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志

出版時間:2001-04-0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方惠堅,張思敬  頁數:1900  
Tag標簽:無  

前言

  清華大學即將迎來她的90誕辰。她不僅以地處風景如畫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園林——清華園而聞名于世,而今更以其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而蜚聲中外。她現在是一所擁有理、工、文、法、經管、藝術等學科門類的綜合大學,并經教育部批準籌辦醫(yī)學院。80多年來,她的十萬畢業(yè)生遍布海內外,涌現出了許多治學大師、科學巨匠、興業(yè)英才、治國棟梁,在我國經濟、教育、科學、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為我國的民族解放、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迦A大學的發(fā)展道路是不平坦的。她誕生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之后,是由“庚子賠款”中美國退回之款創(chuàng)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在“五四”運動后的民族覺醒中,發(fā)展成為一所大學。她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經受了我國抗日戰(zhàn)爭的磨難,受盡了顛沛流離和戰(zhàn)亂之禍,在西南邊陲昆明苦學,然而在“剛毅堅卓”的精神鼓舞下,創(chuàng)造了我國教育史上的“奇跡”,并終于迎來了抗日的勝利。她接受了解放戰(zhàn)爭的洗禮,在“第二條戰(zhàn)線”上奮斗,被稱為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中的“小解放區(qū)”,以保存完整的校園和師資隊伍迎來了解放。在50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她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和挫折,使學校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和全面的提高,成為當代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和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與科學研究中心之一,成為我國眾多學者云集和千百萬青少年夢寐向往的地方。  清華大學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和精神。她植根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沃土,提倡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早期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校訓和“一二·九”運動之傳統(tǒng);西南聯大時期有“民主堡壘”之美稱;解放后,她堅持“又紅又專”的方向,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贏得“紅色工程師的搖籃”的稱號,培育成“嚴謹、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風,走出一條“愛國、成才、奉獻”的人生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創(chuàng)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開足馬力,以全速向“世界第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她的前途遠大,事業(yè)輝煌?! ?0多年來,清華歷盡滄桑,始終同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她不僅為國家培育了數以萬計的優(yōu)秀人才,完成了數以千計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辦學經驗,而且她的歷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近百年來的興衰榮辱,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和近代學術走向獨立的過程。因此,總結和研究清華的歷史經驗教訓,就不僅是清華大學本身今后辦學的需要,而且也可為我國教育界、史學界、理論界、青年工作者和政治工作者們提供許多重要啟迪。不少年來,校內研究清華大學歷史與“清華精神”、“清華傳統(tǒng)”的工作從未停止過,而隨著清華大學成績的顯現,校外乃至海外研究“聯大奇跡”、“清華現象”的人士也日益增多。這本《清華大學志》的出版正適應了這種需要,也是對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的獻禮。她回顧了清華大學從1911年建校至1993年的歷程,忠實地記錄了清華大學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的前進步伐,為研究者提供一份翔實可靠的寶貴資料,必將受到全體“清華人”和廣大學者的關注?! ”緯谇迦A大學黨委直接領導下,由黨委書記方惠堅同志擔任校志編輯領導小組組長和主編,原副校長張思敬任副組長和主編,以校史研究室為依托,從1992年開始組織各院系、部、處和各單位的力量查閱檔案,訪問座談,多方收集資料,編出素材,再由校史研究室的同志分工按志書體例精心修撰,經過多次討論,反復修改,再請學校各主管領導和各單位各部門審閱,提出修改意見,最后由主編統(tǒng)稿審定。