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美術.卷7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杜大凱 編  頁數(shù):15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清華美術(卷7 中國當代藝術批評)》。藝術批評的真實性從理想的層面看,并不虛妄,它可以感知、可以體悟、可以判斷、可以接近。今日中國藝術最切近的目標應當是如何回應21世紀人類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覺,中國文化必須實現(xiàn)歷史性的超越,使中國文化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為生動、最少偏頗、最富親和力的一部分,這是中國藝術的責任與使命,當然也是中國藝術批評的責任與使命。所有關于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雅與俗、遠與近、虛與實、是與非的信念,都應當以這一目標為始終。

書籍目錄

是誰在“打”墻?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國性”問題——對保爾·格萊斯頓《從“墻”與“入境”:評近來有關中國當代藝術中關于“中國性”的策展思考》一文的回應“當代藝術批評”答問現(xiàn)代藝術批評與中國繪畫史董其昌融合平淡與雄渾的努力及其晚年生秀風格20世紀中國現(xiàn)實主義美術的新傳統(tǒng)及其影響本體的式微與批評的誤區(qū)藝術現(xiàn)象學的基本問題超前衛(wèi):歡歌在前,痛苦在后批評:語境與方法雙重“失重”下的尷尬商業(yè)的勃興與學理的艱難失語與重建國際情景中的中國當代藝術、藝術批評及策展之境遇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評價后殖民藝術批評與民族主義問題美術批評答客問藝術系統(tǒng)觀念中的藝術批評——兼談當代批評的文化境遇批評的要素藝術批評和寫作——天津美院史論系研究生班的課堂講學實錄系列之一美術批評的基本概念增強批評的有效性——關于當代藝術批評的斷想圖版

章節(jié)摘錄

是誰在“打”墻?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國性”問題——對保爾·格萊斯頓《從“墻”與“入境”:評近來有關中國當代藝術中關于“中國性”的策展思考》一文的回應最近發(fā)表在《藝術》雜志上的文章《從“墻”與“入境”:評近來有關中國當代藝術中關于“中國性”的策展理念》嘲中,作者保爾·格萊斯頓將我和陸蓉之(VictoriaLu)均貼上“‘中國性’理念”的標簽。我未曾看過陸蓉之的《入境》,因此現(xiàn)只就格萊斯頓對我本人的評論予以回應。格萊斯頓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由于西方后現(xiàn)代理論持續(xù)不斷地影響中國當代藝術(格萊斯頓將其稱為“西方化”、“混血”、“無法擺脫地深深陷入”等),所以,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并不存在所謂的“中國性”。并且,如果有人在討論中國當代藝術時執(zhí)意要談論所謂的“中國性”的問題,無論是談論特殊的當代社會背景,或者特殊的傳統(tǒng)美學觀念,那么便是企圖在中國和西方之間構筑一道墻,是阻擋西方人理解中國的當代藝術。對于格萊斯頓來說我在《墻》一書中所列舉的各種“邊界”只是一堵隔絕東西方的二維的墻。他還警告說,這種中國性在我的藝術策展項目及寫作中有一種走向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主義動機的危險趨勢,但他并沒有列舉出任何明確的或?qū)嶋H的證據(jù)。據(jù)此,格萊斯頓認為世上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原則,那就是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它可以超越對歷史現(xiàn)象的特殊細節(jié)的關注和分析,它可以被用以討論中國社會中的任何藝術現(xiàn)象,包括其傳統(tǒng)歷史和當下的語境。他認為解構主義與產(chǎn)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前封建社會”的中國傳統(tǒng)儒一道哲學有共通之處。他還指出因為中國與西方有著歷史悠久的對話,所以就不存在“中國性”這種東西。

編輯推薦

《清華美術(卷7):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華美術.卷7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空有清華的名字,真不怎么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