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下的中國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靈革  頁數:162  
Tag標簽:無  

前言

  有人說,沒有哪一個社會比20世紀的世界更迷戀圖像了。而進入21世紀,電視已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與生活方式之一。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曾將可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置于焦點透視的視覺真實之中,電影、電視的興起,賦予現實的準確以無以復加的可信性。而這種獨特的可信性,也使人們意識到電影、電視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不論是記錄排演的故事還是發(fā)生的事件,而紀錄電影則主要記錄的是后者。紀錄片是人類各項先進科學技術的結晶產物,它對真實世界的紀錄作用,使之成為歷史的“立體檔案”和現實的“文獻筆記”?! 」湃嗽疲赫?,必也。在本文敘述中國20世紀紀錄片的時候,有必要首先給紀錄片一個科學的定義。  那么,什么是紀錄片呢?  “紀錄片是什么?這似乎是一個并不難回答的問題,但多年來,人們仍然在為確定它的內涵爭論不休”——鐘大年①?! 〖o錄片一詞是格里爾遜1926年在評論弗拉哈迪的《蒙阿娜》一片時首先使用的。當時格里爾遜對紀錄片一詞并未加以界定。70多年過去了,中外學術界專家對紀錄片做過很多論述。這里擇重要的摘錄。

內容概要

  《紀錄片下的中國:二十世紀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試圖在歷史學與紀錄片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梁,形成一個研究中國紀錄片歷史發(fā)展的專著。透過它,一方面理清中國紀錄片自身的發(fā)展歷史;另一方面探討紀錄片與時代的關系,總結出紀錄片在各個歷史時代的作用和意義,為以后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研究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都o錄片下的中國:二十世紀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與社會變遷》適合高校新聞專業(yè)、歷史專業(yè)、電影專業(yè)作為教學參考書,也適合對紀錄片感興趣的愛好者自學參考用書。

