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十五講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肖復興  頁數(shù):269  字數(shù):282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音樂欣賞十五講(第2版)》以音樂家串連起音樂史,從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樂史長河中,選取30位代表性音樂家,講述其生平故事,賞析其優(yōu)秀作品,讓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體感而顯影凸立,讓史在人物的襯托下有了生動的細節(jié)與血脈的流淌。書中講了那么多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一直到現(xiàn)代音樂的誕生,從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比才、瓦格納、威爾第、馬勒、德彪西、柴可夫斯基……一直到理查·斯特勞斯和勛伯格??梢哉f,閱讀是在欣賞中完成的:打開書的時候,就如同音樂會開始了,風來雨從,氣象萬千;合上書的時候,音樂會結(jié)束了,月光如水,晚風吹拂著,音樂還蕩漾在心曠神怡的感覺中。本次對全書進行了修訂,吸收了最新成果,尤其對第六講的肖邦、第九講的瓦格納、第十講的馬勒、第十一講的德彪西和拉威爾、第十五講的理查·斯特勞斯和勛伯格做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豐富了欣賞實踐,并糾正了個別謬誤,更適于廣大讀者悅讀。

作者簡介

  
肖復興,1982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曾到北大荒插隊六年,當過大、中、小學的教師十年。曾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北京市寫作學會會長。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百余部。近著有《肖復興散文100篇》、《肖復興新散文畫作》兩卷、《肖復興音樂文集》三卷、《中國文學百家·肖復興卷》等。曾獲得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yōu)秀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多種。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講 帕勒斯特里那和蒙特威爾第
第二講 巴赫和亨德爾
第三講 莫扎特和貝多芬
第四講 韋伯和舒柏特
第五講 柏遼茲和李斯特
第六講 門德爾松和肖邦
第七講 舒曼和勃拉姆斯
第八講 羅西尼和比才
第九講 瓦格納和威爾第
第十講 布魯克納和馬勒
第十一講 德彪西和拉威爾
第十二講 柴可夫斯基和強力集團
第十三講 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
第十四講 格里格和西貝柳斯
第十五講 理查·施特勞斯和勛伯格
后記
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叔本華早就從形而上學的角度指出,音樂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著宇宙的永恒,音樂的可能性與功能超越其它一切藝術(shù)之上。對比文字,他曾經(jīng)這樣說:“音樂比文字更有力;音樂和文字結(jié)婚就是王子與乞兒結(jié)婚。”現(xiàn)在,我卻要在做這種無力的事情,以有限的文字來闡釋無限的音樂。這本小書,其實就是在做這種王子與乞兒結(jié)婚的事情。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誰又能夠說非得王子和公主才能夠結(jié)婚,而王子和乞兒結(jié)婚的童話,為何就不能夠成為我們的一種想像和現(xiàn)實?就讓我試著來做一次。其實,音樂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和文學的發(fā)展有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它們存在的方式都是以時間為單位,讀文學,要一頁一頁的看,聽音樂也要一個小節(jié)一個小節(jié)的聽,它們都不像繪畫,雕塑,一幅繪畫我們瞬間就可以把它看完,用不著時間流淌的過程,即使雕塑的背面你看不見,放一面鏡子也就看見了。盡管音樂和文學的材料不同,音樂的材料是樂器和人的聲音;文學的材料是文字。在一句話當中只能有一個主語,如果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同時發(fā)出各自的一種聲音,那將是一種新的聲音,卻是一種雜亂的聲音,我們什么也聽不清的聲音。而樂器放在一起,發(fā)出各自的不同聲音,合在一起卻可以是非常好聽音樂。在那里,每種樂器都是一張嘴,可以在同一時間,形成一種眾神喧嘩,多聲部的效果,這就音樂的神奇。但是,文學完全可以向音樂學習,巴赫金就創(chuàng)造了復調(diào)小說的理論,文學的敘述角度也可以是多聲部的,形成一種交響的效果。同樣,音樂早在幾百年前就曾夢想過和文學的聯(lián)姻。貝多芬就喜愛文學,借助歌德和席勒的詩融入他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更是與文學有著割舍不斷的因緣。一部《浮士德》、《麥克白》和《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曾經(jīng)演繹出多少風格不同的美妙音樂。