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清華大學 作者:胡顯章//曹莉 頁數(shù):242
Tag標簽:無
前言
由教育部在全國高校推進的深入開展文化素質(zhì)教育已走過了十年的路程,各高校采取了多種形式與途徑,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jīng)驗。其中,開展專題講座便是一種有益的做法。繼成功開設中國與世界優(yōu)秀文化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講座之后,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校團委、教務處、校圖書館于2005年春季學期開始聯(lián)合推出了“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基本上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一個專題系列,每個系列講座都出一個集子?! 槭裁捶Q“新人文講座”呢?主要有兩層寓意: 一是,系統(tǒng)深入探討大學文化素質(zhì)教育已有十年,在總結(jié)經(jīng)驗的基礎上,文化素質(zhì)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在認識上應當有新的提高,新的發(fā)展?! 囊凰髮W來看,應當從大學的歷史文化使命和大學文化特別是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高度來看待和實施文化素質(zhì)教育。當前,大學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努力發(fā)揮好文化融合的功能。
內(nèi)容概要
人類進入21世紀,有關“文明的沖突”、“文明的對話”、“文明的共存”的討論和爭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被賦予新的內(nèi)涌和外延,面這個話題對于正在崛起的中國更多了一層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特質(zhì)。在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面向世界、理性愛國、和諧共處、科學發(fā)展的理念和實踐正在成為一代中國學子和國民的追求與夢想。本輯“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圍繞“文明的對話與夢想”這一主題,收錄演講稿七篇,從多元角度表達了國內(nèi)外知名學者對文明進程、文明沖突、文明交融的深度關切與獨到思考。
作者簡介
胡顯章,1957-1963年就讀于清華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校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等;參與清華大學文科恢復和建設的領導工作。1987-1989年曾赴美做訪問學者,參與納米技術研究。現(xiàn)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委員會顧問、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顧問。主要社會兼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zhì)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北大一清華一高教社聯(lián)合組建的大學文化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成果:編著《科學技術概論》、《走出“半人時代”》、《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等14部著作。
書籍目錄
總序 文明的對話與夢想(代序) 第一講 文化自覺與文學研究的新契機第二講 文明的對話與自知之明——以文學為中心 第三講 全球倫理的圓桌模式構想 第四講 文明對話:為什么?說什么?怎么說? 第五講 女神文明的反思 第六講 回歸童心——來自拉莢文學的啟示 第七講 人文學科在中西方大學中的角色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講 文化自覺與文學研究的新契機 樂黛云 時間:2006年3月2日,星期四,下午4:00~5:30 地點:清華大學圖書館報告廳 主持人:王寧 我們必須用今天的新的創(chuàng)造來對過去的文化作出新的詮釋,并貢獻干未來?! 〈俪啥喾N文化共生的全球化是時代的需要,這是緩解當前世界文化沖突的重要一環(huán);要達到這一目的,文化自覺是關鍵,而文學在提高文化自覺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無論是提升人類精神、拓寬人類同情,還是對自然的敬畏、對他人的關切,這一切都是文學的根本內(nèi)容和任務所在?! 罢诟‖F(xiàn)的壘球時代”是一個全球多極均衡、文化多元共生的時代。它承認每個人的經(jīng)歷和愿望都具有同等的價值,并將人性從物質(zhì)主義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強調(diào)地球本身最值得關懷。這種跨越多種文化的目標和共識,顯然可以在后現(xiàn)代所造成的離散之后重新將人類的力量凝聚起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