大學;曾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的陳昌鳳博士,2008年也應聘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任鷹博士晉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授;徐慧博士畢業(yè)后,又前往德國深造;胡鈺講師離開清華有年,現任《科技日報》評論部主任……如今,修訂這部當年大家通力合作的成果,撫今追昔,內心不免感嘆和悵然。
內容概要
本書曾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并長期用作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的指定教材,多年來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新版與時俱進,內容結構更加完善,非常適合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學生用作入門教材。
作者簡介
李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人類傳播的歷史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傳播與傳播學 第三節(jié) 傳播學研究的演化 第四節(jié) 馬克思主義和精神交往理論第二章 人類傳播的符號和意義 第一節(jié) 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 人類傳播中的意義第三章 傳播的過程與類型 第一節(jié) 人類傳播的基本過程 第二節(jié) 人類傳播的基本類型第四章 大眾傳播 第一節(jié) 大眾傳播的特點與社會功能 第二節(jié) 大眾傳播的產生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第五章 大眾傳播媒介 第一節(jié) 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與作用 第二節(jié) 傳播制度與傳媒控制 第三節(jié) 媒介規(guī)范理論第六章 大眾傳播的受眾 第一節(jié) “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第二節(jié) 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第三節(jié) 受眾行為理論——“使用與滿足” 第四節(jié) 受眾媒介觀念第七章 大眾傳播的效果 第一節(jié) 傳播效果研究及其歷史 第二節(jié) 效果的形成和制約的因素 第三節(jié) 大眾傳播的宏觀效果理論第八章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第一節(jié) 從國際傳播到全球傳播 第二節(jié) 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 第三節(jié)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的重要課題第九章 大眾傳播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大眾傳播研究 第二節(jié) 抽樣調查法 第三節(jié) 問卷法 第四節(jié) 內容分析法 第五節(jié) 控制實驗法 第六節(jié) 研究報告第十章 全球化與大眾傳播 第一節(jié) 何謂全球化 第二節(jié) “依附理論” 第三節(jié) “東方學” 第四節(jié) “全球混亂理論” 第五節(jié) 現代性與傳播 第六節(jié) 文化帝國主義 第七節(jié) 反駁與質疑 第八節(jié) 未完結的結語附錄 新聞傳播學基礎閱讀書目(100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人類傳播的符號和意義 可以說,傳播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而信息的傳遞是離不開各類符號的,人們通常把符號看成傳播的介質和信息的載體。如果把人類傳播活動的領域視為一個大千世界,那么信息就是這個世界的物質,而符號則恰似構成物質的分子。因此,符號是人類傳播活動的基因,要把握傳播,首先就得認識符號。事實上,關于符號的研究已經成為與哲學、語言學等學科密切相關的一門新興學科——符號學。經過長期發(fā)展,符號學業(yè)已成熟,符號學的研究成果常常被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引入人文領域的其他學科,包括傳播學。當然,本書畢竟不是專門探討符號問題的著述,本章所述只能圍繞著與人類傳播有關的最基本的符號知識而展開?! w結起來,本章將述及以下內容:首先明確什么是符號,介紹符號在人類生活中的主要功能,說明不同類型的符號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實際上,對于符號的定義,特別是對符號類型的劃分一直存有不同看法,這里所采用的是其中較有代表性且比較容易被理解的看法。其次,符號的基本特性與功用在于“意指”,也就是說在于指示意義,沒有表意功能的符號是不存在的。使用符號是為了表情達意,解讀符號也就是領會符號所包含的意義。所以,在明確符號的功能及類型之后,我們接著講講什么是意義,以及各種意義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礎上,說明傳播過程中意義的復雜性。 第一節(jié) 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人類傳播活動也就是信息交流活動,傳播過程也就是信息在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流通的過程。而任何信息都要以特定的載體為依托,否則是無法傳播,顯現與流通的,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符號正是信息得以存在和流通的載體??梢哉f,沒有符號,人類傳播就無從談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