聽《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中結(jié)尾佩利亞斯異父同母的兄弟戈洛悔恨交加而梅麗桑德死去時候的音樂,勛伯格用的是小提琴,西貝柳斯用的是大提琴,福萊用的則是長笛,德彪西用的則是整體的弦樂。樂器選擇的不同,很能說明他們內(nèi)心的潛臺詞不盡相同,各自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的不盡相同。小提琴不絕如縷裊裊散盡,將心聲輕輕地傾訴;大提琴琴聲嗚咽盤桓,將愛深深埋藏在心底;長笛則哀婉典雅,有一種牧歌般寥廓霜天的意味;弦樂的哀婉,不絕如縷,最后以柔弱至極的和弦結(jié)束,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shù)峰青。音樂家對表現(xiàn)同一題材甚至同一規(guī)定情節(jié)中的音樂元素之一--樂器的感受和表現(xiàn)方式不盡相同,都源于文學都他們的共同啟發(fā),燃起他們不同的想像,拓寬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空間。看來,音樂與文學各有其長,可以相互借鑒,當然這種借鑒不是“輸血”式簡單的方式,而是一種相互的營養(yǎng)吸收,彼此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學文學或?qū)W別的學科的人懂一點音樂,學音樂的人懂一點文學,彼此給予營養(yǎng),是很有好處的。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樹立了我寫這本書的信心,也明確了寫這本書的初衷。我希望在這音樂欣賞十五講中,講的不是干巴巴枯燥的教材講義,而能夠好看,因為這是我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或?qū)W生在聽這門課的時候,就像音樂本身好聽一樣,能夠真正在欣賞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你打開書的時候,音樂會開始了,風來雨從,氣象萬千;合上書的時候,音樂會結(jié)束了,月光如水,晚風正在吹拂著,音樂還蕩漾在你的心曠神怡的感覺中。我希望干凈簡練,所以,我在那么多音樂家中,刪繁就簡,最后只剩下三十位,每一講講兩位。像是把主要的樹干勾勒出來,其它的枝干可以按圖索驥自己去尋找了。線條清晰了,地圖上的路標清晰了,我們也許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尋找我們要去的地方,十五講就像是十五條道路,三十位音樂家就像是分別站在每條路口上的向?qū)В瑤ьI(lǐng)我們和我們想要見到的音樂家和他們的音樂一起擁抱相逢。我希望以人物串連起音樂史,哪怕是粗線條也好,讓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體感而顯影凸立,讓史在人物的襯托下有了生動的細節(jié)與血脈的流淌。在這本書中,我們畢竟講了那么多的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一直講到了現(xiàn)代音樂的誕生。四百年的漫長歷史,音樂真的像是一條河在向我們流淌而來,那么多不同派別不同風格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音樂家像是河里的魚群一樣翻滾著向我們涌來。只有把他們的性格命運盡可能細致生動地描述下來,他們的音樂才能夠更深入我們的內(nèi)心;只有把他們放到整個歷史的脈絡里,你才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音樂除了好聽或不好聽之外存在的意義。我想,不管我們學文學也好,聽音樂也好,把它放到一個歷史大背景中,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它,認識它。音樂就像文學一樣,沒有大歷史的眼光作為背景,很難體會其中的樂趣,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不是以一個大歷史作為背景去理解古代的白話小說是一種擬書場形式,現(xiàn)在就會對里面的許多程式感到可笑,覺得很笨;也就不會對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出現(xiàn)的第一篇以主人公我出現(xiàn)的小說的敘事角度的重要意義有深切的認識。同樣,如果我們?nèi)狈€案的具體的分析,也許一切會變得大而無當,最后只剩下了一個恐龍架子。我希望在這樣的音樂史里面能夠看到人類的無與倫比的智慧、天才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何等豐富的想像力。我們知道,音樂最初的發(fā)現(xiàn)起源于對空氣的振動所發(fā)出的聲音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一部音樂史其實人聲與樂器在空氣中振動不斷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歷史。從帕勒斯特里那的復調(diào)合唱到亨德爾的清唱劇,一直到威爾第和瓦格納的歌?。粡氖姘靥氐乃囆g(shù)歌曲到舒曼到勃拉姆斯的藝術(shù)歌曲;從蒙特威爾第到巴赫對樂器的頂禮膜拜和發(fā)掘,從貝多芬奠定了交響樂的藝術(shù)形式,一直到后來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對器樂新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一直到勛伯格徹底對調(diào)性的打破和十二音體系的建立……音樂微妙的變化,情感曲折的選擇,潛在價值的判斷,都在音樂這樣的人聲與器樂的變遷中折射出時代的光彩與音樂家探索的足印,同時也折射出人類同奇妙大自然交融的軌跡。