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

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編  頁數(shù):397  字數(shù):439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賈慶國  教授    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zhí)行主任    又是一個春天!在這個萬木復蘇、生命涌動的季節(jié)里,我們迎來了第三輪中關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作為第二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的成果之一,本書記敘了中關人文交流史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這里面有以美國“皇后號”商船開啟中美兩國交往歷史為代表的經(jīng)貿(mào)關系,有以徐繼畬為代表的近代中國人和以埃德加·斯諾為代表的美國人了解和認識對方的過程,有兩國教育交往中的名人軼事,有兩國并肩戰(zhàn)斗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經(jīng)歷,有傳教士、外交官試圖影響對方的努力,還有兩國文化體育明星在兩國交往中發(fā)揮的作用。本書希望通過這些故事,再現(xiàn)中美兩國人民交往的一些有意義的片斷,讓人們直接感受這個跨越歷史、跨越文化、跨越文明交流的進程。    自1784年美國皇后號商船起航赴華起,中美兩國已經(jīng)走過了228年交往的路程。其間,兩國關系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波瀾起伏。這里面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也有失望的認識;有利益和思想的交匯,也有訴求和觀念的沖突;有美好的回憶,也有痛楚的感受。    應該說,這是一個相當不對稱的關系。在兩國交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衰落、美國崛起,中國落后、美國先進,中國虛弱、美國強大。雖然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就開始走向了復興的道路,但也只是到最近一些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崛起,中美關系才有了一些走向?qū)ΨQ的跡象。    中關關系這種不對稱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國關系中美國主動、中國被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說它決定了是美國商船而不是中國商船開啟了中美交往,決定了早年主要是中國學生赴美國求學而不是美國學生到中國求學,決定了是許多中國人推崇美國的制度而不是許多美國人推崇中國的制度,決定了是美國在中國辦協(xié)和醫(yī)院而不是中國在美國辦和諧醫(yī)院,決定了是美國軍隊來到中國與中國軍隊而不是中國軍隊去美國與美國軍隊并肩抗擊法西斯侵略者……    在兩國間文化和制度不同、關系不對稱性的基礎上演繹出來的兩國之間的互動使得兩國人對對方有著非常不同的、復雜的感受。在兩國不對稱交往的大部分歷史上,中國人對美國既推崇又怨恨,而美國人對中國則是既尊敬又蔑視。許多中國人推崇美國不僅因為美國有著先進的技術和富裕的生活,還因為美國有著法制、民主和自由。早在1848年,時任福建巡撫的徐繼畬花了大量心血編寫而成的《瀛環(huán)志略》中就這樣寫道: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于勝、廣,割據(jù)雄于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號位,不傳子孫,而創(chuàng)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骎骎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杰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候之號,不循世及之規(guī),公器付之公論,創(chuàng)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應該說,對美國的這種推崇一直延續(xù)至今。    在推崇美國的同時,在許多中國人眼中,美國也是一個恃強凌弱的國家。在中國虛弱的時候,美國曾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它是一個靠不住的國家,當中國面臨外部威脅請求美國幫助時,美國卻不止一次選擇袖手旁觀;它還是一個不甚顧及中國人民感受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曾拒不承認受中國人民擁戴的政府并介入臺灣事務阻撓中國的統(tǒng)一;它還是一個霸道的國家,常常對中國的事務指手畫腳,好像中國不按照美國的意愿行事就一事無成。    于是,在中國人看來,美國既是民主自由和國際公道的倡導者,又是傷害中國利益和感情的強權(quán)國家。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先生對此深有感觸。在反復求助于美國幫助中國革命失敗以后,他曾這樣感嘆道:“當我們開始發(fā)動革命,以推翻專制腐敗政府并在中國建立共和國時,就以美國為鼓舞者和榜樣。我們曾熱切希望能有一位美國的拉法葉特同我們一起為這一正義事業(yè)而戰(zhàn)斗。然而,在我們?yōu)樽杂啥鴬^斗的這第十二個年頭,來到的不是拉斐特同拉法葉特(引文如此)而是一美國艦隊司令率領較他國更多的軍艦駛?cè)胛覀冾I海,妄圖共同壓垮我們,以消滅中國的共和國?!?   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同樣復雜和矛盾。在美國人眼里,中國人既智慧勤奮值得尊敬,又愚昧落后難以救藥。美國學者哈羅德·艾薩克斯的一段話生動地描述了美國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我們對中國的概念包括近乎永恒的穩(wěn)定和沒完沒了的混亂。我們對中國特質(zhì)的了解包括圣人般的智慧和具有強烈迷信色彩的無知、無法預料的極端、哲理般的平靜和爆炸性的狂熱。我們對中國人的感情包括同情與排斥、父母般的慈愛與惱怒、愛慕與敵對、愛與接近于恨的恐懼?!?   中美人文交流正是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不僅要跨越不同文明和制度的巨大鴻溝,還要超越不對稱關系帶來的困擾,實屬不易!