參加這項工作的人員眾多,工程浩大,在此特向所有關懷和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大力支持本書編寫工作的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檔案館和圖書館的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遺憾的是,由于本書所涉及的時代較長,內容較多,資料收集、整理和核實不易,故編寫所耗時間較長,因此,所有有關校、系和各單位(包括人物介紹)的事跡都只能記載至1993年底,不能反映學校(及個人)當前的面貌。為了適當彌補這個缺陷,最后增加了《附錄:1994年—1999年清華大學發(fā)展概況》,補充了這段時期內學??偟陌l(fā)展概貌和主要的資料。特此向所有讀者及有關單位和同志表示歉意,相信這個缺陷會在校志的增補修訂時得到完滿的解決?! ∽詈螅捎诰幷叩乃剿?,過去的資料不完整等原因,難免有重要遺漏和錯誤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本著述而不論的原則,力求客觀、準確地記述清華大學的歷史,以達到“存史、資治、教化”的目的。

書籍目錄

上冊凡例Ⅴ總述1第一章 領導體制與行政管理17第一節(jié) 學校隸屬關系17第二節(jié) 領導體制18一、解放前18二、解放后24第三節(jié) 行政管理機構31一、解放前31二、解放后36第四節(jié) 各種常設委員會的設置48一、解放前48二、解放后49第五節(jié) 學校規(guī)程、條例55一、解放前55二、解放后55第六節(jié) 民主管理與監(jiān)督56一、教職工代表大會56二、監(jiān)察工作委員會58三、審計室59第二章 院系設置61第一節(jié) 院系設置沿革61一、清華學校的系科設置61二、國立清華大學的院系設置61三、解放后清華大學的院系設置65第二節(jié) 專業(yè)設置71一、1952年院系調整時的專業(yè)設置71二、50-60年代新技術專業(yè)的設置72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專業(yè)設置74四、80年代文理經管專業(yè)設置與工科專業(yè)調整75第三節(jié) 重點學科與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1一、國家重點學科81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6第四節(jié) 教研組89第三章 本科教學94第一節(jié) 概述94第二節(jié) 學制與學位97一、學制(修業(yè)年限)97二、學分制98三、學年制99四、計劃學分制99五、學位授予100第三節(jié) 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101一、培養(yǎng)目標101二、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104三、課程設置133第四節(jié) 教學環(huán)節(jié)162一、理論教學162二、實驗教學164三、課程設計165四、實習與生產勞動166五、公益勞動與軍訓167六、畢業(yè)設計(論文)169第五節(jié) 教學基本建設172一、課程建設172二、教材建設176三、教學實踐基地建設184四、現代化教學手段186五、校風與學風建設188第六節(jié) 因材施教193一、校級優(yōu)秀生的培養(yǎng)194二、雙學士學位制195三、等級技工培訓196四、學生課外科技活動197第七節(jié) 優(yōu)秀教學成果198一、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198二、市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200三、清華大學校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202第八節(jié) 教學管理203一、教學管理機構203二、教務通則與學籍管理204三、成績考核204第九節(jié) 教學討論會207第十節(jié) ???10一、西南聯大時期的專修科210二、解放初期的清華大學專修科211三、改革開放后的清華大學??平逃?12第四章 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214第一節(jié) 學生概況214第二節(jié) 招生制度和辦法218第三節(jié) 畢業(yè)分配225第四節(jié) 思想政治工作227一、概述227二、政治輔導員制度229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231四、形勢政策教育與主題教育活動232五、先進集體與優(yōu)秀學生234六、教書育人235七、咨詢與指導中心237第五節(jié) 學生管理239一、1911年-1948年239二、1949年-1976年240三、1977年-1993年240第六節(jié) 助學金、獎學金、貸學金242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245第一節(jié) 研究生教育的沿革245一、1925年-1952年245二、1952年-1966年246三、1978年-1993年246第二節(jié) 學科設置247一、1925年-1952年247二、1952年-1966年249三、1978年-1993年249第三節(jié) 招生與培養(yǎng)類型261一、1925年-1952年261二、1952年-1973年263三、1978年-1993年264第四節(jié) 培養(yǎng)與課程設置267一、1925年-1952年267二、1952年-1965年269三、1978年-1993年271第五節(jié) 