書籍目錄

前言第1章 中國早期紀錄片(1905-1931年)一、早期紀錄片:動蕩中的中國大地二、反映斑斕壯觀的社會現實三、早期紀錄片的美學特質:“文以載道”的現實主義風格四、早期社會與紀錄片:真實反映社會的初步演變第2章 鐵蹄下的怒吼與抗爭(1931-1945年)一、抗日烽火與國防電影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三、美學特征:宣傳的藝術四、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與紀錄片:反映激烈動蕩中的中國第3章 新時代的黎明和曙光(1945-1949年)一、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紀錄片二、勝利的凱歌三、美學特征:批判現實、迎接勝利四、時代變動中的社會與紀錄片:真實反映社會劇烈變動第4章 紀錄片的曲折發(fā)展(1949-1965年)一、紀錄片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二、新的世界、新的發(fā)展三、美學特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四、時代變動中的社會與紀錄片:反映社會劇烈變動第5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紀錄片(1966-1976年)一、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品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紀錄片的主要特點和作用三、美學特征:政治的工具第6章 轉折時期的紀錄片(1976-1988年)一、變革中的紀錄片二、紀錄片的多元功能三、20世紀80年代紀錄片的美學特征:多元化與人性化四、變革時期的社會與紀錄片第7章 邁向新世紀的紀錄片(1989-2000年)一、紀錄片發(fā)展的基本概況二、與時俱進,多元發(fā)展三、20世紀90年代紀錄片的美學特質四、全方位描繪大時代的風采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中國早期紀錄片  一、早期紀錄片:動蕩中的中國大地  比起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繪畫、音樂、雕塑、戲劇、建筑、舞蹈六門藝術姐妹來說,只有號稱“第七藝術”的電影,才有自己準確的生辰年齡——1895年12月28日,是舉世公認的電影誕生日。這一天,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里,首次正式公開放映了他們制作的影片——“活動照片”,幾部數分鐘內便可放映完畢的電影《工廠大門》、《火車進站》、《園丁澆水》、《水龍救火》等,一時間轟動了巴黎,從而也揭開了電影時代的帷幕。這一年,還誕生了一部電影《攝影大會代表的下船》,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之為世界上“第一部新聞片”,稱它是“實地拍攝的自然景象”,“在現實中選擇題材,從而給人以深刻的真實動作感和生活感”①。   但是,當西方國家推出這種可以連續(xù)拍攝和連續(xù)放映的新的光影藝術的時候,中國封建王朝還在為是否增設天文算學館而爭吵不休。封建、迷信的思想和觀念,使中華民族在走向現代文明的路途中步履艱辛。清王朝的沒落和腐敗,終于導致自1840年開始的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封閉的大門也最終被迫打開,伴隨著列強國家的軍事和經濟擴張,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產品也開始輸入中國?! ?.電影與中國結緣及外國人在華拍攝的早期紀錄片  既然中國與電影發(fā)明無緣,那么中國電影歷史的序幕也只能從外國影片的傳人開始。1896年8月2日,上海徐園“又一村”的一次游藝活動上,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電影①。   此后,電影的放映活動逐漸在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大中型城市遍布開來。除了一部分守舊者將之視為“西人搜集人眼精華之法”外,大多數中國觀眾對于觀看電影均懷有莫大的興趣。但在其后的近十年中,在中國從事電影放映的全是外國人。直到1903年,一位名叫林祝三的北京人,在北京前門一帶放映電影,這才打破了西方人的壟斷地位?! ?.國人在華拍攝的早期新聞紀錄片  外國人在華放映電影的同時,也來到中國拍攝影片。一些歐美國家的電影公司,派遣攝影師越洋過海來到上海、香港等城市,拍攝當地風光和人民生活。他們拍攝的都是新聞紀錄短片,有的在中國放映過,但大多數作為素材,經剪輯后在外國放映。因此,最早的以中國生活為題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國人拍攝、首先在中國放映的,而是由外國人拍攝、在外國放映的。   最早拍攝中國人的新聞片的是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1896年的《李鴻章在紐約》。1898年,美國湯姆斯`愛迪生公司曾派遣一名攝影師周游世界、拍攝當地風光。就在這一年,他來到香港,之后又互上海,拍攝了不少當地景物。愛迪生公司把拍攝的素材,編輯成6部紀錄片:《香港商團》、《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街景》、《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并發(fā)行放映。據說這些影片現在仍保留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此后,一些重大事件都有外國人來攝影?! ?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的大舉侵略,終于導致義和團運動的爆發(fā)。義和團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共同愿望,但在運動中的燒教堂、殺洋人的排外、仇外心理與行為,也表現出了中國農民特有的時代局限性和狹隘性,也震驚了西方。1900年,一位外國攝影師來到中國,拍攝記錄了處決一名義和團團民的情景。同時,英國的兩名攝影師歇爾和坎勇,拍攝了許多有關義和團題材的影片,并編制了《襲擊教會》一片。該片敘述了英國傳教士遭到義和團的攻擊,一小隊英國步兵聞訊后趕到,營救傳教士的過程。而詹姆士·威廉遜同年創(chuàng)作的《中國教會被襲記》,顯然是上述影片的模仿和抄襲(據意大利波爾德諾尼1995年第十四屆國際無聲電影節(jié)材料記載,在電影節(jié)上放映了這兩部影片)。