然而,對利益的追求,對未知的探究,對友誼的渴望,對美好的向往,最終還是使兩國人民走到了一起!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人們,只要有心,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包括文明的差異、文化的區(qū)隔、價值的區(qū)別、制度的樊籬、利益的沖突,能夠阻擋人與人之間平等和善意的交往。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私下平等和善意的交往使得中美兩國人民有可能逐漸了解和認識了對方,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越來越廣泛和深厚的聯(lián)系,成為中美發(fā)展合作的基礎和動力。    時過境遷,今天的中關關系跟過去不同了。由于中國的改革和開放,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兩國交往日益密切,兩國間發(fā)展差距在縮小,價值差異在減少,兩國關系的不對稱性在減弱,兩國第一次有可能在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關系。這一切為中美人文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開創(chuàng)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兩國政府的積極支持和推動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中美人文交流將為兩國人民之間增進好感和信任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愿這本小書加深我們對過去中美兩國人民交往歷史的記憶!祝第三次中美人文交流磋商機制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在編寫這本小書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單位和個人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包括教育部國際司、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部郝平副部長、教育部國際司楊軍司長、北京大學李巖松副校長、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緝思院長、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夏紅衛(wèi)部長等。袁明老師從題目到內(nèi)容全程精心指導和參與,余萬里老師主持和協(xié)調(diào)本書的規(guī)劃、寫作、翻譯和出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曹丹妮、馮崢、何雙伶、黃宇藍、蔣翊民、李海濤、劉雙、呂孝展、娜迪亞、王夢影、楊向云、楊郁、余歌、曾順、甄兆平同學參與了本書材料收集和起草,美國留學生柯巖通讀并校閱了英文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何興強、張帆副研究員參與了校對工作,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陳瀅、賈默、李若曦、劉玨、駱靚靚、馬祎秀、萬鋒、王曉毅、辛美慶、薛穎、苑藝林參與了本書的翻譯,謝韜教授校閱了英文稿,北京大學出版社耿協(xié)峰老師參與了本書的出版,在此我們向他們和所有對本書的出版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深深的謝意!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能打動人的書,從人與人交往的故事入手,以小見大,反映中美關系的歷史和現(xiàn)實。既有大人物、名人,也有小人物、普通人的故事。全書中英文字對照,配有大量歷史人文圖片,文字簡約、圖片新穎,用敘事來表達主題,突出了中美人文交流的時代感、生活感和質(zhì)感,可供對中美人文交流史感興趣的中外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是根據(jù)教育部的指示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學成立的研究基地。其背景是:2010年5月,在中美雙邊最高領導人的親自關心下,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該機制旨在從國家層面推動兩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婦女和青年等領域交流與合作,以加強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友誼,夯實中美友好的社會基礎。該基地的成立是為了確保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健康、有序、持續(xù)發(fā)展,為機制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學術和智力支持。
基地依托北京大學深厚的人文底蘊,在學術研究、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推動中美兩國間的人文交流,為在民間層面增進互信與友誼,消除偏見與誤解,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亟ㄔO的長期目標是立足中美兩國文化傳統(tǒng),展開跨文化跨學科研究,建成中美人文社科及科學研究交流的學術重鎮(zhèn),同時著眼于中美兩國人民交流,開展多層次多維度對話,成為中美人文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執(zhí)行主任:賈慶國(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執(zhí)行副主任:余萬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跨越太平洋的財富傳奇
Chapter One Legend of Wealth across the Pacific
“中國皇后號”的財富探險// 血汗道釘// 中餐館的幸運餅干//AIG的上海往事// 可口可樂重返中國路//
“好孩子”的美國路
第二章 發(fā)現(xiàn)中國、發(fā)現(xiàn)美國
Chapter Two Discovery of China and the U.S.