畢業(yè)論文與學位授予279一、規(guī)章制度與基本要求279二、論文答辯281三、學位審批282四、同等學力申請學位284五、優(yōu)秀學位論文的評選288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292第六節(jié) 學籍管理與畢業(yè)分配294一、學籍管理294二、畢業(yè)分配(就業(yè))299第六章 成人高等教育301第一節(jié) 成人高等學歷教育301一、1955年-1976年301二、1980年-1993年302第二節(jié) 繼續(xù)教育304一、概況304二、助教進修班及師資培訓309三、短訓班和研修班310四、接受訪問學者314第七章 科學研究315第一節(jié) 概述315第二節(jié) 科學研究機構及其管理318第三節(jié) 科學研究課題、經費與成果323一、1925年-1948年323二、1949年-1976年328三、1977年-1993年333第四節(jié) 科技開發(fā)與合作369一、科技開發(fā)的行政管理369二、科技開發(fā)項目369第五節(jié) 學術論文與著作391一、學術論文391二、獲獎論文396三、學術著作398第六節(jié) 專利400一、專利事務的管理機構與管理體制400二、專利的申報與實施401三、專利獲獎及其他403第七節(jié) 學術活動與科學討論會403一、學術委員會404二、學術活動405三、科學討論會408第八章 校辦產業(yè)413第一節(jié) 校辦產業(yè)的發(fā)展沿革413一、1943年-1945年的清華服務社(西南聯合大學時期)413二、1950年-1957年的校辦產業(yè)414三、1958年-1966年的校辦產業(yè)414四、1969年-1979年的校辦產業(yè)415五、1980年以后的校辦產業(yè)416第二節(jié) 校辦工廠418一、機械廠418二、設備儀器廠427三、印刷廠430四、電廠432五、其他工廠433第三節(jié) 校辦公司435一、概況435二、清華紫光集團436三、技術服務公司暨軟件中心440四、其他公司及其基本情況441第九章 實驗室442第一節(jié) 概述442第二節(jié) 實驗室設置446一、1936年實驗室情況446二、1948年實驗室情況447三、1952年院系調整后實驗室情況447四、1964年實驗室情況448五、1979年實驗室情況449六、1993年實驗室情況449第三節(jié) 儀器設備454一、概況454二、世界銀行貸款大學發(fā)展項目456三、設備效益管理458第四節(jié) 實驗室工作及成果獎勵460一、實驗室工作會議460二、實驗室工作與技術成果獎勵461第五節(jié) 實驗室管理462一、機構設置462二、實驗室與設備的主要管理辦法(規(guī)章制度)463三、設備管理463四、物資管理464第六節(jié) 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開放實驗室464一、國家重點實驗室簡介465二、開放研究實驗室與高技術實驗室簡介468第七節(jié) 實驗研究基地471一、核能技術研究開發(fā)基地471二、1-1.5 微米成套工藝的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工藝試驗線472三、清華大學國家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實驗工程研究中心473第八節(jié) 中心實驗室474一、電教中心474二、計算中心475三、分析中心476四、強度與振動中心477五、計算機輔助設計中心(CAD中心)477第十章 教師與職工479第一節(jié) 概述479第二節(jié) 教師487一、教師組成結構487二、教授名錄502三、學部委員名錄513四、兼任教授名錄514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學科評議組成員517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20第三節(jié) 職工520一、職員520二、工程及實驗技術與圖書管理人員521三、工人524第四節(jié) 教職工管理527一、人事管理機構設置527二、編制與錄用527三、專業(yè)技術職務聘任529四、職員行政職級評定、工人技師評定與工人技術等級考核531五、工資534六、人事管理主要規(guī)章542第五節(jié) 進修與培訓544一、教師進修544二、職員與實驗人員崗位培訓546三、工人崗位培訓547四、職工文化補習548第六節(jié) 教職工思想教育549一、馬列主義理論學習549二、形勢政策教育551三、人文科學選修課557第七節(jié)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名錄558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558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559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560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561第八節(jié) 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562一、先進集體562二、先進工作者565第九節(jié) 離退休人員570一、概述570二、離退休人員管理573三、離退休人員活動576第十一章 圖書、檔案與出版物579第一節(jié) 圖書館、資料室579一、歷史沿革與基本情況579二、館舍與設備582三、館藏與圖書經費582四、機構、人員和管理583五、分類編目和目錄體系585六、讀者服務587七、外國教材中心588八、網絡化建設589九、研究與教學589十、國內外館際交流與合作590十一、院、系、所圖書室(館)、資料室591第二節(jié) 檔案館592一、概述592二、館內機構、人員和學校的檔案工作體制592三、館舍593四、館藏593五、規(guī)章制度與檔案管理594六、檔案利用與服務594七、科技開發(fā)與檔案現代化管理之起步594八、檔案學術研究與學術交流594第三節(jié) 