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郁振華 頁數:393 字數:38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主要內容包括:言述的和默會的、默會知識: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進路、能力之知、分離的和交接的、“在世”的認識論分析、具身性、親知、普遍的和特殊的、實踐智慧、判斷力、應用的認識論分析、批判的和非批判的等
作者簡介
郁振華,1966年生。1998年獲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挪威卑爾根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國里昂高師等從事訪問研究?,F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兼任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副會長、美國波蘭尼學會理事、中法聯合研究院(Joriss)知識與行動研究室(KAL)中方負責人。主要學術興趣:認識論、形上學。出版著、譯多種,發(fā)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科研成果多次獲獎。其關于形上智慧和默會知識的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書籍目錄
導論 認識論:終結還是改造?
一 認識論的危機
二 概念框架
三 思想材料
第一部分 言述的和默會的
第一章 默會知識: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進路
一 矛頭所向:命題導向的知識觀
二 默會知識:強的解釋和弱的解釋
三 默會知識的三類實例
四 對強的默會知識論的論證
五 走向認識論的實踐轉向
第二章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論
一 默會能力及其運用
二 默會知識之為輔助項的不可確切指認性
三 兩個默會知識概念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能力之知
一 賴爾的兩大主張
二 關于無窮倒退的論證
三 Knowing How和能力
四 Knowing How是Knowing That的一個種類?
五 能力之知之為默會知識
第二部分 分離的和交接的
第四章 “在世”的認識論分析
一 存在論意義上的Knowing How
二 用具的透明性
三 表征主義之瓦解
四 分離導源于交接
第五章 具身性
一 默會知識論和現象學傳統(tǒng)
二 人類知識的身體根源
三 心靈和身體
第六章 親知
一 親知vs.摹狀的知識
二 親知vs.表征性知識
三 親知之為默會知識
第三部分 普遍的和特殊的
第七章 實踐智慧
一 傳統(tǒng)的主導性觀點:理論知識優(yōu)先于實踐智慧
二 挑戰(zhàn)理論性的知識傳統(tǒng)
第八章 判斷力
一 規(guī)定性的判斷力
二 反思性的判斷力
三 第三批判的認識論意蘊
第九章 應用的認識論分析
一 知識和應用的分離與統(tǒng)一
二 應用的兩種類型
三 應用中的普遍和特殊
……
第四部分 批判的和非批判的
第五部分 其他概念關系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立足于這樣的識度,我們如何來應對斯坦利和威廉姆森提出的反例呢?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英文“knowing how”這個表述比較模糊籠統(tǒng)。有時它是指知道如何做事的方法、指令、規(guī)則等,有時它是指發(fā)為現實行動的能力之知。賴爾所說的knowing how意指后者。從賴爾的立場來看,前者只是一種偽裝的knowing that,因為如何做事的方法、指令、規(guī)則等都能夠用命題來表達。看清這一點,其實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只是斯坦利和威廉姆森狃于理智主義的成見,不愿意面對事實。如果一個滑雪教練只能口說該如何如何做,卻沒有能力親自表演滑雪的絕技,那么,她所擁有的knowing how其實并不是賴爾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knowing how,而只是一種(比如用范導性命題來表達的)knowing that。失去了雙手的鋼琴大師,喪失了演奏的能力,如果我們說她依然知道如何演奏鋼琴,那么,她所擁有的knowinghow,也只能是類似于上述滑雪教練所擁有的東西。可見,這類例子中所說的knowing how,不是真正意義上的knowing how。所以,這一類反例,不能動搖賴爾的主張。因為,來賴爾看來,真正的knowing how是體現在行動中的能力之知,是必然能見之于行動而不止于言述的。有能力見之于行動,是真正的knowing how的必要條件。 從邏輯上說,knowing how即能力的主張包含兩個命題:1.能力是knowing how的必要條件;2.能力是knowing how的充分條件。斯坦利和威廉姆森反駁了命題1,但沒有反駁命題2。所以,他們對knowing how即能力這一主張的反駁,其實并不完整。為了比較全面地回應理智主義者對于賴 爾的反駁,有必要提及這一輪爭論中另一位重要的理智主義者斯諾頓,他提出了4個反例,試圖證明雖然某人有能力做某事,但我們卻不能將knowledge-how賦予他。斯諾頓的例子是: (1)某人在一個房間里。由于他一點兒也沒有探測過這個房間,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出去。事實上有一個明顯的出口,他能輕易地打開。他完全有能力出去,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出去。 (2)在一塊巖石中有一個不規(guī)則的、十分狹小的裂口。S很靈活且身形瘦長,他當然能穿過這個裂口。然而,如果他沒有關于巖石的知識,或者不知道任務是什么,那么,說他知道如何穿過這個裂口是十分怪異的。 (3)假定馬丁能連續(xù)做50個俯臥撐,而我們這里沒有人能這么做。斯諾頓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說馬丁知道如何做某種我們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是違反直覺的。說他比我們更強壯,是更恰當的。也就是說,他是更強壯的,但不是知道更多的。
編輯推薦
《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通過對默會知識問題上的波蘭尼傳統(tǒng)、后期維特根斯坦傳統(tǒng)和現象學一詮釋學傳統(tǒng)的批判性討論,并且調動相關的哲學史資源,展示了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的概念潛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