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靜 頁數:292 字數:273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樂歌中國--近代音樂文化與社會轉型》內容介紹:中西文明在近代的對撞加速了中國從傳統(tǒng)文明形態(tài)向現(xiàn)代文明形態(tài)的轉變,在此過程中,西方的音樂與教育體系東傳到中國,逐漸受到士林的重視。西洋音樂由于被視為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與中國近代以來的“救亡”、
“啟蒙”、“教育”、“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問題深入互動,逐漸成為參與建設現(xiàn)代中國的重要角色。
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書從一個全方位的“文化”視角來研究中國近代的“音樂”問題。在更深的意義上,作者希望可以進一步思考傳統(tǒng)“樂教”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思考在對“安頓人心”缺乏關注的現(xiàn)代社會中,“音樂”可能扮演的角色。
《樂歌中國--近代音樂文化與社會轉型》的作者是李靜。
作者簡介
李靜。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碩士、博士。現(xiàn)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講教師。主要從事中國詩樂文化、明清小說等方面的研究?,F(xiàn)主持教育部“近代音樂文化編年”課題。發(fā)表論文十余篇。曾參與編寫《中國小說鑒賞》(教育部指定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材)、《從梅花說到美》(四川天地出版社,2012年)、《禮樂無錫》(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以及《近代散文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即出)等工作。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旨趣
第二節(jié) 研究史概述,以及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jié)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四節(jié) 本書各章說明
第一章 近代音樂的“發(fā)生”——“音樂”重新進入“政”、“教”體系
第一節(jié) 近代對音樂的重新“發(fā)現(xiàn)”
第二節(jié) 近代的“音樂改良”
總結
第二章 “尚武”的歌曲
第一節(jié) 晚清的蘭部軍歌
第二節(jié) 近代“尚武”精神的提出
第三節(jié) “尚武”的樂歌創(chuàng)作
第四節(jié) 近代音樂中的身體政治
——“軍國民主義”與學校音樂、體育教育
第三章 俗樂改良
——近代音樂改良的第二條道路
第一節(jié) 《新小說》上的“雜歌謠”
第二節(jié) 《繡像小說》上的“時調唱歌”
第三節(jié) 近代音樂改良的第二條路線
第四節(jié) 以民間曲調入學堂樂歌
附錄近代期刊中的“歌謠”
第四章 “文”、“白”之間
第一節(jié) “文”、“白”問題的初顯
第二節(jié) “質直如話”的“教育唱歌”
第三節(jié) “古義微言”的“國學唱歌”
第四節(jié) “正體”與“別體”
第五節(jié) “文雅”:近代樂歌藝術性的訴求
第五章 國歌的誕生
——以民國國歌《卿云歌》為中心
第一節(jié) “國家主義”與晚清的愛國歌曲
第二節(jié) 民國國歌《卿云歌》的誕生
第三節(jié) 對中華民國的政治想象
第四節(jié) 國歌品性之爭:“右文”還是“尚武”
第五節(jié) 歌詞之爭:“文言”還是“白話”
第六節(jié) 曲譜之爭:“中樂”還是“西樂”
第六章 音樂作為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一節(jié) 音樂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節(jié) 音樂作為一種“審美的”生活方式
第三節(jié) 近代音樂帶來的禮儀變化
第七章 近代樂歌對“少年中國”的想象與塑造
第一節(jié) 近代樂歌對新事物的宣傳
第二節(jié) 近代樂歌對新人格的塑造
第三節(jié) 新人眼中的新世界
結語
附錄1901—1918年樂歌集存目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這些雜志上的“歌謠”類欄目清晰地表現(xiàn)出對《新小說》“雜歌謠”欄和《繡像小說》“時調唱歌”的繼承。例如,《振華五日大事記》和《中外小說林》等雜志上刊載的大量“粵謳”作品,就是對《新小說》的繼承。再如,《杭州白話報》在1901年創(chuàng)刊時并沒有“歌謠”類欄目。類似“歌謠”的作品,如第1、2號上的《大家想想歌》、第2年第1號的《學堂樂》、第2年第4期的《醒國民曲》,尤其是第5-15期上許多以“唱……”為標題的作品--《唱團匪認祖家》、《唱御駕到西安》、《唱讀書人真不了》、《唱做官人真不了》、《唱團匪鬧京城》、《唱商賈大艱難》--都收錄在“雜文”欄目中。等到《新小說》出刊,《杭州白話報》不但轉載了上面的《出軍歌》和《洋大人》兩篇作品,名之為“雜歌謠”或“新歌謠”,而且受其啟發(fā),還開辟出“新彈詞”欄和“歌謠”欄發(fā)表自己的作品。而《寧波白話報》在改良后,“歌謠”欄中除收錄了近代學堂樂歌的代表作品《馬蟻》外,其他全是“時調唱歌”類的作品:《纏足嘆(十送郎調)》、《戒煙五更調》、《象山不纏足會吳歌(仿十二月花名體)》、《農人悔賭(攤黃)》和《望江南(戒纏足也)》。作品的內容也非常集中:戒纏足、戒煙、悔賭,都是“時調唱歌”慣常表現(xiàn)的主題。《江蘇白話報》則更為有趣,甲辰年(1904年)第1期上標注為“時調唱歌”的《花名山歌(勸你們不要相信燒香念佛)》竟然隸屬于“小說”欄,反映出該刊編輯與梁啟超對《新小說》“雜歌謠”欄定位的契合。 一份報刊為求內容豐富,在適合自己定位的情況下,常常試圖涵蓋盡可能多的報章欄目。而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核心藝術品種,必然在編輯者的考慮之列。但是,白話報針對中下層民眾的定位,必然使得編輯者舍棄“文人化”的詩詞,而取“歌謠”性質的作品。如《安徽俗話報》名其欄目為“詩詞”,不過其作品卻不怎么“陽春白雪”,而是更多帶有“雜歌謠”的氣質。欄目中不但轉載了《繡像小說》“時調唱歌”中“謳歌變俗人”(李伯元)的《送郎君(悲北事也)》(第1期)和“天地寄廬主人”(李伯元)的《戒吸鴉片歌(仿梳妝臺五更體)》(第9期),而且還刊載了許多“俗曲新唱”類作品。如第1期的《嘆五更(傷國事也)》、《醉東江(憤時俗也)》、《送郎君(悲北事也)》,第4期的《十杯酒(譏苛稅也)》,第6期的《從軍行(仿十送郎調)》,第7期的《十二月寫郎--梳妝臺調》,第9期的《戒吸鴉片歌(仿梳妝臺五更體)》,第10期的《嘆十聲(仿煙花調)》,第14期的《祝國歌(仿鮮花調)》等。與《安徽俗話報》類似的還有《第一晉話報》的“詞曲”欄。在目前可見的刊物中,“詞曲”欄下刊載了兩篇作品:《天足會歌》未標明演唱的情況,但《兄弟從軍歌》卻清楚地標明了使用“十二月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