華盛頓紀念碑上的中國碑石//大清國首任外交使臣———美國人蒲安臣//梁啟超眼中的美國政制//杜威遭遇五四運動//埃德加?斯諾在延安發(fā)現(xiàn)的新世界//
第三章 教育溝通心靈
Chapter Three Education Builds Bridges Between Hearts
容閎和他的西學東漸之路//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協(xié)和,九十年不變情懷//梅貽琦與清華學堂//謝希德與復旦大學美研中心//
“眼見為真”//一曲“戰(zhàn)歌”引發(fā)的爭論———蔡美兒與《虎媽戰(zhàn)歌》的故事//芝加哥孔院桃李開//
第四章 美國人不是旁觀者
Chapter Four Americans,Not Onlookers
記錄歷史的老膠片//中國天空上的美國戰(zhàn)鷹//誰能相信不流血的勝利//國家若有記憶//迪克西來了//塵埃還未落定//
第五章 中美人文交流的使者
Chapter Five Tales of Two Peoples
傳教士?斡旋者?批判者:明恩溥在中國//連接中華文化和美利堅文化的人//胡適的美國韻事//他的心在中國———美國友人韓丁//
第六章 在文學、音樂與藝術中感受共鳴
Chapter Six Resonance in Literature,Music and Art//
大地之女//玫瑰玫瑰我愛你// “拉二胡的那匹馬贏了,對不對?”//徐冰的《天書》與麥克阿瑟大獎//
第七章 體育的真諦
Chapter Seven The True Meaning of Sports
乒乓球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他的人生//冰上蝴蝶//中國巨人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可口可樂重返中國路 這是1984年美國《時代周刊》某一期的封面:“China’s New Face”(中國的新面貌):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手里拿著可口可樂,面露微笑,很直門地表現(xiàn)了中國正在改革開放,人們將要開始新的生活。 1979年,被認為代表“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期問的碰撞與融合既改變了百年品牌可口可樂,也推動了千年古國中國的開放。 1927年,上海街頭悄然出現(xiàn)了一種飲料——“蝌蝌啃蠟”。名字固然古怪,但它棕色的液體、甜中帶苦的味道,以及打開瓶蓋后充盈的氣泡,更讓人感覺奇異。奇異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這種飲料的銷售情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這家飲料公司第二年便公開懸賞,用350英鎊的獎金征求譯名。一位身在英國的上海籍教授蔣彝,擊敗所有對手,贏得獎金,這家飲料公司也獲得了品牌名——可口可樂。迄今為止,這一譯法仍然為廣告界和翻譯界所稱頌。 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樂生產(chǎn)廠是美國以外最大的“可口可樂”廠,在1948年,更是美國境外第一家年產(chǎn)量超過一百萬箱的工廠。 1949年可口可樂退出中國市場。 1976年,中國政治形勢尚不明晰,可口可樂總裁找到了存巾國駐美聯(lián)絡處工作的佟志廣,希望向中國出口可口可樂,并在中國建廠。 對于佟志廣而言,可口可樂并不陌生。解放前在上海,他就已經(jīng)嘗過這種喝來有點像止咳糖漿的“汽水”。但對于解放后出生的中國人,可口可樂卻是電影中美國士兵腐朽的享樂品,是朝鮮戰(zhàn)爭巾敵人的飲料。考慮到國內(nèi)的實際情況,佟志廣向?qū)Ψ浇忉?,現(xiàn)在進入中國還為時過早。 隨著中國國內(nèi)政治局勢漸漸明朗,可口可樂再次提出重返中國的想法。這次,可口可樂總裁明確表示在中國設廠,其產(chǎn)品主要針對的不是中國消費者,而是來中國旅游的外國人——那些已經(jīng)習慣了可口可樂的歐洲和美國人。 經(jīng)過層層請示,1978年,中糧與可口可樂公司最終簽署協(xié)議,首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于1979年底由香港發(fā)往北京。 可口可樂在《中美建交聯(lián)合公報》發(fā)表前四天成功重返中國,使其成為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第一個“吃螃蟹”的美國公司。然而,機會之門雖已打開,成功之路尚需自己鋪平。

編輯推薦

《雁過留聲:中美人文交流的記憶》編輯推薦:中美兩國人文交流源遠流長,籍此中美兩國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建立并運行兩年之后,回顧兩國人文交流的點點滴滴,有著特殊的意義。讀過此書,一定會對今日的中美關系有一番新認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雁過留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字體略小、行間距剛好。都是中美交流的小記錄,一邊了解歷史,一邊學習英文。紙質(zhì)不錯的,手感舒服。就是書較厚,平攤時不太方便??勺x性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