但是喬治·薩杜爾說這是作者在花園房前由他一家人任演員的偽造的新聞片①。  1900年7月,日本吉澤商店也派遣攝影師柴田常吉和陳谷駒兩人,以該店特派員的身份到北京拍攝了影片《義和團事件》,共16本,同年1o月回國,并公開上映了該片。這也是E1本最早的新聞紀錄片④?! ∵@些影片都是從西方侵略者的立場出發(fā),對義和團的行為進行了誹謗和攻擊,而對侵略者的行徑,例如對被圍傳教士和士兵營救時表現出來的所謂的勇敢和團結進行了贊揚和歌頌。不過在這些影片中,也有從客觀事實出發(fā),對當時的情況進行如實描繪的紀錄片。如美國戰(zhàn)地攝影師約瑟·羅森陶,在他的電影中講述:“我見到整個地方被毀壞,紫禁城慘遭蹂躪”。可惜他的影片目前已無法查考③?! ∵@段時間,外國來華的攝影師除記錄當時他們的侵略行動外,對中國獨特的人文風俗和自然風光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美國華域公司1901年4月的目錄中,就有羅森陶的一部短片《上海南京路》,內容為:“這是一條擁擠的街道,影片中出現行人、黃包車、轎子、一名騎腳踏車的洋女子,一隊錫克教徒和兩個德國軍官。”一位名叫皮頓·霍姆斯在義和團事件后一年訪問了北京,他所拍的北京風景,是罕見的早期記錄中國皇都的影片④。  1901年,日本電影放映商高松豐次郎在中國臺灣首次放映電影的同時,又奉總督府之命拍攝臺灣風景事物的紀錄片,長達兩萬英尺??偠礁畬⑵溥\回日本,在帝國會議的總預算會上放映,以顯示其統(tǒng)治臺灣的“業(yè)績”,借此游說國會議員增加其財政撥款。  1902年,美國繆托斯柯甫·比活格拉夫公司也派出攝影師來華,拍攝北京、天津的景物,經編輯而成為《北京前門》、《天津街景》兩部紀錄短片。   1904年發(fā)生在中國旅順口的日俄戰(zhàn)爭,日本人也拍攝了影片。魯迅先生在日本讀書時,就因看了影片中的中國人“一樣健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后棄醫(yī)從文,這在《魯迅  選集》中可以得到印證。   1910年,外國人來華拍攝了《天津火車到站》、《北京前門》等片。在中國從事拍片活動的意大利人阿歷克·勞羅,這一時期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強行剪辮》等?! ⊥鈬藖砣A放映電影和拍攝影片,開始主要是一種商業(yè)行為,不僅所派出的攝影師都來自電影公司,而且都用于公映。但隨著中西沖突的加劇,許多影片也逐漸在政治與文化上適應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正像美國陶賽樂和瓊斯在《1896——1955美國銀幕上中國和印度的演出》中聲稱的:“美國電影在世界事務中普遍被認為是促進貿易和向世界傳播美國思想的一種力量。”不過,外國人到中國來放映和拍攝影片,畢竟為中國保留了相當珍貴的歷史資料,而且對促進中國電影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像日本梅屋莊吉派攝影師來華拍攝的《辛亥鱗爪錄》,就為中國推翻清王朝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  國外電影的傳人與普及終于也為中國電影的出現漸漸鋪平了道路,隨著中國電影《定軍山》的拍攝,中國電影終于在20世紀初誕生了。   3.中國第一部影片與紀錄片(1905—1915年)  電影夢工廠以它的獨特魅力終于征服了當時的中國人,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老板任慶泰拍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其內容是由中國著名的京劇老生演員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譚鑫培在劇中扮演老將黃忠;這次拍攝了《定軍山》中的“請纓”、“舞刀”、“交鋒”等場景?!抖ㄜ娚健芬黄耐旰笤诖笥^樓等戲園上映,引來了眾多影迷愛好者,當時出版的《電影》周刊報道說,公映之際真有“萬人空巷壯觀之勢”。這部影片也可以說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舞臺紀錄片②。這部影片與世界電影歷史發(fā)展的初期階段看重突出電影的記錄功能相一致。然而,在這一點上它又落后于世界電影先進國家。在這時,中國電影還只能做到“選擇中的記錄”,即確定記錄對象之后,便將攝影機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拍攝;而不能像1903年鮑特拍《火車大劫案》那樣做到“記錄中的選擇”,即在拍攝中挪動位置、變換角度、并重新施行分切、組接。   《定軍山》的成功引起了國人對拍攝故事電影的濃烈興趣。在其后的幾年中,任慶泰又與其他名伶合作拍攝了《艷陽樓》、《青石山》、《金錢豹》、《收關勝》等七八部戲曲故事片。1913年,在故事片方面,中國著名導演鄭正秋等終于拍攝出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之后又連續(xù)拍出《腳踏車闖禍》等20余部短故事片。   1911年,中國終于誕生了第一部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電影新聞紀錄片——《武漢戰(zhàn)爭》盡管在這之前,也有諸如《商務印書館放工》等帶有實驗性質的影片,但它并未具備紀錄片的特征?!凹o錄片,一種排除虛構的影片,它具有一種吸引人的、有說服力的主題或觀點,但它是從現實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輯和音響來增進作品的感染力。”③從這一定義出發(fā),《武漢戰(zhàn)爭》可以說是第一部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新聞紀錄片。   《武漢戰(zhàn)爭》以辛亥革命為題材,真實記錄了中國人民為推翻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而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畫面。1911年10月10日拂曉,湖北革命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等,發(fā)動了攻占楚望臺軍械庫的戰(zhàn)斗,得到了炮兵、步兵營的響應,從而爆發(fā)了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紀錄片下的中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