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化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聶振斌  頁數(shù):42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詩學與美學研究叢書:中國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化》從厘定“文化”、“人文”與“價值”等基本概念人手,強調(diào)中國藝術精神的人文化成維度。論著探討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禮樂教化根源,在歷史語境中分析了禮樂教化、禮樂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闡釋了儒道禪的審美境界與藝術理想:儒家的“美善相樂”境界,道家的美真合一境界,禪宗的“識心見性”境界以及藝術理想的創(chuàng)構。從歷時性的角度看,中國古代藝術精神表現(xiàn)為感性活動中的理性精神、美感形式中的生命意識、自然山水中的人生樂趣、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自由境界。在現(xiàn)代轉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闡釋了藝術精神轉化的主要途徑與現(xiàn)代轉化的主要方法,并以王國維、宗白華、朱光潛、李澤厚與徐復觀作為現(xiàn)代轉化個案,進行具體的述評與闡發(fā)。

作者簡介

聶振斌,1937年生,遼寧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從事美學研究,主攻中國美學史。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要論著有:《蔡元培及其美學思想》、《王國維美學思想述評》,《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藝術化生存》(合著)、《思辨的想像》(合著)、《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史綱》等。

書籍目錄

“詩學與美學研究叢書”序 序言 關鍵詞論——文化·人文·價值 一文化 二人文 三價值 第一章禮樂教化是藝術精神產(chǎn)生的根源之地 一禮樂教化的歷史考察 二“禮崩樂壞”與中國學術思想的產(chǎn)生 三禮樂教化與禮樂文化 四禮樂文化與藝術精神 第二章儒道禪是藝術精神形成的思想之源 一儒家的“美善相樂”境界 二道家的美真合一境界 三禪宗的“識心見性”境界 四圓融的審美理想與藝術意境美 第三章古代藝術精神的主要表現(xiàn) 一感性活動中的理性精神 二美感形式中的生命精神 三自然山水中的樂天精神 四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現(xiàn)代轉化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 一從工具技術到政治制度的認識過程 二思想啟蒙與現(xiàn)代學術教育思想 三新文化運動中的“倫理革命” 四從貴族主義轉向平民主義 第五章現(xiàn)代轉化的主要途徑(上) 一“戊戌變法”中的文藝“革命 二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 三新式教育中的藝術教育 第六章現(xiàn)代轉化的主要途徑(下) 一美學批評標準的樹立 二藝術范疇的現(xiàn)代詮釋——以意境為例 三美學理論體系之建構 四中國藝術史研究 第七章現(xiàn)代轉化的主要方法 一新方法的引進與觀念之更新 二以西釋中,中西融合 三中西藝術比較研究 四文本的現(xiàn)代解釋 五“批判地繼承”與“批判地吸收 第八章現(xiàn)代轉化案例述評 一王國維的藝術哲學思想 二宗白華的審美鑒賞與藝術研究 三朱光潛的《詩論》 四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 五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第九章現(xiàn)代轉化過程階段論 一開創(chuàng)——奠基時期 二歷史斷流——藝術凋零時期 三反思批判——開拓進取時期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禮樂文化在中國審美文化史上處于本原地位。古禮集各種形式美(包括藝術關)于一身,其后的裝飾、繪畫、書法都與這種形式美具有源流關系。樂在遠古的時候,是綜合體藝術,包含多種藝術因素,沒有時間與空間、視覺與聽覺、造型與語言的種種劃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樂逐漸分化出許多藝術門類,如音樂、舞蹈、詩歌文學、戲劇表演、裝飾藝術等,都是從禮樂文化中分化出來而逐漸取得獨立地位。中國自古以來對美的追求,對藝術修養(yǎng)的重視,對人生藝術化的向往,以及建筑、園林、戲劇、文學、書畫等藝術民族風格的形成,都與禮樂文化結下不解之緣。禮樂文化的基因,一直在中華民族藝術生命本體中流傳不息。中國古代不僅藝術創(chuàng)作追求美,撰寫論文,敘述歷史,記傳銘誄之類,也要求語言、形式、結構優(yōu)美,具有節(jié)奏、氣勢,情理融合,使人產(chǎn)生美感。 美與樂(音勒)密切相關。藝術活動總是以美感快樂為基本追求,不能給人以美感快樂就不是藝術,至少不是好的藝術。禮樂文化對社會人生描繪出一幅美的理想圖景,令人心向往之。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當政者皆為圣賢,政權禪讓,任人唯賢,為政以德,實行仁政,人民安居樂業(yè),“神人以和”。正所謂:“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歷之,而后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保ā蹲筠D·襄公十一年》)荀子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保ā稑氛摗罚┒Y樂所追求的“樂”的境界,成為儒家、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并對中國藝術創(chuàng)造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樂感文化”,我贊成這種觀點,而這種特質正是在禮樂教化那里開始形成的。在禮樂文化影響下所形成藝術風格之主流是追求美感快樂,為此藝術創(chuàng)作追求圓滿、中和、優(yōu)美,從而形成一種樂觀主義的藝術傳統(tǒng),缺少悲劇精神,因而遭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諸君的猛烈批判。是非功過,一言難盡。這里擱置不論。 (三)“六藝”之教與人文傾向 自周公“制禮作樂”至孔子提出“立于禮,成于樂”,一直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作為教育的重要科目。整個教育偏重人文學,而科學教育所占比例甚少。這種偏重情況發(fā)生于中國教育學術開創(chuàng)和整個奠基時代,對后世發(fā)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這種“傾斜”有得有失:一方面發(fā)達了人文學,高揚了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使科學教育科學精神先天不足,造成現(xiàn)代中國技術工具和經(jīng)濟實力的落后。 六藝之教,禮樂為首;禮樂屬于人文學,并且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人文價值。禮樂文化以道德價值為中堅,把審美愉悅價值和理想信仰價值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既激發(fā)了人的意志自由(理想)追求,又滿足了人的愛、快樂等情感需要。所以禮樂文化不僅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造成一個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冠帶之國”。 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chuàng)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不斷地充實、完善和更新。它之所以存在那么悠久的歷史,是因為中華民族一直需要它。它培育著中華民族不斷地走向文明進步,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高尚的人文精神。禮樂文化所表現(xiàn)的審美價值、道德價值、“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價值,哪個時代不需要?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上,禮樂文化在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仍有著現(xiàn)實意義。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們不能自毀其根。

編輯推薦

《中國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化》從厘定“文化”、“人文”與“價值”等基本概念入手,強調(diào)中國藝術精神的人文化成維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