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4-0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閻明 頁數(shù):326 字數(shù):427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的第一代社會學者,曾經(jīng)苦苦探索,以源自西方的社會學研究中國的文化體系與社會問題,試圖在動蕩的大時代中尋找一條富國強民之路。本書生動翔實地勾勒了中國社會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建立、發(fā)展、變遷的過程,記述了陶孟和、李景漢、陳達、吳景超、吳文藻、潘光旦、費孝通等社會學家的學術觀點、社會實踐和人生探索,探討了中國社會興衰與社會學以及社會學者命運的聯(lián)系。 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見解獨特、是研究中國社會學史的一部分作。本書可供社會學界教師、學生和研究者閱讀,也可供研究中國社會和歷史的研究參考。
作者簡介
閻明,196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1986年赴美國留學,1993年獲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4年先后任教于紐約大學、佩斯大學及圣約翰大學。自1994年起任紐約市立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本書是她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寫作完成的。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社會學在中國的興起 第一節(jié) 以群學治群 第二節(jié) 學科體制建設的起點 第三節(jié) “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 第四節(jié) 以實地調查記錄社會變遷第二章 社會學在中國的成長 第一節(jié) 第一代中國社會學群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社會學學科之規(guī)模與地位 第三節(jié) 中國社會學者之社會觀 第四節(jié) 西方社會學對中國社會學的影響第三章 中國社會調查運動 第一節(jié) 信仰社會調查 第二節(jié) 社會研究的困難 第三節(jié) 奠基石 第四節(jié) “涓涓之水”第四章 鄉(xiāng)村社區(qū)——社會學的實驗室 第一節(jié) 為謀求全體農(nóng)民的幸福 第二節(jié) 認識農(nóng)村,改造農(nóng)村 第三節(jié) 民族文化之再造 第四節(jié) 求治必于鄉(xiāng)村第五章 人口——社會的基本元素 第一節(jié) 樂觀?悲觀?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人口統(tǒng)計之路 第三節(jié) 生活難,工作亦難 第四節(jié) 中國現(xiàn)代人口普查的開端第六章 出山作得許多聲 第一節(jié) 吳景超的為人與治學 第二節(jié)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 第三節(jié) 中國工業(yè)化的途徑 第四節(jié) 從“新經(jīng)濟”到“新路”第七章 鄉(xiāng)土中國 第一節(jié) 建立比較社會學的基礎 第二節(jié) 黑暗中的探索 第三節(jié) 鄉(xiāng)土重建第八章 人·環(huán)境·文化 第一節(jié) 社會的文化基礎 第二節(jié) 民族的位育 第三節(jié) 從歷史到現(xiàn)代的橋梁第九章 1949年前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第一節(jié) 唯物史觀的新社會學 第二節(jié) 以“階級分析”調查農(nóng)村 第三節(jié) 謀農(nóng)村問題之根本解決 第四節(jié) 工人運動與勞工問題第十章 社會學與社會建設 第一節(jié) 社會學者之政治觀 第二節(jié) 社會學與社會行政 第三節(jié) 浮動的局勢與人心 第四節(jié) 十字路口的抉擇第十一章 社會學在新時代第十二章 “社會學在新中國還有地位嗎?”第十三章 學術與政治結論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