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法國] 讓·貝西埃 頁數:280 字數:293000 譯者:史忠義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小說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體裁,也是大眾如今閱讀最多的體裁。分析當代小說,不啻于潛心于西方小說傳統(tǒng)和其他文明之小說傳統(tǒng)的核心,那里交織著范式和獨創(chuàng)性。這樣做激發(fā)著新的主題和新的理念,我們應就此展開對話,并讓這些主題和理念展開對話,如人的主題之再現觀和實踐的改變,如超越個體的人類學意圖等。這些新的特征使當代小說與所謂的傳統(tǒng)小說相對立。一種小說的演變甚至革命正在發(fā)生,明確發(fā)生于歐洲和北美,尤其發(fā)生在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和新西蘭。貝西埃這部大作對當代小說的國際創(chuàng)作現實和背景進行了全景式的思考和分析。
作者簡介
讓·貝西埃,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曾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現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榮譽會長,在歐美多所大學任教,近期主要著作有《文學及其修辭學》(PUF,1999)、《文學有何地位?》(PUF,2001)、《文學理論的原理》(PUF,2005)、《法國作家發(fā)生了什么?》、《從阿蘭·羅伯-格里耶到喬納森·利特爾》(PUF,2006)和《當代小說或世界的問題性》(PUF,2010)?! ∈分伊x,1951年出生于陜西省渭南市,1973-1976年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yè),1976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1985年赴瑞士留學,1992年獲瑞士洛桑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93年赴法國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獲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主要譯作有《20世紀的文學批評》(讓·伊夫·塔迪埃著,百花文藝出版社)、《詩學史》(上下冊)(讓·貝西埃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書籍目錄
譯者序后現代之后的當代性觀念及其對現代性危機因素的消解
卷首語
第一部分 今天的小說思想可能是何種面貌?
導語當代小說的形勢
第一節(jié)面對小說傳統(tǒng)的當代小說,它的問題性和媒介特性
小說,人類學制作,人類學:當今的小說定位
論小說理論及其對小說傳統(tǒng)的論述
小說思想與小說傳統(tǒng)的小說
面對現代、現代主義、后現代傳統(tǒng)的當代小說:
再談問題性
作為媒介的當代小說
當代小說與陳述的補充
第二節(jié)獨特性與范式性、偶然性與必然性的二重性:
當代小說,其敘事、身份和媒介屬性
當代小說,偶然性,必然性和媒介屬性
……
第二部分 當代小說的范式:認識論目標,人類學視野,批評特性
第三部分 當代小說:無差異時刻,問題性,民主型虛構
作家姓名索引
本書引用小說和菱名稱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當代小說閱讀起來與現代、現代主義、后現代小說形成一系列鮮明對照。當代小說不是小說閱讀之定義傳統(tǒng)所設定的認同(1’identification)小說或互動(1’interaction)小說,而是意向性的辨認小說。這種辨認與行將定義的這種小說的定位(statut)分不開,它明顯不再是小說再現對象的問題,而是任何人類行為、人類形象化的根源問題。應該論述當代小說的問題性,它與現代、現代主義、后現代小說的問題性不同,后者基本上與摹仿說和反摹仿說所形成的問題域相關聯(lián),而與人類行為本身的考察中所承載的叩問無關。人類學視野的變化與傳統(tǒng)小說和當代小說對上述問題性的雙重見識截然不同的回答相吻合。這種見識主導著認識論視野的變化。人們根據超個體性人類學(1’anthropologie de latransindividualite)、根據與這種人類學和當代性的時間經驗分不開的當代小說的獨特時間性所論述的當代小說的認識論特點和人類學特點,使當代小說脫離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對意義和意義之缺失的叩問,從而體現了無差異時刻之小說(le roman du moment indifferent)的特點,既可以按照超個體性人類學來解讀,也可以按照該時刻的批評權力來解讀。 因此,本書根據一種明確的論點,對當代小說的特征予以界定。當代小說區(qū)別于小說的西方傳統(tǒng),后者包括寫實主義小說及其變種如現代小說、現代主義小說、新小說、后現代小說等,并與這種傳統(tǒng)決裂。它以新的認識論范式和人類學范式、以某種明顯的媒介功能為特征,后者意味著昭明該小說的問題性(la problematoicite):任何語言、任何文化的讀者,都可以從小說中讀出人類所有類型的意向性和“原動力”(agentivites),而它們并不必然得到小說的明顯展現。這些“原動力”的確認與某種問題域的游戲分不開。因此,這種問題域游戲意味著某種特殊的問題性:通過人類學視野的變化,當代小說增加了復因決定觀(surdetermination)之缺失的形象化,這里指的是與人物、行動、社會場景相關的復因決定觀的缺失。通過復因決定的這種缺失,當代小說把玩某種悖論:給出入的最廣泛和最多樣化的認同,并由此而把它們置于最明確的叩問之下。這種特征化把當代小說界定為對小說傳統(tǒng)、特別是對后現代小說、對其觀察游戲、叩問游戲、對該游戲的反思性的一種回答,后現代游戲的反思性把人的個性變成一種徒勞的個性。由于“原動力”的這種認證,由于問題性的這種建構,當代小說展現了人類成員的多樣性及其散布,并把這種多樣性和這種散布作為樹立人類形象化的手段,不是根據強者的身份,它們是“原動力”和問題性的任何展現的障礙,是按照多樣性及其散布來繼續(xù)小說創(chuàng)作的障礙?! Ξ敶≌f的這種觀照排除了當今占主導地位的批評圣經的成分,后者不可能把當代小說同時置于歷史境遇和類型境遇來評述。這種批評的主要方向定義如下:按照文學先鋒派研究的常見視野閱讀和評價當代小說;這種相對走向無差異化的閱讀與后現代主義的變化相關聯(lián),它把當代小說命名為后后現代小說;按照意識形態(tài)視野閱讀當代小說,特別是閱讀后殖民小說;按照民族主義閱讀小說?!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