出版社595一、概述595二、出版與銷售596三、組織機構與人事599第四節(jié) 出版物600一、學術刊物600二、其他報刊605第十二章 體育與校園文化609第一節(jié) 體育教學與科研609一、概況609二、體育教學機構與管理610三、課程設置611四、體育科研613第二節(jié) 學生體育活動614一、體育鍛煉614二、體育代表隊616三、校內體育競賽617四、校外競賽619第三節(jié) 體育設施625一、體育館與體育活動中心625二、西湖游泳池626三、室外運動場地626第四節(jié) 藝術教育628一、概況628二、藝術教育的組織機構和人員629三、課程設置與教學管理630第五節(jié) 學生課外文藝活動631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632二、學生文藝社團和協會633第六節(jié) 教職工的體育與文化活動637一、教職工的體育活動637二、教職工的文藝活動642第七節(jié) 校園內的文化景點646一、紀念像646二、紀念亭647三、紀念碑648四、校友紀念物649第十三章 經費650第一節(jié) 美國“退款”辦學的由來與金額650第二節(jié) 解放前經費收支概況651一、1909年-1937年651二、長沙臨大、西南聯大時期(1937\|08-1946\|07)653三、復員北平時期(1946\|08-1948\|12)655第三節(jié) 解放后經費收支概況657一、各項經費收支概況658二、世界銀行貸款概況668第四節(jié) 財務管理669一、財務管理的原則與體制669二、預算的編制與管理671三、專項財務管理672四、會計核算及管理手段的電算化673第五節(jié) 財務管理機構設置及任職資格評定673一、機構設置673二、財會人員任職資格評定674第十四章 校園建設與管理675第一節(jié) 清華園變遷675第二節(jié) 地產675一、校園本部面積675二、校外地產677第三節(jié) 校園規(guī)劃和基建規(guī)劃的管理678第四節(jié) 基本建設680一、概述680二、各時期各個建筑物的面積及用途684三、基礎設施696第五節(jié) 主要建筑物699一、古建筑699二、學校早期建筑700三、50-60年代主要建筑703四、70-80年代主要建筑704第六節(jié) 園林建設707一、校園園林基本情況707二、池塘和校河708三、近春園遺址的改建708四、校園的綠化709第七節(jié) 校園治安與安全712一、專職機構712二、群眾治保組織713三、治安管理714四、交通管理715五、技術安全管理716六、消防工作716第十五章 總務后勤與醫(yī)療衛(wèi)生718第一節(jié) 概述718第二節(jié) 總務后勤管理機構719第三節(jié) 生活管理721一、食堂管理721二、學生宿舍管理722三、教工住宅管理724四、公共教室的管理與發(fā)展728五、供水、供電、供暖728六、輔助設施——茶爐、浴室、電話與招待所734第四節(jié) 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735一、校醫(yī)院概況735二、公費醫(yī)療737三、衛(wèi)生保健738第五節(jié) 計劃生育740一、概述740二、機構設置740三、人口狀況740四、宣傳教育741五、法制建設741第六節(jié) 紅十字會741一、概況741二、工作簡況742第十六章 對外交流與合作744第一節(jié) 概述744第二節(jié) 出國留學人員745一、1909年-1948年出國留學人員745二、1949年-1977年出國留學人員751三、1978年-1993年出國留學人員751第三節(jié) 國際學術交流754一、出國考察訪問754二、對外校際交流與合作755三、國際學術會議758第四節(jié) 外籍專家761一、解放前清華大學聘請的外籍專家761二、解放后清華大學聘請的外籍專家763三、名譽博士、名譽教授與客座教授767第五節(jié) 友好往來770一、外賓來訪770二、學校領導率團出訪774第六節(jié) 外國留學人員776一、概況776二、外國留學生培養(yǎng)計劃783三、歷年外國研究生人數及指導教師姓名784四、各類短期學習班785第十七章 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組織787第一節(jié) 組織沿革787一、第一個黨支部建立前后787二、“四一二”政變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1927\|04-1937\|07)787三、長沙臨大與西南聯大時期(1937\|11-1946\|07)791四、復員北平至解放初期(1946\|10-1949\|10)795五、建國后(1949\|10-1993\|12)801第二節(jié) 歷次黨代會802一、第一次黨代會802二、第二次黨代會803三、第三次黨代會803四、第四次黨代會804五、第五次黨代會804六、第六次黨代會805七、第七次黨代會806八、第八次黨代會806九、第九次黨代會807第三節(jié) 黨委組織機構812一、1949年3月-1966年6月812二、1966年6月-1976年10月813三、1976年10月-1993年12月814第四節(jié) 黨員及黨員發(fā)展概況817一、1948年12月-1966年6月817二、1966年6月-1976年12月818三、1977年1月-1993年12月818第五節(jié) 黨員教育822一、整黨與黨員登記822二、經常性的黨員教育824三、評選先進黨支部與優(yōu)秀黨員825第六節(jié) 黨的紀律檢查827一、紀檢機構沿革827二、紀律處分與平反冤假錯案828三、黨風黨紀教育829第七節(jié) 干部培養(yǎng)與管理829一、干部隊伍基本情況829二、干部的培養(yǎng)831三、干部的任免833第八節(jié) 統(tǒng)戰(zhàn)工作835一、對非黨知識分子的工作836二、對民主黨派的工作838三、僑務及對港、澳、臺工作840四、少數民族和宗教工作841第十八章 民主黨派和群眾組織843第一節(jié) 