如果從這一點意義而言,人聲是音樂投向大自然的回聲,器樂則是大自然給予音樂的一面鏡子。我希望在音樂的發(fā)展中探索創(chuàng)新與保守之間的關(guān)系。在藝術(shù)中,創(chuàng)新與保守的意義各自不同,并不是我們社會學平常意義上的理解的那樣唯新是舉,而保守則只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頹敗。純粹的古典精神如巴赫那樣的掌玉璽者,同浪漫派的革新人物如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乃至勛伯格所存在的價值是同等重要的;而同后浪漫主義時期如勃拉姆斯那樣古典主義保守派的隱士,盡管他們對于音樂的貢獻不盡相同,對于音樂的價值同樣也是一樣不分伯仲的。它只是提供給我們那樣繽紛多彩的音樂,告訴我們世界的多種多樣的之外,還告訴我們?nèi)祟愒诎l(fā)展之中觀念的變化與人性激情永不枯竭地演繹,這演繹才能夠帶來音樂生命與人類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一部音樂史也就人類歷史的縮影。在我們的祖先之中,他們從來不缺少創(chuàng)造革新的能力,也不缺少對古典精神的操守,而這樣兩個方面,我們現(xiàn)在都是匱乏的。我希望音樂能夠帶給我們這樣的弦外之音的思索。我希望音樂能夠為歷史留下聲音的注解。書寫任何時代的歷史,都需要恢弘的手筆,也需要生動的細節(jié),填充那些恢弘之間留下的空白和縫隙。而任何一個時代的背景需要蒼茫的圖畫大寫意為其渲染,也需要聲音為其伴奏,音樂背景便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伴奏。我們便能夠從帕勒斯特里那觸摸到中世紀的脈絡、從巴赫看到巴洛克的輝煌,從貝多芬看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風起云涌,從馬勒、理查·施特勞斯看到世紀之交的波詭云譎。我們便能夠在讀完浩瀚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或其它學科歷史之后,有了一部聲音歷史的伴奏,把我們?nèi)祟惖臍v史領(lǐng)略得更為活色生香。音樂便是我們?nèi)祟悮v史存在的聲音與表情。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這些。斷斷續(xù)續(xù),從春天寫到冬天,我只是努力做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但無論我是不是做好、做到了,我都要非常感謝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是他將這項任務信任地教給了我。說老實話,起初我不敢接受,因為我學的畢竟不是音樂專業(yè),所有的一切只是對音樂的業(yè)余愛好,寫幾篇單擺浮擱的文章可以,寫一本通識課的教材,我怕力不勝任。是溫老師的鼓勵,在我寫出了十五講的詳細提綱后,又是他提出了具體的意見之后,這本書才得以完成。我一直這樣以為,應該感謝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了音樂,作為在校的大學生,無論你是讀什么專業(yè)的,懂得一點音樂,在你自身的素質(zhì)教育也好,在自己的青春成長也好,都是極其有意義的事情。擁有美好的音樂,每天能夠蕩漾在我們喜歡的旋律之間,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音樂欣賞十五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音樂欣賞十五講是一般陶冶情操,養(yǎng)成習慣的好書,值得好好閱讀
  •   肖復興,講的很好,不降價也值了。要便宜點就更好了
  •   感覺肖復興這本書不錯,雖然印象里他是個兒童文學作家,要是配張光盤就好了
  •   欣賞古典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
  •   曾經(jīng)在報刊上有看到肖老師的音樂欣賞文章,非常喜歡。買了全本來,慢慢讀。
  •   讓你初識古典音樂 很好的啟蒙書
  •   音樂愛好者和老師都可以讀,進而引導學生領(lǐng)悟,還不錯
  •   想在音樂鑒賞方面入個門,買來讀一下
  •   是從朋友那兒看到的這本書,一看便愛不釋手,所以一下購了兩本,送愛音樂的老媽一本自留一本。
  •   音樂使人寧靜,音樂使人優(yōu)雅,這是好朋友介紹的,不錯,我來入個門。
  •   一直喜歡音樂,這本書用迷人的文字帶領(lǐng)我進入音樂的殿堂。非常喜歡。
  •   我感受到了音樂在向我走來
  •   值得一讀,通識讀本就是不論你學習什么專業(yè),都應當去看的書。有利提高綜合素養(yǎng)。
  •   很不錯的一套讀本。可以補充各方面的知識
  •   書編的很好,很不錯,學校也要求買。
  •   很不錯的書,通識,科普
  •   買了北大的一套書,就差這一本了,終于搞到手了
  •   知識性很不錯
  •   中學以上小孩可以看,也適合大人。
  •   剛?cè)腴T,讀讀這本書,希望有所幫助
  •   很好的一本書,內(nèi)容深入淺出。很喜歡名家通識系列
  •   不愧是作家手筆!
  •   可以作為教師的教材,供非專業(yè)的音樂欣賞課用。
  •   好書,但讀起來累,尤其是不熟悉那些古典音樂家。
  •   還可以,就是小貴啊
  •   音樂欣賞十五講(第2版)
  •   作家談音樂。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