中國民主同盟清華大學組織843一、組織沿革843二、重要活動843第二節(jié) 九三學社清華大學組織847一、組織沿革851二、重要活動853第三節(jié) 中國民主建國會清華大學組織855第四節(jié) 中國民主促進會清華大學組織856第五節(jié) 中國農工民主黨清華大學組織857第六節(jié) 中國教育工會清華大學組織858一、歷史概況858二、會員代表大會859三、組織機構和組織建設863四、主要活動868第七節(jié)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清華大學組織873一、組織沿革873二、歷次代表大會875三、團的基層建設880四、團的活動885第八節(jié) 學生會與研究生會888一、解放前的學生組織(1919-1948)888二、解放后的學生組織(1949-1993)898三、研究生會906第九節(jié) 清華大學歸國華僑聯合會909第十節(jié) 清華校友總會910一、清華學校留美同學會910二、清華同學會總會910三、清華校友總會911下冊第十九章 院系概況第一節(jié) 建筑學院一、沿革二、教研組與教師三、教學四、科學研究與建筑設計五、建筑物理實驗室六、資料室及圖書概況第二節(jié) 土木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組與教師三、教學四、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五、實驗室第三節(jié) 水利水電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組與教師三、教學四、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五、實驗室第四節(jié) 環(huán)境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組與教師三、教學四、科學研究五、實驗室第五節(jié) 機械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組與教師三、教學四、科學研究五、實驗室第六節(jié) 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一、沿革……第二十章 附屬單位及街道辦事處參考資料

章節(jié)摘錄

  1958年,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師生積極參加首都國慶工程和其他規(guī)劃設計任務。建筑系在提高教學質量、繁榮建筑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術骨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本年度聘教師70人,學生總數530人。  1959年,建筑系與土木系聯合,正式組建清華大學土木建筑設計院,汪坦為院長?! ?960年,建筑系與土木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系(簡稱土建系)。聘梁思成、陶葆楷兩位系主任,黨總支書記為劉小石。全系設置建筑學、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給水排水、供熱通風、建筑材料與制品5個專業(yè),13個教研室,教師210人,職工224人,學生1675人。建筑學專業(yè)仍設6個教研室,聘教師76人,職工74人。暑期招收本科大學生79名,留學生2名,建筑學專業(yè)學生總計516人?! ?970年,土建系改為建筑工程系,停辦建筑學專業(yè)。6月,建工系招收建筑工程公司老工人班學員,部分建筑學專業(yè)教師參加工民建專業(yè)教學工作,赴首都鋼鐵廠、第二通用機械廠開門辦學。1972年開始恢復招收建筑學專業(yè)學生,第一批三年制工農兵學員35名,二年制進修班25名為解放軍鐵道兵戰(zhàn)士?! ?977年暑期,全國恢復大學統(tǒng)考,建工系只招收了建筑結構及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學生。1978年度恢復招收建筑學專業(yè)本科生78名,學制為五年,另招二年制??茖W生20名。同年恢復統(tǒng)一招考錄取研究生21名。  1978年,吳良鏞任建工系系主任,劉小石當選為建工系分黨委書記。是年,恢復清華大學土建綜合設計院,汪坦任院長,一室屬建工系編制,二室屬?;ㄌ幘幹?。1979年,組建《世界建筑》雜志社及編輯部,社長為汪坦,開始發(fā)行第一期試刊。1980年,建筑工程系改組,分為建筑系和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系兩系。吳良鏞任建筑系系主任,共聘教師98位。是年,吳良鏞當選為第三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0月,《世界建筑》正式出版,為國家一級刊物。  1981年,國家教委第一批批準建筑系設立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專業(yè)博士點,吳良鏞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當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3名。同時批準建筑系設立規(guī)劃與設計、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技術科學4個專業(yè)的碩士點。12月,樓慶西當選建筑系分黨委書記。1983年9月,李道增任系主任。是年,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成立,吳良鏞任所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華大學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